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颈性眩晕多由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引起,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临床上药物疗法多不能根治,且长期用药常出现不良反应。近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TCD数值和颈椎X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疗法治疗后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计分、TCD数值、颈椎X线变化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颈性眩晕患者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治疗的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松解治疗,研究组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Vp、Vd、Vm)、症状及功能评分(ESCV)、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ESCV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79.59%(39/49)(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临床症状及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电针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优势。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1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颈源性眩晕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记录患者DHI量表评分以及疗效分级,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最终共114例有效病例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DHI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8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针刀疗法一样具有良好的疗效,两者并没有明显差异,电针同针刀疗法一样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法与针刀整脊对颈源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A:37例,运用整脊手法对颈枕关节、颈椎关节的调整治疗,配合针刀松解、剥离、切割颈枕部筋膜韧带,一个疗程10天.对照组B:25例,采用血塞通注射液10ml配伍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一个疗程10天.每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经过1疗程后19例痊愈,占51.35%,18例显效,占48.65%;差者为零,平均检验值X=平均值X±Sx标准误为2.25±0.08,2个疗程后37例痊愈,占100%,平均检验值X为0.84±0.08;对照组经过1个疗程后痊愈为零,显效9例占9.6%,差16例占77.4%,平均检验值X为3.37±0.04,2个疗程后痊愈2例占8%,显效18例占72%,差5例占20%,平均检验值X为2.91±0.09.组间疗效差异性比较,治疗前P>0.05无显著差异性;治疗1疗程组间*P<0.01;治疗2疗程组间*P<0.01.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联合针刀对颈源性眩晕疗效分析:疗效高,方法好,是行之有效的最绿色的治疗方法,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针刀治:疗组(n=50)和针刺对照组(n=50),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对照组以针刺颈3~6夹脊穴,配双侧天柱、双侧风池穴。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眩晕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在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眩晕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上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CD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针刀和针刺对各项血流参数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Vs、VD及VM值极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VS及VM值有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参数值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治疗组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眩晕程度的减轻、眩晕发生频率的降低、以及眩晕发生时持续时间的减少的作用较对照治疗明显,在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针刀疗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颗粒组和联用组各30例,针刀组采用单纯针刀治疗,颗粒组采用单纯颈舒颗粒治疗,联用组予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ESCV...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因子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定眩通络汤口服,同时给予小针刀治疗。统计2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评分、体格检查阳性率、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ESOV评分中各项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均0. 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颈部扭曲实验及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直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 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NO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 05),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NO升高及ET-1降低程度更大(P均0. 05)。结论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治疗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NO、下调ET-1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观察加味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并探讨椎动脉血流改善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 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超声经颅多谱勒血流分析仪观察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通过超声经颅多谱勒血流分析仪观察,观察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能治愈或明显减轻眩晕症状.结论加味葛根汤能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对颈性眩晕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导致的牙痛少见,初诊时易被误诊,常按普通的口腔病牙痛进行诊治。临床鲜有颈源性牙痛的报道,笔者在CNKI数据库以“颈源性牙痛”为搜索词仅搜得1篇文献[1]。笔者临床跟师期间偶遇1例颈椎病导致的满口牙痛的患者,经过4次针刀治疗并配合颈部扳法后,20余年的牙痛得以治愈。  相似文献   

12.
吴欣  宋兆杰  潘长青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48-1949
目的观察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温针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应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温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阻力指数下降;针刺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善。结论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彩超对颈性眩晕诊断及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西药对照组,观察患者TCD测得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的变化,发现针刺风池、天柱、百劳等穴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各种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调整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达到平眩止晕的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华东教授认为,颈源性头痛发病多为颈部整体失稳导致头颈部气血失荣,使得筋出槽、骨错缝,神经受到卡压所致,并与情志因素及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关系密切。李教授立足病机,明确诊断,将推拿针刀经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擅长运用微针刀及推拿手法治疗本病,通过微针刀颈部松解缓急止痛,颈部推拿七法调治其本,同时二者可联合刺激星状神经节以调节交感神经,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松解效应及疗效。方法先用消炎镇痛液区域神经阻滞(NB),然后用4号针刀进行纵行及横行的双重切割、剥离、减压,每5 d 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158例CEH中疗效优135例(85.4%),良好18例(11.4%),差5例(3.2%)。结论针刀松解术能迅速解除组织粘连,降低筋膜张力,减轻神经刺激,缓解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量,对CEH松解效应及临床疗效均较显著,且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一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当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可伴有恶心、耳鸣、视物不清、肩臂麻木不仁等症,走路不稳,甚至猝倒,可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孙静宜对此病所作的定义较为准确,即“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针刀分别对环枕筋膜、枕大小神经或第3枕神经出口、斜方肌腱膜出孔、颈2棘突上下项韧带进行松解治疗,每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头痛时间比较后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3.3%。结论:针刀松解术能解除组织粘连,降低筋膜张力,减轻神经刺激,缓解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炎症消退和吸收,改善组织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晕的6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确诊为顽固型颈源性的眩晕的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应用小针刀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对患者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患者第二疗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6.15%)明显好于第一疗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4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源性头晕患者采用小针刀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的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鄢路洲老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归纳总结出颈源性眩晕发生的病因病机,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思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配合《解剖列车》中神经-循环-筋膜系统理论,提出了“挖拍理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思路。从补虚的角度独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如五脏腧穴以调节五脏之气血阴阳)和督脉穴位(如血会之膈俞穴以补血活血)以振奋阳气,调整全身阴阳,补益气血,恢复全身正气;从泻实的角度运用刃针和火罐治疗局部(长期的病理产物堆积而形成的阿是穴,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引邪外出,祛瘀生新,温经通络,不伤正气,两者结合,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结合临床医案,充分印证了刃针膈俞穴、五脏腧穴、阿是穴后拔罐放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性。最后总结,“挖拍理论”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简洁明了的临床治疗思路,如颈椎病引起的疼痛、上肢感觉异常、失眠、耳鸣、皮肤病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腰部感觉异常、下肢感觉异常等,其他杂病如腱鞘炎、腱鞘囊肿、跟骨骨刺及痛经等,还有前列腺炎、腹胀、肌肉松弛性肥胖、便秘等内科疾病。同时,也为推广针灸临床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针灸文化的临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