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3±0.3mm、2.3±0.5mm、2.4±0.6mm,均较术前(6.5±0.9mm)明显改善(P0.05)。CMA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53.9°±7.3°、153.4°±7.6°、152.7°±7.8°,均较术前(121.8°±5.1°)明显改善(P0.05)。1例患者随访发现线缆对寰椎后弓有部分切割,但未断裂。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椎间孔型17例,椎间孔外型8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扩大开窗入路,经峡部外缘入路两种术式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1年2个月。采用M 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良5例,可1例,差无,优良率9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常累及相应节段的上位神经根,临床体征与影像学不符时应高度怀疑本症,运用CT薄层扫描和MR I检查可以确诊。保守治疗均不佳,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PKP治疗1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48椎)。测量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采用疼痛VA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渗漏和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6(14.4±2.8)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为7.14%(9/126),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为3.97%(5/126)。结论单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有效止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启远  罗小丽  冯敬  梁文杰  范斌  陈良  冯志  赖显金 《四川医学》2009,30(10):1572-157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2007年8月颈椎前路手术236例。其中颈椎病1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6例,颈椎外伤67例,颈椎结核3例。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178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5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2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10.6%。其中喉上神经损伤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脊髓损伤加重1例,脑脊液瘘3例,颈部血肿2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8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严格规范化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管理,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溶解酶注射髓核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收集经胶原蛋白溶解酶注射髓核溶解疗法治疗的病例31例,其中仍有明显腰腿疼痛病例27例;并发椎间盘炎病例2例;并发化学性脊髓炎致截瘫病例2例;30例病员行了再次手术,28例摘出之椎间盘组织送病检。结果:27例以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及2例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经手术等治疗后痊愈;2例并发化学性脊髓炎患者截瘫症状无好转。28例摘除之椎间盘组织病检结果:以胶原组织为主,符合坏死型椎间盘。结论:胶原蛋白溶解酶注射髓核溶解法治疗有微创的优点,但是否能得到理想疗效及该治疗的风险性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01-2010-01收治38例腰椎手术失败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板间开窗或原椎板间扩大开窗切除椎间盘16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7例,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5例.结...  相似文献   
7.
谭兵  范斌  杨启远  冯敬  雷超  冯伟  罗潇  李英博 《中国骨伤》2021,34(8):710-7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a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a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实施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68例,男20例,女48例,年龄为56~90(73.5±8.0)岁,双节段40例,3节段28例,共168个椎体,均采用DSA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行PVP或PKP。椎体分布:T_1-T_629椎,T_6-T_(12)89椎,L_1-L_550椎。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术后记录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高度,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疼痛和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68例椎体骨折均穿刺成功,术中透视穿刺针尖均达到椎体中线,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良好,左右对称分布。手术时间为35~60(41.6±3.2) min,无穿刺并发症。骨水泥每椎注射量3~5(3.6±0.5) ml。骨水泥渗漏8例,渗漏率11.76%。68例患者随访时间12~27(14.3±3.5)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间高度明显恢复(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行PVP或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功能,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股骨偏心距大小对重建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0月在我科同一治疗组因重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者61例,随访时间为12-27(14.75±5.27)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标准的骨盆正位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健侧及患侧股骨偏心距(以同心圓法确定旋转中心,自旋转中心做一垂直于股骨干解剖长轴的垂线,此垂线既为股骨偏心距)和双下肢长度差,将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股骨偏心距做对比,计算偏心距差值,然后根据术后偏心距差值大小分为A组(股骨偏心距差值绝对值≤4),B组(股骨偏心距差值绝对值>4),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12个月随访时对2组病例进行外展肌肌力评定及Harris功能评分。通过比较2组股骨偏心距大小对于外展肌力Hrris评分和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的影响,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大小是否会对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产生影响,及探讨术后股骨偏心距获得满意重建的值。结果: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A组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A组的外展肌力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股骨偏心距大小对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有重要的影响,2组比较,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偏心距大小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密切相关,股骨偏心距差值的绝对值≤4时,股骨偏心距能获得满意的重建,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改善髋外展肌力,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53岁,平均37.2岁。11例为新鲜骨折脱位,1例为陈旧性骨折脱位,均为寰枢椎前脱位。依据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型3例,ⅢA型1例。所有病例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和ADI测量对神经功能和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2±1.3、13.5±1.4、14.3±1.5,较术前的8.3±1.4明显改善(P0.05)。术后X线及CT示寰枢椎前脱位均复位满意,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ADI分别为(2.2±0.4)、(2.4±0.6)、(2.3±0.5)mm,均较术前的(5.8±1.2)mm明显改善(P0.05)。内固定螺钉及线缆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寰枢椎后间隙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伤椎置钉结合滑动撬拨复位治疗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间的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8~65岁,平均(46.30±15.23)岁;按照骨折部位:T10 5例,T11 7例,T12 10例,L1 18例,L2 10例;Frankel分级均为D级或E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压缩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伤椎置入螺钉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轴螺钉组(28例)和万向螺钉组(2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及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单轴螺钉组椎体中部高度恢复与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