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ll样受体4(TLR4)可以调节固有及获得性免疫反应应答,在多种疾病的发展机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TLR4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脑缺血损伤,例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高迁移率族蛋白B1、热休克蛋白60、S100A蛋白、缺血预处理等。文中就TLR4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探讨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开发新的神经保护药物或方法的过程中,脑缺血耐受的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现就脑缺血耐受的形成与细胞凋亡调控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01关于脑缺血耐受和细胞凋亡的章,检索词“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cell apoptosis”,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数据库1990-01/2004-01关于脑缺血耐受和细胞凋亡的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脑缺血耐受,细胞凋亡”。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③无其他施加因素。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和综述。选取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献,筛除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符合标准的献开始查找全,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脑缺血耐受形成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的随机和未随机实验章,14个实验纳入标准,因重复的同一研究或类似研究排除的6篇实验 资料综合:14个实验包括bcl-2,bax,p53,蛋白激酶B,低浓度的神经酰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细胞色素C对脑缺血耐受的影响并对其给予评价。结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脑缺血耐受用于临床的实用的价值,但它仍然是研究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开发新的神经保护药物或方法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松岚  梁庆成  陈立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17-119,i0002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①取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模型组(n=28)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28),后两组又分为缺血6,24h两个亚组,每亚组14只。②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其余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6或24h后给予再灌注,1h后断头处死;假手术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于术后1h断头处死。③应用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测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补充后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脑组织损伤轻,炎性细胞浸润少。②缺血6,24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低于相应模型组[(8.57&;#177;2.34)%,(15.56&;#177;3.46)%;(23.66&;#177;6.34)%,(31.91&;#177;3.30)%;P〈0.01]。③假手术组核转录因子κBp65主要存在于胞质,模型组明显从胞质移位于胞核,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p65阳性细胞减少(P〈0.01)。结论:④缺血再灌注后核转录因子κBp65活化,从胞质转移到胞核。②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化,减少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缩小梗死体积,在6,24h的长时间脑缺血中仍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病人亲属心理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肾移植病人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问卷,对76例肾移植病人亲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状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肾移植病人亲属各项心理症状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并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以肾移植效果、治疗费用及病人生活质量三者为著.结论 肾移植病人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病人亲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①取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模型组(n=28)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28),后两组又分为缺血6,24h两个亚组,每亚组14只。②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其余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6或24h后给予再灌注,1h后断头处死;假手术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于术后1h断头处死。③应用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测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补充后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脑组织损伤轻,炎性细胞浸润少。②缺血6,24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低于相应模型组[(8.57±2.34)%,(15.56±3.46)%;(23.66±6.34)%,(31.91±3.30)%;P<0.01]。③假手术组核转录因子κBp65主要存在于胞质,模型组明显从胞质移位于胞核,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p65阳性细胞减少(P<0.01)。结论:①缺血再灌注后核转录因子κBp65活化,从胞质转移到胞核。②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化,减少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缩小梗死体积,在6,24h的长时间脑缺血中仍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曾经有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就是脑脊液中神经肽Y含量增高所致。关于脑脊液中神经肽Y增高的来源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科,材料为由黑龙江兽医研究所提供Wister雄性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方法: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注血组,并通过“枕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定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实验性大鼠SAH后脑血管痉挛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注血组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注血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组内比较,SAH各时限点,均显著低于SAH前。注血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lt;0.01)。注血组较同期正常对照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含量增高明显(P&;lt;0.01);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开始升高,至第7d达到高峰,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注血组在注血后第2d、第4d、第7d血浆、脑脊液中心钠素含量逐渐升高,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lt;0.01)。结论:脑血管痉挛后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升高,神经肽Y是继发脑血管痉挛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巴曲酶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因此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认识很有必要。目的:探讨巴曲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PAF受体基因(PAF-R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于2004-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4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I组:假手术组;Ⅱ组为生理盐水组:Ⅱa为缺血6h再灌注6h组,Ⅱb为缺血6h组;Ⅲ组为巴曲酶组:Ⅲa为缺血6h再灌注6h组,Ⅲb为缺血6h组。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0)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0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对应血浆PAF值。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各组缺血半暗带皮质PAF mRNA表达及血浆PAF值。结果:生理盐水组中再灌组及缺血组PAF值均明显升高,Ⅱa,Ⅱb分别为(1480&;#177;249)和(1052&;#177;199)ng/L,而PAF-RmRNA表达降低,分别为0.44&;#177;0.06和0.48&;#177;0.05,分别与对应假手术组比较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巴曲酶组中再灌注及缺血组PAF值均降低,为(848&;#177;80)和(743&;#177;105)ng/L,PAF-RmRNA表达增强(0.63&;#177;0.08和0.67&;#177;0.06),与对应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巴曲酶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PAF水平,并且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PAF-RmRNA表达有影响,以期为预防性干预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近十年来,人们对活化及受损脑组织外周生化标记物的探索不断发展,其中的S100B蛋白已变成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S100B蛋白主要是由脊椎动物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和释放,是一种钙结合蛋白,隶属于具有高度水溶性的S100蛋白家族,目前其包含21个成员,均由细胞专一性的方式表达[1].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疾病的心肺并发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脑血管疾病的心肺并发症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致死因素,文章总结了卒中后心肺并发症的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特点及处理原则,并着重强调了神经源性心脏损害和神经源性水肿这两种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AF、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法检测对应血浆PAF值.结果单纯脑缺血24 h时缺血区皮质PAF受体mRNA含量并无显著变化,密度比值为0.98±0.13,再灌注6 h明显降低(0.63±0.08),24 h最低(0.44±0.06),随后逐渐回升.对应时相血浆PAF值单纯脑缺血组为(848±80)(pg/ml),再灌注12 h为最高,48 h降至对照组水平(568±45)(pg/ml).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致PAF受体基因表达异常,推测与内源性PAF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