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自身腹水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身腹水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机制。方法 :将 40例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肝硬化腹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放腹水 2 0 0 0ml,其中 1 0 0 0ml静脉回输 ,再静脉注射速尿 6 0mg ;对照组放腹水 2 0 0 0ml,静脉点滴白蛋白 1 0g ,再静脉注射速尿 6 0mg。结果 :实验组术前、术后、术后第 4d血浆醛固酮 (ALD)、血浆心钠素 (ANF)、血浆内皮素 (ET)及术前、术后尿量、肾动脉血流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但是实验组血清白蛋白升高较稳定。结论 :自身腹水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制在于同时消除腹水和扩容两大治疗原则。由于有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的参与 ,可能逆转了发生腹水的某些病理生理环节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内镜治疗附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透明帽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治疗附件之一,在内镜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透明帽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静脉曲张结扎术及硬化剂注射术、内镜诊断及取出食管入口细小异物等中的应用。本文现将透明帽在内镜诊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LR3和TLR9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变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UC病例及正常对照结肠镜活检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U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肠黏膜中TLR3、TLR9的表达情况。结果 UC病变组织、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TLR3 mRNA及TLR9 mRNA的表达,但UC组织中TLR9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而TLR3 mRNA与正常结肠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免疫组化染色图片上,发现TLR3、TLR9主要在细胞的胞浆中表达,在UC病变组织中TLR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结论TLR9在UC患者中表达高度上调,推测它可能参与了UC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结肠组织中TLR2、TLR4和TLR9的表达情况,为U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6~8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10)和UC模型组(n=10),正常对照组小鼠蒸馏水自由饮用7d.UC模型组小鼠5% DSS溶液自由饮用7d造模.7d后处死小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TLR9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结肠组织中无TLR2、TLR4和TLR9 mRNA的表达,而UC组结肠组织中TLR2、TLR4和TLR9 mRNA表达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TLR4、TLR9可能参与了UC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免疫法便隐血试验(IFOBT)在诊断大肠良恶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大肠癌癌前疾病的早期筛查水平。方法对332例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免疫法便隐血试验,应用OC-MICRO全自动便隐血分析仪对便隐血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阳性阈值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CEA、CA19-9水平及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结果共纳入研究332例,其中男176例(53.0%),女156例(47.0%),分为结肠镜正常组183例,炎症性肠病(IBD)组34例,大肠息肉组79例(其中腺瘤型息肉25例,高危腺瘤12例)和大肠癌组36例。当便隐血试验阳性阈值为200ng/mL时,各组特异度为94.5%,各组敏感度分别为88.2%(IBD组)、86.1%(大肠癌组)、52.0%(腺瘤型息肉组)、50.0%(高危腺瘤组)和34.2%(大肠息肉组),与阳性阈值为100 ng/mL和150 ng/mL时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EA在正常组、IBD组和大肠息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肠癌组和正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6)。外周血CA19-9在正常组、IBD组和大肠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EA、CA19-9及二者联合检测其特异度均为100%,与免疫法便隐血无显著差异(P=1.000),其敏感度在IBD组、大肠息肉组、腺瘤型息肉组、高危腺瘤组和大肠癌组分别为:CEA(0、6.7%、0、8.3%、36.7%)、CA19-9(0、0、0、0、16.7%)、二者联合(0、3.3%、0、8.3%、40.0%)。CEA、CA19-9在诊断大肠癌时敏感度均低于免疫法便隐血(P=0.000),其PPV与免疫法便隐血无显著差异(P0.05),NPV明显低于免疫法便隐血(P=0.000)。在诊断高危腺瘤时,免疫法便隐血NPV明显高于肿瘤标志物(P=0.000),敏感度、特异度和PPV均与肿瘤标志物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免疫法便隐血在IBD、大肠腺瘤型息肉和大肠癌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大肠癌的诊断中比CEA、CA19-9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该方法是较好的大肠良恶性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中国人N端部分缺失的IκBα基因,为进一步应用其进行抗肿瘤基因治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从中国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采用多聚赖氨酸贴壁刺激0.5h后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PCR法,以自行设计的引物扩增全序IκBα基因,应用巢式PCR法扩增N端部分缺失的IκBα基因,用TA克隆技术将目的基因连接到pGEM-T质粒载体中,进行测序并与已知IκBα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我们所克隆的目的基因,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人IκBα基因序列仅有5个碱基不同但所编码氨基酸仅1个发生改变。结论:已成功克隆了中国人N端部分缺失的IκBα基因,为进一步应用N端部分缺失的IκBα基因进行抗肿瘤基因治疗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是由两个亚单位P65和P50组成的异二聚体核转录因子,它与其抑制因子IκB结合存在于细胞质中。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IκB激酶活化,抑制因子IκB被其降解,NF-κB被激活并移入细胞核进而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1]。IκB存在同型异构体,其中IκBα是NF-κB最重要的抑制因子。研究表明,ser32、ser36发生突变的IκBα不会被IκB激酶降解,而与NF-κB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抑制其激活[2]。用NF-κB特异抑制因子IκBαM抑制其激活可避免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从而更确切地反映NF-κB在局灶…  相似文献   
10.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组蛋白识别受体,能够识别微生物的成分并引起对抗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应答。TLRs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LR4和TLR9蛋白可能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逃逸,它们是目前发现与肿瘤发病关系最密切的TLRs家族成员。TLR4与TLR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本文就TLR4和TLR9蛋白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