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结果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寰椎失稳症的临床治疗问题。方法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椎失稳症。结果随访超过3个月的4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均能下床行走活动。结论当寰枢椎间不稳定时应行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后路融合术,保留寰枕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寰枢椎脱位病人12例,接受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术.术后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评估疼痛症状,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病人颈部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显著提高(P<0.01).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内,固定节段融合良好.结论:寰枢椎钉钩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方法:选择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寰枢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6.0±0.8)mm,女性为(5.5±0.8)mm;方法二男性为(9.4±1.1)mm,女性为(8.2±1.3)mm.4例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内壁作为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标志.该解剖标志较以往的解剖标志恒定明确,结合术前CT扫描能较准确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5.
骨折、脱位、先天畸形等许多情况都可以导致寰枢椎不稳定,使高位颈髓处于高危状态,有必要行寰枢椎的融合术,而植骨融合的成功有赖于坚强的内固定。以往常用的后路钢丝(Brooks技术和Gallie技术)或者椎板夹(Halifax技术)固定稳定性较差;经关节突螺钉固定(Magerl技术)虽然比较牢固,但是此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比较多,而且相当一部分寰枢椎不稳定病人不适用Magerl技术而不得不行枕颈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检索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文献,收集相关术式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508例患者。椎弓根钉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植骨融合率(均P<0.01),但术后VAS评分不及其他术式(P<0.01),JOA评分效果相当(P=0.20)。结论:寰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术中指标评价上优于其他术式,术后疼痛评价不及其他术式,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相当。该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7.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寰枢椎脱位、骨折以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并有明显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髂骨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68例2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56例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9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7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11例好转,5例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疾患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8.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一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和枢椎介块螺钉治疗6例寰枢椎前脱位,结果:随访6 ̄24月,4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2侧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断钉脱打现象。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达到稳定的状态,该方法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9.
经寰枢椎椎弓根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9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获得坚强的三维稳定性,为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0.
寰椎侧块解剖学观测及其在侧块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寰椎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为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10例成年尸体寰椎标本,使用游标卡尺进行线性测量;角度测量则先用钨丝取模,再用常规量角器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后弓内侧半距、后弓外侧半距、后弓高度、后弓宽距、侧块外侧高度、侧块内侧高度、侧块横径、侧块前后径、侧块内倾角。两例患者依据测量的解剖学数据,选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3 mm的交点处进钉,置入侧块螺钉后行X线检查,观察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长度及与矢状面的角度。结果后弓外侧半距为(20.8±3.3)mm,后弓高度为(7.2±1.7)mm。两例患者X线片显示螺钉均在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25 mm,与矢状面保持(8~14)°。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的进钉点选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3 mm的交点处,与矢状面保持(8~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经X线及CT检查证实1例寰椎左侧椎弓钉部分进入椎管,但该例患者并未出现相应神经症状,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4.67月.至随访结束时未见固定失败.第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出现骨性融合神经症状改善率为87.5%,手术前后神经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3例外伤所致寰枢椎脱位成年患者,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7~64岁,平均36.8岁;其中横韧带断裂5例,Anderson Ⅰ型齿状突骨折1例,Anderson Ⅱ型骨折11例,Anderson Ⅲ 型骨折6例,均合并脊髓功能障碍.首先行颅骨牵引术力争寰枢椎复位,然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术.植骨面去皮质后,两块自体髂骨半板骨松质面铺于植骨床植骨.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8~25个月,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影像资料显示寰枢椎解剖关系恢复良好,螺钉位置好,术后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椎体间达到稳定融合.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1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2~3h,术中失血量200~ 400 ml,未出现螺钉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平均6~8月寰枢椎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5岁.皆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6例,新鲜齿状突骨折(ⅡC型)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寰椎骨折2例.术前JOA评分(8.6±3.0)分.结果 26例手术时间2.5~3.5h,平均2.9 h;出血量400~650ml,平均46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随访17.5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7±2.1)分.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21例植骨患者均获植骨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按Dickman等根据横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分型:ⅠA型2例,ⅡB型1例。观察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与术前X线相比,侧块椎弓根螺钉及固定钛缆无断裂、松动及脱落征象。结论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即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减少了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更好的促进了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术中血管及脊髓损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X线片及CT扫描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螺钉位置满意。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三维稳定效果、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上颈椎损伤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患者行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平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短期与中期临床疗效。结果:在平均1年的随访期内,患者术前腰痛和(或)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均有缓解。末次随访时,应用Oswestry指数P0~P5分级的患者分别为5、11、6、2、0、0例。用改良JOA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67%。结论:单侧固定可以用于需要行椎间融合的椎间盘突出症和Ⅰ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治疗,中期随访临床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因车祸致颈项部疼痛伴活动障碍.在当地医院行颅骨牵引治疗3天后转来我院.查体:颈项部压痛,顶部扣击痛,头颈活动受限,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X线片:齿突基底骨折,伴纵向骨折,向前移位.CT:齿突基底部骨折,向右前方移位,寰枢椎脱位,脊髓无受压.诊断:齿突骨折、寰枢椎脱位.手术行后路寰椎后弓侧块螺钉与枢椎侧块螺钉杆固定(螺钉长24mm、直径3.5mm)并植骨融合.寰椎定位点位于距正中线19mm, 后弓下缘上方2mm,进钉方向为矢状面向头侧5°、冠状面0°.枢椎定位点位于距侧块内侧缘和下缘分别为2mm,进钉方向矢状面向头侧45°,冠状面0°.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33例寰枢椎不稳定的病人,男24例,女9例,平均年龄41.3岁,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20例,Ⅱ型Hangman骨折5例,Ⅱa型Hangman骨折3例,齿状突发育不良5例。手术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9例,改良Magerl固定6例。结果 31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年,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随访X线片显示颈椎骨性愈合。结论针对寰枢椎不稳定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下颈椎创伤、退变、畸形、肿瘤、炎症等影响下颈椎的稳定性,颈椎不稳的结构重建需要手术固定融合,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方法是:椎弓根螺钉固定、侧块螺钉固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等[1]。但上述内固定方式在显著提高内固定强度及融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脊髓、神经根、动脉损伤的几率,可能导致大出血、神经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经椎板螺钉固定术是一种新近出现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方式。该技术与椎弓根钉内固定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血管损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