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39篇
  免费   1475篇
  国内免费   1109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104篇
妇产科学   88篇
基础医学   508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2746篇
内科学   1737篇
皮肤病学   148篇
神经病学   232篇
特种医学   6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706篇
综合类   8234篇
预防医学   3429篇
眼科学   136篇
药学   5243篇
  10篇
中国医学   7029篇
肿瘤学   56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858篇
  2022年   945篇
  2021年   945篇
  2020年   798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692篇
  2013年   788篇
  2012年   1168篇
  2011年   1360篇
  2010年   1226篇
  2009年   1471篇
  2008年   2137篇
  2007年   1857篇
  2006年   1836篇
  2005年   1727篇
  2004年   1565篇
  2003年   1287篇
  2002年   1338篇
  2001年   904篇
  2000年   822篇
  1999年   688篇
  1998年   697篇
  1997年   908篇
  1996年   905篇
  1995年   1101篇
  1994年   753篇
  1993年   470篇
  1992年   367篇
  1991年   283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究甘草干姜汤(LDGD)的体外抗胃癌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其抗胃癌机制。方法: 以不同配比的甘草干姜汤灌胃大鼠后以腹主动脉取血方式提取含药血清,利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观察甘草、干姜不同配比LDGD大鼠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以及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力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LDGD抗胃癌的“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LDGD抗胃癌可能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析LDGD中文献报道的8种主要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6-姜酚、6-姜烯酚、8-姜酚和抗胃癌关键靶点的结合情况。结果: 血清药理学实验中不同配比LDGD灌胃大鼠后提取的30%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的细胞活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HUVEC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LDGD有效化学成分101个,抗胃癌关键靶点为VEGFA、TNF-α、CASP3、MYC;富集分析结果表明,LDGD抗胃癌可能主要通过对凋亡信号、氧化应激、活性氧反应等途径的调节,以及对TNF、p53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甘草酸、甘草苷与VEGFA对接良好,6-姜酚与TNF-α对接良好,且这3种成分在LDGD中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甘草干姜汤具有一定抗胃癌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作用于TNF、p53等信号通路,其中甘草酸、甘草苷、6-姜酚可能为关键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靶点通路预测及细胞实验验证尿石素A(UA)在糖尿病环境下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Cytoscape软件分析成分药效靶点,以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信号通路。将MIN6胰岛β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高糖脂模型组、给药组(UA,11.5μg·mL-1),干预24 h。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光密度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蛋白(mTOR)及其相应磷酸化蛋白(p-Akt、p-mTOR)表达水平。自噬抑制剂氯喹(CQ,50μmol·L-1)、AMP依赖的蛋白激酶抑制剂(CC,10μmol·L-1)进行进一步反证。结果 网络预测发现Akt、mTOR为主要靶点,KEGG分析得到34条信号通路(P<0.05),Akt-mTOR是其中一条重要通路。对照组、高糖脂模型组、给药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99.92±1.84, 47.40±2.78和67.07±2.95;p-Akt表达分别为1.00±0.02, 0.61±0.01和0.79±0.01;p-m...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干预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补充文献报道相关药理作用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以"peritoneal fibrosis"为关键词分别在OMIM、Genecards获取目前已知的与腹膜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后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终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20个黄芪活性成分及文献报道有相关药理作用4个, 457药物作用靶点,与674个腹膜纤维化病靶点取交集,得到86个共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黄芪拮抗腹膜纤维化主要参与了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调节、细胞对化学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等通路;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调控肿瘤、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黄芪治疗腹膜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究双黄连解热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鉴定双黄连口服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将已定性化合物录入Swiss Target数据库筛选成分靶点;运用GeneCards、TTD等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关键成分,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并对药物疾病共有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Schrodinger软件对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此外,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溶液建立大鼠发热炎症模型,测量体温变化值,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cAMP、PGE2含量。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共鉴定出83种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双黄连口服液关键成分包括黄芩素、汉黄芩素、槲皮素、千层纸素A等,10个核心靶点包括GAPDH、TNF、MAPK3等。共有靶点涉及信号转导、转录的正调控、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TNF、PI3K/Akt、Ras、MAPK、TLR、cAMP、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对接结果显示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内动物实验验证双黄连口服液能够降低发热大鼠体温,减少TNF-α、IL-1β、IL-6、cAMP、PGE2含量。结论:双黄连口服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解热抗炎作用,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分析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514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相关资料,按照TIMI血流分级分为慢血流组(n=288)和对照组(n=226),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CSFP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两组间在性别、民族、吸烟及饮酒史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CSFP组的血红蛋白、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血肌酐值、血尿酸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和左室舒张末期大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CSFP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游离甲状腺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和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3)CSFP以三支血管病变最多见,为124例(43.0%),而单支血管病变和双支血管病变病例数一样,均为82例(28.5%)。单支血管病变中最多见的是前降支67例(81.7%),其次是右冠状动脉12例(14.6%),左回旋支较少见;(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民族、游离甲状腺素、载脂蛋白A1和白蛋白水平是CSFP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男性、少数民族、游离甲状腺素、载脂蛋白A1和白蛋白水平是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2)CSFP更常见于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更常见于左前降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炎的作用机制及分子基础。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中,检索大黄牡丹汤中五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TCMSP平台查找及预测中药化合物对应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搜索阑尾炎疾病靶点,取两者靶点交集导入Swiss平台获得PPI网络,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并构建大黄牡丹汤-潜在靶点-阑尾炎作用网络。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大黄牡丹汤中主要活性成分11个,该活性成分的有效靶点166个,阑尾炎疾病靶点709个,取交集得核心靶点66个;GO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主要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正调控、蛋白磷酸化正调控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大黄牡丹汤可能具有调控FoxO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功效。结论:大黄牡丹汤可通过调控机体炎症反应、FoxO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癌症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参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转录调节等治疗阑尾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挖掘初步揭示瘀血痹胶囊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瘀血痹胶囊活性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RA靶点,采用STRING 11.0数据库对其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采用Bioconductor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GSE55457),经过基因探针富集分析(GSEA)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联用分子对接对差异基因与排名靠前的活性化合物进行虚拟验证。结果 筛选出瘀血痹胶囊128个有效成分和85个与RA的交集靶点,其中度值排名靠前的化合物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等。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RA靶点参与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多种调控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炎性因子和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为瘀血痹胶囊对RA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路。差异表达基因与交集靶点交集有白细胞介素-6(IL-6)、DNA修复酶1(PARP1)、核转录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剂(IKBKB)、雄激素受体(AR)、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多不饱和脂肪酸5-脂氧合酶(ALOX5)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鞣花酸、7-O-甲基异鼠李糖醇、木犀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酚、β-胡萝卜素等与差异性基因对接活性较好。结论 瘀血痹胶囊中的β-谷甾醇、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核心化合物可能是通过作用于IL-6、PARP1、IKBKB、AR、CASP3等靶点对RA起治疗作用,为瘀血痹胶囊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香抗流感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既往文献筛选丁香活性成分。通过数据库SwissTarget Predictiont获得丁香活性成分的相应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流感相关靶点。将二者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丁香-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用Autodock Vina 1.1.2对丁香活性成分与流感关键蛋白和流感病毒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并构建其作用网络。结果:从丁香-活性成分-流感靶点-流感网络中获得rhamnazin-3-O-β-D-glucopyranoside、isoquercitrin、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rhamnetin-3-O-β-D-glucuronide-6″-methyl、1,2,3,6-tetra-O-galloylglucose等28个丁香活性成分和MAPKs、TNF、AKT1、TP53、EGFR、CASP3、HSP90AA1等209个丁香治疗流感的靶点。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丁香治疗流感主要与激活免疫反应,调控酶活性、细胞凋亡、细胞因子等生物过程和调控PI3K-AKT、MAPK、细胞凋亡、趋化因子、甲型流感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作用网络显示28个活性成分可与HA、NA、M2等多个流感病毒蛋白结合。结论:丁香可能通过多成分与多个流感病毒蛋白结合,并作用于多靶点,调控多通路,进而影响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凋亡和流感病毒复制,达到治疗流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