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2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304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23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37篇
口腔科学   205篇
临床医学   1741篇
内科学   18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6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015篇
综合类   3817篇
预防医学   467篇
眼科学   482篇
药学   1238篇
  14篇
中国医学   1617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880篇
  2011年   937篇
  2010年   964篇
  2009年   881篇
  2008年   945篇
  2007年   911篇
  2006年   837篇
  2005年   789篇
  2004年   689篇
  2003年   636篇
  2002年   565篇
  2001年   558篇
  2000年   419篇
  1999年   355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282篇
  1996年   263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关节镜下取自体肩胛冈肩盂植骨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取自体肩胛冈肩盂植骨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关节镜下取自体肩胛冈肩盂植骨治疗27例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30.8岁(范围,19~50岁)。27例患者肩盂均有骨缺损,缺损体积为肩盂体积的10%~15%。初次脱位到手术时间为(24.1±15.8)个月。采用关节镜下取自体肩胛冈肩盂植骨治疗。术后患侧肩关节使用外展支具固定6周,6周后开始被动活动肩关节;术后10~12周开始力量训练;6个月后开始体育活动。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价肩关节及上肢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疼痛情况。CT三维重建测量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移植骨块的长、宽、高并计算骨块的吸收率。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主观满意度。结果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8个月(范围,13~39个月)。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15±5.62)分(范围,76~94分),DASH评分为(13.39±5.51)分(范围,3.19~21.95分),VAS评分为(1.29±0.45)分(范围,1~2分);以上三个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活动度为:前屈上举153°±24°,体侧外旋38°±21°,内旋70°±21°,外展139°±18°。末次随访时,骨块吸收率为46.1%±20.6%(范围,24.0%~71.7%);肩关节无一例发生持续疼痛及再脱位,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患者满意度评价,19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结论关节镜下取自体肩胛冈肩盂植骨治疗关节盂骨质缺损10%~15%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术后可恢复肩关节稳定性,显著提高肩关节功能,明显降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  相似文献   
72.
吴云 《中国骨伤》2020,33(3):278-280
正患者,男,43岁,因外伤至左足拇趾肿痛2 h于2017年10月30日收入我院。患者于2 h前骑电动车下坡时不慎摔倒,左足趾尖先着地,随即出现左拇趾肿痛、畸形伴活动不能,于我院急诊外科行左足正斜位X线片示左足第1趾间关节半脱位(图1a,1b),随后急诊外科予手法复位失败后收住我科。入院查体:左拇趾明显肿胀,未见皮肤破口,左拇末节稍内旋屈趾畸形,趾间关节明显触痛,第1趾间关节  相似文献   
73.
关江  蒋方杰  赵灏 《中国骨伤》2020,33(1):43-46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再手术和脱位的相关性,为寻找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最佳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154例,女112例,年龄58~74(69.8±8.1)岁。分别采用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每组1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率和脱位率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及脱位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直接外侧入路组的再手术率和脱位率均低于后外侧入路(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直接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具有更高的术后再手术率及脱位率,其相对风险比(95%CI)分别为,再手术[2.65(1.23-5.36),P=0.02];脱位[5.15(1.68-9.15),P=0.01]。结论:后外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脱位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认知功能障碍、置换位置、ASA评分等因素对再手术和脱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寰枕关节在寰枢旋转或脱位复位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9年6月间因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在我院诊治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17岁,平均11.2±2.8岁,病程2~36个月,平均6.0±5.7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7±3.1个月。其中A类(3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B类(36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其中B1类10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原位;B2类21例,一侧寰椎侧块前脱位,另一侧后脱位;B3类5例,双侧寰椎侧块不对称前脱位);C类(1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合并寰枕关节反向脱位。A类病例中1例牵引治愈、2例做了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间植骨融合术;36例B类和1例C类患者都做了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术。利用CT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观察治疗前后寰枕关节面对合情况和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大部分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寰枕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向旋转移位、对合异常的现象,不同分类间其旋转程度有差异,寰枢关节旋转复位后,寰枕关节的旋转和关节面的对合关系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复位前、后都有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的现象。本次治疗前寰枕关节的情况:(1)除1例A类、3例B1类和5例B3类病例的寰枕关节对合正常外;其余病例的寰枕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1例C类双侧寰枕关节脱位;(2)2例出现寰枕关节自发融合,B1类和B3类各有1例。剩余38例经过治疗寰枢关节旋转矫正后寰枕关节的情况:(1)22例寰枕关节正常(包括A类3例,B1类6例,B2类10例和B3类3例);(2)寰枕关节自发骨性融合8例(包括B1类1例,B2类6例和B3类1例);(3)寰枕关节残留旋转移位、对合不正常4例(包括B2类3例,C类1例);(4)寰枕关节间隙变窄、模糊4例(包括B1类和B2类各2例)。结论:大部分A类和B1类患者以及全部B2类患者在治疗前出现寰枕关节反向旋转移位,其中个别B类患者在治疗前有寰枕关节自发融合的现象。复位后A类、B1类和B3类患者的寰枕关节恢复正常对合关系,但B类患者中有近一半出现寰枕关节对合不正常、关节间隙狭窄模糊、关节自发融合等不良问题,多见于B2类病例。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3±0.3mm、2.3±0.5mm、2.4±0.6mm,均较术前(6.5±0.9mm)明显改善(P0.05)。CMA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53.9°±7.3°、153.4°±7.6°、152.7°±7.8°,均较术前(121.8°±5.1°)明显改善(P0.05)。1例患者随访发现线缆对寰椎后弓有部分切割,但未断裂。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重建治疗急性髌骨脱位(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 APD)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科采用关节镜辅助下MPFL重建手术治疗19例APD病人,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为(21.5±6.3)岁。所有病人于术中进行关节镜检查,评估髌骨轨迹,然后进行MPFL重建。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及膝关节CT,测量膝关节Q角,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7±5.3)个月。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阴性,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19例病人的髌骨Q角为15.37°±1.46°,较术前的17.63°±1.83°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38,P<0.001);术后6个月19例病人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0.47±2.83)分,较术前的(67.63±7.14)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52,P<0.00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MPFL重建治疗APD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7.
背景: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寰枢椎后方毗邻生命中枢延髓,徒手进行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有较大难度,一旦出现置钉偏差即有可能造成椎动脉、脊髓、静脉丛及神经根的损伤。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徒手置钉的对照组20例,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的研究组24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复查CT判断置钉准确率;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颈部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枕颈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中透视次数相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颈部神经功能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置钉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借助标杆型3D打印导板可有效减少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透视次数,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促进术后颈部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枕颈部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8.
背景:高脱位风险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尽管有大头、加长颈、限制髋、微创小切口、术后长时间佩戴髋关节支具等方法,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此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发生。目的:对比研究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脱位风险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100髋)具有高脱位风险的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分别行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和普通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保护下自主初次下蹲时间、术后自主初次上下楼梯时间、术后自主初次穿脱袜子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与术后1年随访时的膝髋关节Harris评分、UCLA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Serf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组在保护下自主初次下蹲时间、术后自主初次上下楼梯时间、术后自主初次穿脱袜子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UCLA评分显著优于普通全髋关节组,术后脱位发生率及术后各种并发症总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全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全髋关节相比,在有高脱风险患者中,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具有术后脱位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79.
目的对比评估双骨道四袢与单骨道双袢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Ⅴ型脱位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关节镜下双骨道四袢与单骨道双袢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Ⅴ型脱位的所有患者,其中入选82例手术患者,四袢双骨道组与双袢单骨道组各41例。术后2年内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患者恢复运动时间、恢复运动患者数量、Constant功能评分、Karlsson肩锁关节功能评分,并通过影像学观察评估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 结果术后2年内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四袢双骨道组患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双袢单骨道组对比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袢单骨道组患者健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患侧对比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四袢双骨道组患者健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患肢疼痛均有明显减轻,术前与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袢双骨道组重返运动的时间较双袢单骨道组明显缩短,重返患者数目明显多于双袢单骨道组,且Constant功能评分、Karlsson肩锁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双袢单骨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袢双骨道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双袢单骨道组。 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双骨道四袢固定治疗Rockwood V型脱位,方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较双袢单骨道固定效果更佳,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V型脱位损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和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平均28.3岁;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右侧损伤5例,左侧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Ⅲ型5例,Ⅳ型3例。均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根据患者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疼痛和日常活动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3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术中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