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血清微小 RNA(microRNA,miR)-133a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protein 3,NLRP3)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2022年 3月在贵州省骨科医院治疗的 90例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作为并发 SCI组,统计手术后 3个月患者预后情况,并依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以同期单纯脊柱骨折患者 9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柱骨折患者血清 NLRP3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 miR-133a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 miR-133a和 NLRP3水平预测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并发 SCI组血清 miR-133a水平(0.68±0.19 vs 1.01±0.24)降低, NLRP3水平(136.42±32.78 pg/ml vs 86.35±15.95 pg/ml)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27,13.030,均 P<0.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椎管侵占率≥ 50%比例(64.71% vs 23.21%)、受伤至激素类药物使用时间 ≥ 8 h比例(70.59% vs 25.00%)、Frankel分级 A级比例(41.18% vs 1.79%)和血清 NLRP3水平(162.11±46.74 pg/ml vs 120.82±29.75 pg/ml)升高, miR-133a水平(0.58±0.14 vs 0.74±0.18)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0~45.267,均 P<0.001)。ROC分析显示,血清 miR-133a,NLRP3及二者联合预测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779(95%CI: 0.681~0.877),0.770(95%CI: 0.673~0.868)和 0.834(95%CI: 0.750~0.918)。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iR-133a[OR(95%CI)=0.824(0.727~0.934)]、NLRP3[OR(95%CI)=2.673(1.359~5.256)]、椎管侵占率 ≥ 50%[OR(95%CI)=1.562(1.146~2.129)]和受伤至激素类药物使用时间≥ 8h[OR(95%CI)=1.305(1.009~1.687)]均是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 0.05)。结论 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血清 NLRP3水平较高,miR-133a水平较低,与预后密切相关,两者联合对脊柱骨折并发 SCI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能够持续稳定表达音猬因子(Shh)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成骨分化能力,为体内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可行性依据。 方法使用Gateway Technology构建pDown-DsRed-Shh,贴壁培养法获取SD大鼠BMSCs,慢病毒转染法将pDown-DsRed-Shh、pDown-DsRed报告质粒转染进BMSCs,分为DsRed-BMSCs组(A组)和Shh-DsRed-BMSCs组(B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sRed表达,判断转染效率。48 h后使用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Shh基因的表达情况,7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28 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情况。 结果慢病毒转染24 h后Shh-DsRed-BMSCs的转染率约为90%。同A组相比,B组能持续稳定高水平表达Shh mRNA和蛋白,同A组相比,B组的ALP活性更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65,P<0.05),B组的茜素红染色表达情况明显高于A组。 结论慢病毒转染音猬因子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可以导致Shh的持续稳定高水平表达,并具有很高的成骨细胞分化能力,为骨质疏松的体内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来源miR-133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修复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和培养BMSCs,测定B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CD45)表达;提取BMSCs外泌体,观察外泌体形态及外泌体标记分子(Alix、CD63)表达;建立SCI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外泌体组、外泌体-抑制剂对照(NC)组、外泌体-miR-133a抑制剂组,28 d后,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程度;分离大鼠骨髓组织,检测该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凋亡状况;同时检测相关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抗原(NeuN)、炎性小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及miR-133a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3a、NLRP3靶向关系。结果 BMSCs细胞中CD90、CD45表达率分别为98.07%、0.09%。外泌体呈球形,Alix、CD63呈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BBB评分、NeuN、miR-133a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GFAP、NLRP3、caspase-1表达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骨折常常伴发尺骨茎突骨折,尺骨茎突骨折是否需要治疗一直存有争议。一些研究认为伴发的尺骨茎突骨折不会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腕关节功能结果;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尺骨茎突骨折和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腕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握力减少有关。本文针对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及其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生物活性玻璃结合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以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转bFGF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s)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自体骨移植组、生物活性玻璃/BMSCs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影象学、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结果 植入组织工程骨的兔桡骨缺损完全愈合,成骨效果优于其他组。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结合转bFGF基因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优于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6.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及骨修复特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将其与血、脱钙骨基质或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等混合来促进成骨形成,增加强度,骨愈合更接近于天然骨结构。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结合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以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 10 mm 骨缺损处,以自体骨移植组、生物活性玻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术后 2,4,8,12 周进行影像学、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以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植入兔桡骨骨缺损的成骨效应、骨愈合后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 〈 0.01)。说明生物活性玻璃结合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优于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CHA作为转VE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CHA/BMSCs、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各组骨愈合程度及力学强度。结果 术后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基本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组抗扭转强度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结合转VEGF基因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优于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染音猬因子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移植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取4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BMSCs)移植组和音猬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值干细胞(Shh-B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动物。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摘除卵巢附近的脂肪组织,但不摘除卵巢。其余的3组均进行双侧的卵巢切除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在骨质疏松造模后的2个月,BMSCs移植组和Shh-BMSCs移植组分别通过大鼠的尾静脉注射BMSCs与Shh-BMSCs(第四代,约2*106个干细胞),模型组动物注射等量PBS液体。在干细胞移植2 w后,检测尾静脉中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的股骨、腰椎及全身骨密度,micro-CT扫描进行胫骨的形态计量学指标分析。 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均明显减少,大鼠的骨密度、血清钙与碱性磷酸酶明显降低,而大鼠的血清磷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表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成功制备。(2)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的大鼠血清钙和和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而血清磷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MSCs组相比,Shh-BMSCs组大鼠血清钙、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磷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同模型组的骨密度相比,BMSCs组大鼠的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MSCs组相比,Shh-BMSCs组大鼠的骨密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模型组相比,BMSCs组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和BMSCs组相比,Shh-BMSCs组的大鼠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hh-BMSCs细胞移植后能够治疗大鼠卵巢切除后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探讨音猬因子(Sh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外泌体调控miR-133a对脂多糖(LPS)诱导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0、100、300、500、700、900 μg/mL的LPS对其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最佳作用浓度。然后以0、20、40、80、120、160 μg/mL的Shh-BMSCs外泌体处理LPS诱导的脊髓神经元细胞,通过同样方法筛选最佳作用浓度。将大鼠脊髓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hh-BMSCs外泌体组、miR-133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miR-133a inhibitor组、Shh-BMSCs外泌体+miR-133a inhibitor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LPS诱导脊髓损伤(SCI)细胞模型,然后分组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轴突长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 β和IL-10释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33a和Shh mRNA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Shh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信号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凋亡率、TNF-α及IL-1 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Shh-BMSCs外泌体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TNF-α及IL-1 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miR-133a inhibitor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TNF-α及IL-1 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miR-133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Shh-BMSCs外泌体组比较,Shh-BMSCs外泌体+miR-133a inhibitor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凋亡率、TNF-α及IL-1 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Shh-BMSCs外泌体可通过促进miR-133a表达而抑制NLRP3炎性信号激活,从而抑制LPS诱导的脊髓神经元细胞炎症,减轻其凋亡,缓解其轴突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及骨修复特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将其与血、脱钙骨基质或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等混合来促进成骨形成,增加强度,骨愈合更接近于天然骨结构。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结合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以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10 mm骨缺损处,以自体骨移植组、生物活性玻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以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植入兔桡骨骨缺损的成骨效应、骨愈合后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 < 0.01)。说明生物活性玻璃结合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优于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