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内镜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亦是食管癌诊疗技术最普及的国家[1 ] 。近年来 ,随着纤维内镜技术不断进步 ,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日新月异。本文就近年来食管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诊断技术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纤维内镜技术和色素内镜的广泛应用 ,使食管癌的诊断技术迅速发展 ,发现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的例数明显增加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微创外科应运而生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疗获得成功[1 ] 。近年来 ,内镜技术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超声内镜、磁共振内镜等技术不仅可以直接观察黏膜表面形态 ,又可同时获…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镜是诊断食管癌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发现早期食管癌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色素内镜诊断与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群中,食管癌约占1/4,仅次于胃癌而居第二位。对于食管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仅为6%~15‘%,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内镜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全球第九大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还很低,患者确诊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而晚期食管癌患者由于吞咽梗阻而不能正常进食,全身情况极差,有时根本不能耐受常规放、化疗,因而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显得更重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早期或中晚期食管癌的患者均可通过镜下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荧光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同时重点评述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剥离术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经验,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疾病检出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食管癌预后很好,然而进展期食管癌预后却不容乐观.因此,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涌现了荧光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和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诸如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技术等多种诊断方法.然而,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尚待确定.本文就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碘染色和单纯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常规碘染色检查,B组给予NBI结合碘染色,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病变区域的检出率以及单独使用碘染和NBI染色对病变边缘清晰度比较。结果:单纯碘染与NBI检查病变轮廓清晰度比较2分、4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部位的早期检出中NBI结合染色内镜检查与染色内镜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染色内镜具有操作方便、图像清晰、检出率高等优点,值得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 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附3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病人生存率极为重要。我们自1991年1月至1997年2月在5468例内镜检查中确诊早期食管癌39例,占同期503例食管癌的7.75%。现对其内镜诊断情况作一总结分析,以探讨提高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胃癌、食管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36例胃癌、15例食管癌术前进行EUS检查,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根据肿瘤新TNM分期,EUS对胃癌、食管癌术前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1%,87%;对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2%,80%。对胃癌、食管癌术前可切除性分期(R0)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93%。提示EUS能较准确地判断胃癌、食管癌的分期;能准确地判断早期癌,为早癌的内镜切除提供可靠的依据;对BorrmannⅣ型癌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在位置上可分为上、下消化道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内镜检查因其直视性与准确性,在诊断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内镜诊断时机的选择与再发出血的判断也愈发重要。内镜治疗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治疗环节中极其重要的方法,应明确诊治各类出血类型的最...  相似文献   

13.
14.
食管癌的诊断方法既往主要包括胃镜、X线钡餐、CT及MR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各具特点。胃镜能直接观察病灶处粘膜表面的形态及范围大小,配合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癌的主要手段。X线钡餐主要估计病灶的长度及食管的狭窄程度。CT、MR的检查可显示食管癌的外侵程度及邻近器官有无转移,  相似文献   

15.
<正>食管癌(EC)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高清显微内镜(HRME)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的新型内镜检查技术。其特点是可以提供活体即时成像,与其他镜下检查方式不同,HRME可以提供一种客观的诊断指标,排除了主观误差。HRME可对早期EC的筛选做出准确的判断〔2〕。1 HRME的组成及原理HRME以可插入内镜嵌道的探头为基础,在内镜检查的同时通过探头进行拍摄、计算机记录和分析高分辨率组织学图  相似文献   

16.
我科于1991年开展了内镜下微波加局部注射化疗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效用,期望有助手术治疗。方法 选择20例胃镜诊断的食管癌患者,10例术前CT检查作T分级,20例行EUS检查并进行T分级,对其中3例淋巴结作EUS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10例中CT分级仅4例与手术结果吻合,EUS检查20例中17例与手术结果分期一致,分级误差主要发生在T4期上。3例淋巴结穿刺2例证实为恶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EUS对食管癌T分级有较高的敏感性,EUS引导下穿刺可望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腔内超声检查和内镜下直视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与体外超声检查相比,检查医生可以在直视下将超声探头贴近病变部位,定位准确;无腹壁衰减和胃肠道气  相似文献   

19.
经内镜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军 《胃肠病学》2003,8(1):55-56
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探讨经内镜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内镜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999年10月~2002年2月,选取64例来我科作内镜检查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消化内镜检查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窄带光照内镜、免疫荧光内镜等,以期能够发现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状态,改善病人的预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