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异种骨复合壳聚糖/去甲万古霉素纳米纤维材料,并研究其在体内及体外对去甲万古霉素的缓释性能.方法 以聚乙烯醇(PVA)及壳聚糖(CS)为载体,去甲万古霉素为复合药物,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纳米纤维膜喷附于异种骨表面及孔隙中;电镜扫描观察纳米纤维膜的大小及形状;建立体肉、体外缓释体系,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检测不同时间段去甲万古霉素的释放浓度并绘制标准曲线.结果 复合材料电纺纤维膜电镜下质地均匀,直径约50~150nm,在体内、体外缓释实验中均可持续释放有效杀菌浓度抗生素21d以上.结论 异种骨复合壳聚糖/去甲万古霉素纳米纤维材料具有纤维直径小、孔隙率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可携带更多抗生素并能较长时间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2.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以L4/5椎间盘突出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笔者尝试在经皮内镜下一期联合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切除 L4/5(椎间孔入路)和 L5/S1(椎板间入路)椎间盘组织,近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改良组患者采用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对照组患者选取传统不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术后出现7例轴性症状,对照组出现8例轴性症状,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相比,同样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较少的并发症,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术能够降低出血量及简化手术步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lncRNA-MIAT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THP-1细胞,将过表达(LV-MIAT)与下调lncRNA-MIAT表达(LV-shMIAT)的慢病毒颗粒及空载体(LV-Vector)转染入THP-1细胞中,将THP-1细胞诱导活化为巨噬细胞,并采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将活化后的巨噬细胞与骨肉瘤(OS)MG63细胞共培养,将上述共培养体系分为MG63+LV-Vector组(阳性对照组)、MG63+LV-shMIAT组、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检测各组THP-1细胞中lncRNA-MIAT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检测各组HUVEC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Notch1和δ样蛋白4(DLL4)表达水平。取各培养体系中的巨噬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血管细胞(HUVEC)共培养,EDU染色法检测各组HUVEC增殖活力,成管实验检测HUVEC血管形成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THP1中Janus激酶1(JAK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STAT6)和磷酸化STAT6(p-STAT6)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p-STAT6/STAT6比值。构建OS荷瘤小鼠模型,并将36只荷瘤小鼠分为LV-Vector组、LV-shMIAT组和LV-MIAT组(n=12)。检测干扰lncRNA-MIAT表达后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及肿瘤组织中CD163和CD31阳性表达率。 结果 采用慢病毒感染成功建立稳定过表达或下调lncRNA-MIAT的THP-1细胞。与LV-Vector组比较,LV-shMIAT组细胞中lncRNA-MIA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LV-MIAT组细胞中lncRNA-MIA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G63+LV-Vector组比较,MG63+LV-shMIAT组THP-1细胞中VEGF、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5),HUVEC中VEGFR2、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THP-1细胞中VEGF、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 HUVEC中VEGFR2、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2型巨噬细胞百分率、THP-1细胞中p-STAT6/STAT6比值和JAK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MG63+sh-MIAT组比较,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THP-1细胞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HUVEC中VEGFR2、Notch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MG63+LV-Vector组比较,MG63+LV-shMIAT组HUVEC的增殖活力与血管形成数均明显降低(P<0.05),MG63+LV-MIAT组和IL-4+LV-Vector组HUVEC的增殖活力与血管形成数均明显升高(P<0.0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与LV-Vector组比较,LV-MIAT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CD163和CD31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LV-shMIAT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肿瘤组织中CD163和CD3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LV-shMIAT组比较,LV-MIAT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CD163与CD31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lncRNA MIAT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M2极化和上调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参与调控OS进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院骨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9例,对所有患者均采集入院时及入院后2 w、4 w、8 w、12 w的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P1NP和β-CTX水平,统计患者P1NP和β-CTX的数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12 w后下降至(22.3±8.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12 w后升高至(0.72±0.04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 w患者P1NP值较入院时提高,入院后2 w患者β-CTX值较入院时降低;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入院4w后P1NP为(30.3±8.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入院4 w后β-CTX为(0.40±0.05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NP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减少,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的患者为著;β-CTX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增大,以BMI小的患者为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检测P1NP及β-CTX值,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骨代谢情况,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患者,均行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未行骨性纵裂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20.33±8.11个月)。分析牵引时间,牵引前、后与矫形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身高、体重、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牵引前、后及矫形术后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FVC(%)、PO2、PCO2、三头肌皮皱厚度、血清白蛋白浓度、血清转铁蛋白浓度等指标。结果:8例患者牵引时间为22~49d(32.13±7.66d)。牵引前身高143~165cm(155.13±6.28cm),牵引后身高156~175cm(167.88±4.66cm),增高12.75±2.11cm,矫形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身高无明显变化。牵引前体重47.20±4.55kg,牵引后48.84±4.19kg,体重增加1.92±0.32kg,矫形术后49.21±4.22kg,末次随访时50.32±5.36kg,体重随营养状态改善逐渐增加。牵引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92°~176°(119.50°±15.13°),牵引后46°~66°(54.88°±5.88°),矫正率39%~68%[(53.55±7.76)%];矫形术后43°~66°(51.34°±7.47°),矫正率40%~72%[(58.54±8.87)%];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矢状面Cobb角62°~132°(91.13°±10.23°),牵引后29°~51°(40.48°±6.32°),矫正率46%~71%[(51.17±12.14)%];矫形术后30°~55°(36.11°±6.19°),矫正率47%~72%[(52.55±12.69)%];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VC为3.75±0.26L,牵引后4.20±0.04L,改善率为(12.85±7.72)%,矫形术后4.22±0.05L。牵引前FVC为3.65±0.26L,牵引后4.14±0.04L,改善率为(14.21±8.30)%,矫形术后4.16±0.04L。牵引前FEV1为3.34±0.22L,牵引后3.54±0.15L,改善率为(6.44±2.78)%,矫形术后3.54±0.15L。牵引后及矫形术后FEV1/FVC、PO2、PCO2均回归正常范围。牵引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1.55±4.60)%,白蛋白浓度改善(21.96±7.75)%,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3.13±8.51)%;矫形术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4.12±4.97)%,血清白蛋白浓度改善(23.12±7.87)%,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5.43±8.18)%。所有患者牵引中及矫形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牵引过程中均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结论: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安全有效,可避免风险更高的骨嵴切除术,不失为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转染音猬因子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移植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取4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BMSCs)移植组和音猬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Shh-B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动物。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摘除卵巢附近的脂肪组织,但不摘除卵巢。其余的3组均进行双侧的卵巢切除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在骨质疏松造模后的2个月,BMSCs移植组和Shh-BMSCs移植组分别通过大鼠的尾静脉注射BMSCs与Shh-BMSCs(第四代,约2*106个干细胞),模型组动物注射等量PBS液体。在干细胞移植2 w后,检测尾静脉中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的股骨、腰椎及全身骨密度,micro-CT扫描进行胫骨的形态计量学指标分析。 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均明显减少,大鼠的骨密度、血清钙与碱性磷酸酶明显降低,而大鼠的血清磷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表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成功制备。(2)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的大鼠血清钙和和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而血清磷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MSCs组相比,Shh-BMSCs组大鼠血清钙、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磷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同模型组的骨密度相比,BMSCs组大鼠的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MSCs组相比,Shh-BMSCs组大鼠的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模型组相比,BMSCs组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和BMSCs组相比,Shh-BMSCs组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hh-BMSCs细胞移植后能够治疗大鼠卵巢切除后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很多,目前主要有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M ED),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 ,PELD),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um-bar discectomy ,PEID)等手术方式。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手术需剥离椎旁肌并向外侧牵拉,显露椎板间隙后手术,对椎旁肌损伤较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类似于肌肉损伤腰痛症状[1];而M ED、PELD、PEID需在专门的工作通道及内窥镜下手术,设备昂贵,手术过程复杂,学习曲线长,手术风险较大[2-4];但M ast-Q uadrant通道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手术,不须剥离椎旁肌创伤小,也不同于M ED、PELD、PEID ,需要设备不贵,学习时间短。本文使用Mast-Quadrant通道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及传统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和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并做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