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7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深Ⅱ°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人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内源性EGF及其受体的动态表达,以便为临床合理应用外源性EGF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伤后1,3,5,7,10,14及21d自深Ⅱ°烧/烫伤住院患者创面取材,同时取正常皮肤做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EGF于伤后1d~5d较对照明显降低,伤后7d恢复至对照水平,伤后10d显著增加,并于伤后14d达到高峰值,伤后21d与对照无明显差别.EGFR于伤后1d~3d明显低于对照,伤后5d开始增加,并于伤后10d达到最大值,尔后仍以显著高于对照的量持续至伤后21d.EGFmRNA与EGFRmRNA分别于伤后10d和伤后7d~10d呈强阳性表达,其前后表达则较弱.结论:伤后早期或后期于创面局部应用外源性EGF也许有助于更有效的促进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2.
SV40病毒对体外培养的人角朊细胞的转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SV40病毒对人角朊细胞的体外转化作用以及转化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体外共培养法以SV40野生型病毒感染人包皮角朊细胞,观察病毒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细胞表型的改变情况。结果:分离获得了可长期体外培养的SV40转化细胞克隆,已传23代以上,体外存活超过250d;DNA印迹实验显示SV40大T基因已整合至细胞染色体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多数细胞胞核内有大T基因产物的表达;转化细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含外源性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bFGF)基因的角朊细胞(HK),对真皮成纤维细胞(HDFib)增殖的影响;探讨转hbFGF基因HK对创面愈合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为这种转基因HK细胞用于创面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含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bFGF的HK细胞培养上清,加入培养的HDFib细胞内;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率、^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DNA合成率  相似文献   
74.
文题释义:控制性清创:气动/电动取皮刀在深Ⅱ度烧伤创面削痂时可准确控制深度,清创后创面深度均一,在清除坏死真皮层时本着“宁浅勿深”的原则,尽可能不损伤正常真皮组织及皮肤附件,改善瘀滞带血运,从而促进深Ⅱ度烧伤愈合。尽管该技术在临床已经逐步推广使用,但目前尚无科学设计、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更缺乏远期的效果观察,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应用标准,其治疗是否真正优于传统换药尚需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 表皮细胞种植技术:是一个可迅速采集自身表皮细胞并将其用于治疗自身创面的综合技术,其治疗面积可达供皮区的40-80倍,在深Ⅱ度烧伤创面削痂保留正常真皮组织的创面上实施表皮细胞种植技术有望加速创面愈合过程,该技术特点在于以微小的供皮区为代价,加速40-80倍的烧伤创面愈合。该技术在国外应用较广泛,由于价格昂贵,在国内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背景:针对目前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修复方法多样,效果不一,缺乏规范与统一,有必要开发的新技术。 目的:观察控制性清创与传统型方法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共入选8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分成阳性对照组和控制性清创组进行研究,每组40例。阳性对照组外涂邦尔康烧伤抑菌霜,油纱覆盖加压包扎,分别于伤后第3,6,9,12天换药;控制性清创组按创面制备要求,制备表皮细胞悬液,喷洒至创面,用Recell套装自带保护膜覆盖创面,术后第3天打开保持干燥,随后观察术后第6,9,12天创面情况。该研究得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在线登记患者信息,并根据随机(软件在线提供)分组治疗方案进行相应治疗准备。 结果与结论:控制性清创组创面细菌含量、创面疼痛评分、创面感染评分、促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该结果表明,表皮细胞种植技术结合控制性清创用于深Ⅱ度创面的治疗方案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感染、降低患者痛苦的作用,效果显著。 ORCID: 0000-0002-0367-0494(石雪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 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 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手术后自控镇痛(PCIA)给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180例择期全麻下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芬太尼组(F组),每组90例。镇痛配方:SF组为舒芬太尼100μg+生理盐水至50 ml。F组为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至50 ml,镇痛泵负荷剂量1.5 ml,背景剂量1 ml/h持续输注,自控剂量0.5 ml,锁定时间20 min。对比观察镇痛效果,记录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镇痛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组间8,12,24及48 h的静息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高于SF组。但镇痛并发症SF组与F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科手术后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显著改善镇痛效果,可安全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褪黑素对烫伤大鼠皮肤残留毛囊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烫伤组、治疗组和假伤组,每组6只.在烫伤组和治疗组大鼠背部造成30%TBSA的深Ⅱ度烫伤,假伤组浸入37℃水中25 s致假伤.烫伤组和治疗组大鼠在伤后1 h补充平衡盐液抗休克,假伤组不补液.治疗组大鼠伤后1 min和8、16 h腹腔注射褪黑素溶液(10 mg/kg).烫伤组和假伤组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乙醇-等渗盐水溶液(两者体积比为1:99).于伤后6、12、24 h采集各组大鼠致伤区皮肤组织,检测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致伤区皮肤组织残留毛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皮肤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且伤后12 h升高达峰值;治疗组MDA含量较烫伤组明显降低(P<0.05).GSH的变化情况与MDA相反.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残留的毛囊细胞呈蓝色,凋亡细胞呈绿色.烫伤组伤后6、12、24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2±3.4)%、(31.2±3.6)%、(22.4±2.7)%,均明显高于假伤组[(4.3±2.3)%、(5.1±2.5)%、(4.1±2.4)%,P<0.01].治疗组伤后6、12、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9±3.2)%、(19.1±3.7)%、(13.1±3.4)%,均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烫伤组各时相点caspase-3阳性细胞评分均高于假伤组(P<0.01),而治疗组均低于烫伤组(P<0.05).结论 大面积深Ⅱ度烫伤后,大鼠氧化应激水平与毛囊细胞凋亡率关系密切;早期应用褪黑素,可以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程度,进而对皮肤残留的毛囊细胞产生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8.
皮肤软组织深度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深度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1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皮肤软组织深度损伤患者56例,其中火焰烧伤23例、电击伤17例、热压伤7例、撕脱伤6例,其他原因(交通伤、挤压伤、皮肤软组织感染)致伤3例.共应用各类皮瓣65个修复创面,其中局部皮瓣21个、远位带蒂皮瓣18个、游离皮瓣26个,皮瓣面积1.5 cm×1.0 cm~39.0 cm×23.0 cm.结果 60个皮瓣完全成活,3个部分坏死,2个完全坏死.局部皮瓣成活率为95.2%,远位带蒂皮瓣成活率为88.9%,游离皮瓣成活率为92.3%.各类皮瓣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瓣移植仍然是修复深度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有效方法,在保证成活率的前提下,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9.
手背深度烧伤后指蹼外形与功能修复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改进手背深度烧伤后指蹼区域的植皮方式,最大限度地恢复指蹼的外形及功能。方法:手术切除手背深度烧伤创面,取自体中厚皮分区移植,手背与指背区所植皮片的连接点位于第一指节的中段,使指蹼区皮片呈自然弧形与残存指蹼皮肤连接。术后10天左右拆线,出院后给予相应康复训练以保持手部及指蹼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本组病例共40例,计48只手,植皮成活率均在95%以上,术后随访3月~2年,手背及指蹼外形良好,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改进后的植皮方式在保证指蹼功能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恢复指蹼的自然外形。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毛囊及表皮来源上皮细胞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探讨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不同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成人头皮毛囊及肢体皮肤来源的上皮细胞,通过β1-整合素及keratin15染色鉴定、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比较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种细胞在细胞表面标志物、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等方面的生物学差异。结果:毛囊来源的上皮细胞的β1-整合素及keratin15染色均可见明显的阳性细胞,而体表皮肤来源的上皮细胞则多为阴性;在细胞的生长增殖方面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分析表明,毛囊来源的上皮细胞处于DNA合成期的细胞数明显高于体表皮肤来源的上皮细胞(23.44%傩11.33%,P〈0.05);毛囊来源的上皮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15.3%,后者为6.7%,差异显著。结论:毛囊来源的上皮细胞在增殖潜力方面明显高于体表皮肤来源的上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可能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