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洋  段丽群  刘鹏飞  孔雷  黄炎 《安徽医药》2019,40(9):1026-1028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例、椎板间隙入路30例。比较2种入路的临床疗效(JOA评分、Macnab标准)、复发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均获至少1年随访。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经椎间孔入路少(P<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采用椎板间隙入路耗时短、出血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2例单节段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后路经皮穿刺椎板间隙入路置入脊柱内镜,全内镜下摘除突出髓核及双极射频纤维环修补,神经根减压。结果优36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应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椎间孔和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进行治疗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研究组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椎间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例数和置管过程中的透视次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无差异,研究组患者的置管过程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出现严重并发症,无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均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安全性较好,需要掌握患者的适应证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手术治疗能直接摘除椎间盘突出症(LDH)突出及变性的髓核,使患者疼痛得以缓解,但手术造成的创伤仍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较大,故微创手术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为LDH的常用微创疗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机体反应轻等优点~([1])。但受机体髂嵴阻挡、椎间孔较小等因素影响,L5/S1 LDH患者经PETD治疗时可出现穿刺困难等情况,使手术时间延长[2]。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可通过切开黄韧带等方式进入椎间孔,无需磨削上关节突,影响脊柱结构[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PEID术治疗及经PETD术治疗的L5/S1 LDH患者各298例临床资料,以评估2种术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术前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摘除脱垂的腰椎间盘72例,游离型15例,其中同时行神经根管扩大术50例,突出间隙L3-42例,L4-540例,L5-S145例。结果 87例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随访结果优64例,占73.6%,良18例,占20.7%,优良率94.3%,差5例,占5.7%。结论 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手术相比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目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经椎间孔与椎板间入路术后疼痛、炎症应激状态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施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观察组施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直腿抬高角度、下肢疼痛(VAS)评分、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直腿抬高角度、VAS评分以及IL-8与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提升,VAS评分以及IL-8与IL-17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具有更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2例病人,共52个椎间隙,其中L3/4突出2例,L4/5突出33例,L5S1突出17例,4例合并不同程度侧隐窝狭窄.全部采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结果 术后3例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5例病人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按Nakai分级优良率90.3%;术前JOA、VAS评分分别为(6.7±0.5)、(8.6±1.2),术后(15.7±1.3)、(1.2±0.7),P<0.01;术后4年随访同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椎后柱稳定破坏小等优点,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病症,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共确诊8例患者,均行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板间、TESSYS以及YEUNG氏这三种不同入路方式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椎板间组(椎板间入路,43例)、TESSYS组(TESSYS入路,47例)和YEUNG氏组(YEUNG氏入路,40例),比较治疗优良率。结果椎板间组、TESSYS组以及YEUNG氏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6.05%、89.36%以及87.5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结合病变部位的解剖关系确定入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徐宝山 《天津医药》2015,43(11):1239-1243
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症的常用微创内镜技术。椎间盘镜经后路椎板间隙开窗, 原理与传统开窗类似, 适用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症, 尤其可动式椎间盘镜更利于显露和操作。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自然间隙、 也可经椎板间隙入路, 在生理盐水下操作, 更加微创, 但操作范围相对局限,需要精确穿刺, 两者分别有独特的操作规范和技巧, 适应证既有交叉, 也有互补,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椎间孔径路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00例,优良率达86%。CT片复查随访48例,26例髓核突出影像消失,占54%,4例突出影像密度有改变,其中2例18个月后行手术治疗,发现存有骺板骨软骨病性突出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结果表明,椎间孔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可将椎间盘突出髓核溶解,但骺板骨软骨硬性突出应列为髓核化学溶解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很多,目前主要有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M ED),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 ,PELD),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um-bar discectomy ,PEID)等手术方式。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手术需剥离椎旁肌并向外侧牵拉,显露椎板间隙后手术,对椎旁肌损伤较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类似于肌肉损伤腰痛症状[1];而M ED、PELD、PEID需在专门的工作通道及内窥镜下手术,设备昂贵,手术过程复杂,学习曲线长,手术风险较大[2-4];但M ast-Q uadrant通道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手术,不须剥离椎旁肌创伤小,也不同于M ED、PELD、PEID ,需要设备不贵,学习时间短。本文使用Mast-Quadrant通道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及传统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和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并做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微创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华  周志群  卜海富 《安徽医药》2011,15(9):1143-1144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方法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按突出部位:L3/L42例,L4/L510例,L5/S114例。均采用微创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法进行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疗效按M acnab标准评定,优1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微创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91例腰痛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后全部给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有90个阳性造影间盘,共78例,其中L344例,L4537例,L5S127例,L3-4合并L4-52例,L45合并L5S18例.7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零10个月,平均2年零9个月.手术疗效优良率92.3%;植骨融合率94.9%.结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确诊依据仍然是椎间盘造影,MRI只可作为筛选检查;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植骨来源取棘突、关节突和椎板骨质,操作简捷,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费用低,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该技术治疗且随访半年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包括L34 2例,L45 21例,L5S1 8例。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C形臂X光机透视下靶向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经椎间孔安置工作通道至椎管内,镜下显露并摘除突出到椎管内的髓核、椎间隙内松动的髓核,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完全松解,切口缝合一针。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7例顺利摘除突出髓核,并充分显露神经根和硬膜囊。首例患者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摘除髓核后未充分显露神经根,第2例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内摘除未显露神经根,此2例术后症状均缓解。2例中转全麻椎间盘镜手术,1例为向远侧脱出的巨大突出物取出困难,1例为女性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术后1-2天下地活动,患者均感神经根性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周复发突出1例,保守治疗好转。末次随访时VAS腿痛由8.1±1.9降至1.1±0.9,ODI评分自31±8降至3.4±3,根据MacNab评分,优25例,良6例。结论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优良,但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6.
保留棘上棘间韧带两侧多椎板间隙开窗椎间盘切除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八九医院(043014)贡世霓我院自1992年以来,对63例多椎板间隙椎间盘脱出并有不同原因椎管狭窄的病人,行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两侧多椎板间隙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同时较好的解除了椎管狭...  相似文献   

17.
宋波  李垠  史东平  秦入结 《江西医药》2006,41(4):194-195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的适宜手术入路及方式。方法 应用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1例。通过观察及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早期疗效及手术前后X线片资料。结果 21例病例早期临床优良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收治21例1~3度腰椎滑脱患者,经椎管减压、滑脱矫正固定器(SRF)复位固定、椎间融合器(BAK)脊柱前中柱植入改进术式治疗,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8~61岁,平均46岁;均为真性滑脱,Ⅰ度4例,Ⅱ度16例,Ⅲ度1例;滑脱椎平面:腰4为8例,腰5为13例;合并椎管狭窄12例,椎间盘突出3例。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304医院研制的钛合金滑脱矫正固定器进行复位固定,其中10例应用1枚椎间融合器,11例应用2枚椎间融合器,于后路一次手术完成减压、复位及固定,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脊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 13例,均无外伤史,根据CT分型:椎间孔型10例,椎间孔外侧型3,其中4例合并后外侧椎间盘突出,2例合并椎管狭窄,1例合并L5椎体Ⅱ度滑脱;分别采用行经峡部外缘入路,或同时予椎板间开窗;扩大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 根据Maenab标准评估:优7例,良4例,可2例,差,优良率84%.3例行内固定病例均无断钉,断棒,椎间融合成功.结论 伴有高位神经节段受压征象的椎间盘突出症要警惕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高分辨率CT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其中2例保留关节突,1例切除椎弓峡门路及上下关节突。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6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5例,良1例,效果满意。结论:位于椎间孔内突出和合并后外侧突出或椎管狭窄的椎间孔内突出应选择椎管内手术入路。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和位于出口区及椎间孔外突出应选择椎旁椎板侧方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免了椎板侧方入路骶棘肌过多剥离的缺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