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2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04篇
  1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探讨热疗联合Id-1基因沉默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舌鳞癌细胞株CAL-27分为4组。①沉默Id-1组(Id-1-siRNA)—用siRNA基因转染法沉默舌鳞癌CAL-27细胞中Id-1的表达,RT-PCR法检测其Id-1的mRNA表达变化;②热疗组(HT)—细胞置于42.5℃恒温培养箱内40min;③联合组(HT+ Id-1-siRNA)—siRNA基因转染法沉默细胞内Id-1的表达后进行42.5℃、40 min的热疗处理;④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细胞。通过CCK8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CAL-27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变化; 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CAL-27细胞中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NA能成功沉默CAL-27细胞内Id-1的表达,沉默Id-1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d-1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81.6%。沉默Id-1和热疗均可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下调PI3K、p-Akt蛋白表达(P<0.05),热疗联合沉默Id-1作用于CAL-27细胞后的结果更为显著(P<0.01)。结论: 热疗协同沉默Id-1可显著抑制人舌鳞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其作用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宫腔填塞在动脉序贯介入镶嵌式治疗(ASITHT)对凶险型前置胎盘(PPP)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诊治的PPP 102例ASITHT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76例给予宫腔填塞ASITHT(17例采用宫腔纱条填塞ASITHT,59例使用宫腔Bakri球囊填塞ASITHT),对照组患者26例仅应用ASITHT。观察2组患者的术中胎盘粘连/植入情况、宫腔填塞前后术中出血量、剖宫产术后24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胎盘粘连/植入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宫腔填塞前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宫腔填塞后术中出血量、剖宫产术后24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子宫切除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填塞对ASITHT治疗PPP患者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比较微针刀疗法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及对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影响。方法:将20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微针刀组(100例,脱落5例)和药物组(100例,脱落3例)。微针刀组于后颈项部寰枢段枕下三角区域行微针刀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药物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6 mg,每天3次,连续口服14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椎动脉Vm,并随访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微针刀组低于药物组(P<0.001);治疗后,两组双侧椎动脉V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微针刀组高于药物组(P<0.05);微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6.8%(92/95),高于药物组的67.0%(65/97,P<0.001)。结论:微针刀疗法可改善CV患者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障碍,提高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相关酶(MTHFR C677T、CBS844ins68)基因多态性的特点及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北方汉族人群,包括无血缘关系的105例T2DM合并CHD患者、125例单纯T2DM患者和91例健康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MTHFR C677T、CBS844ins68基因多态性。结果T2DM合并CHD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与对照组(45.3%vs34.6%,P<0.05),其中C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58.1%vs38.5%,P<0.05),CC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7%vs46.2%,P<0.05)。CBS844ins68多态性三组CBS844ins68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HFR基因型的OR值为1.394,95%CI0.989-1.965(P=0.058);MTHFR677携带T基因(MTHFR 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的OR值为1.939,95%CI1.159-3.243(P=0.012);CBS的OR值为0.52,95%CI0.108-2.495(P=0.414)。结论MTHFR677携带T基因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T2DM合并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筛查MTHFR677T基因型可能在预防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中短程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103例慢性胃炎和Hp相关性溃疡患者被分为2组分别给予埃索美拉唑 次枸橼酸铋钾 克拉霉素 替硝唑(四联)l周(A组,51例)和2周(B组,52例),所有溃疡病患者再以埃索美拉唑20 mg bid维持治疗7周(A组)或6周(B组),3个月后复查胃镜并进行Hp14碳-呼气试验(14C-UBT)检查.结果 四联1周法的Hp根除率为94.1%,溃疡治愈率为94.6%,四联2周法Hp根除率和溃疡治愈率分别为96.2%和95.2%,P>0.05,2组中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埃索美拉唑能显著提高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一周四联疗法具有根除Hp时间短、方便、安全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干预前后评定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血压改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帮助其维持血压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对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耐药性的效果.方法:用ropB、katG、inhA、rpsL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针与结核分枝杆菌PCR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并将结果与绝对浓度法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NH、RFP和SM的耐药基因检测灵敏度分...  相似文献   
99.
正1 病例报告患者,66岁,因卵巢癌术后14年,肠系膜转移术后6年,皮肤结节2+月,于2020年8月26日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1999年因子宫肌瘤行次全子宫切除。14年前因剧烈下腹痛外院急诊行左附件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卵巢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无神经内分泌表达,倾向未分化癌。遂补充手术,行"右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肠粘连分解术",术后病理结果:(大网膜)纤维脂肪组织中灶性异物肉芽肿增生,  相似文献   
100.
偏头痛的基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  代大伟 《医学综述》2013,19(13):2324-2327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较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病因也较为复杂,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均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偏头痛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但偏头痛的遗传方式尚不完全清楚,到目前为止,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是唯一已知相关遗传学特征和致病基因的偏头痛,在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中,目前已鉴定出三个致病基因位点。除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基因外,偏头痛与5-羟色胺、一氧化氮合酶等基因也有一定相关性,但尚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