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92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64篇
预防医学   17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845篇
中国医学   234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思者女,57岁,务农.主诉:头痛、恶心伴呕吐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头痛伴恶心发作,开始误认为感冒,进行治疗后效果不佳,随后出现喷射状呕吐,在当地农村卫生所给予甘露醇治疗后症状略有减轻.因高颅压症状持续加重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头颅CT示左颞肿瘤.为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06年11月12日入住我院.入院后进行抽血、心电图、胸片检查,术前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脑肿瘤.3d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左颞入路,术中发现左侧颞中回至颞极之间脑组织呈黄绿色质变,有包膜,质地略硬,即考虑脑脓肿可能,先行穿刺,抽出黄绿色脓液约30 mL,初步诊断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脑脓肿.  相似文献   
72.
消毒措施对控制学校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三氯异氰尿酸对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采用平板沉降法进行了检测。结果 ,消毒前不同地点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平均为 4 0 0 0cfu/m3 。用有效氯含量 10 0 0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水溶液喷雾消毒 ,4 5min后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明显减少 ,平均控制在 2 0 0 0cfu/m3 以内。对空气中细菌平均消除率为 5 8.33% ,其中使放线菌下降 5 1.5 9% ,真菌下降 33.6 0 %。结果显示 ,三氯异氰尿酸喷雾消毒对空气中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73.
正放线菌大多存在于健康人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是寄居人体的一种正常菌群[1-2]。当机体免疫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时,可侵入组织导致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及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感染[3]。根据感染的途径和涉及的器官不同,临床上分为面颈部、胸部、腹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主要特征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病变,以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  相似文献   
74.
患儿女性,5岁。因舌部右侧无痛性包块1月余入院。查体:舌体右侧见一隆起包块,约2cm×1·5cm×1·5cm大小,质中偏硬,轻度活动,界尚清,包块波及舌体全层,无压痛,无破溃糜烂。行舌部右侧包块切除术,术中见约1ml黄绿色物溢出,切除包块约1·5cm×1cm×0·8cm大小。临床诊断:舌部右侧包块性质待查。病理检查巨检:灰黑色组织一块,大小1·5cm×1·4cm×1cm。镜检:送检组织内见多个小脓肿,脓肿壁为炎性肉芽组织,脓腔内为大量中性粒细胞、较多浆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及散在的菌丝团。病理诊断:(右侧)舌体放线菌病。讨论放线菌病主要是以色列放线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5.
贻贝是我国重要经济贝类, 也是一味海洋中药, 具补肝益肾, 滋阴息风, 养血调经, 益精填髓, 软坚散结, 止血止泻之功效。以贻贝富含的蛋白质、肽类成分的分离纯化、效应机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研究为切入点, 梳理了近年来发现的贻贝活性肽类成分, 基于现代药理研究与传统功效关联来发现贻贝活性肽类物质。从贻贝资源调查与品质评价, 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开发贻贝资源、突破贻贝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产学研用合作促进贻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等方面对贻贝资源开发应用提出展望, 为贻贝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促进贻贝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6.
放线菌病是放线菌引起的以脓肿和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常发生于颜面、胸部、腹部、牙齿,而脊柱和中枢神经系统较少发生。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脊柱放线菌感染仅百余例,伴发脊髓压迫症状的仅有13例。  相似文献   
77.
从红树林根际淤泥中分离鉴定放线菌并进行多样性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为新抗生素的发现提供药用放线菌资源。方法 用6种分离培养基,利用涂布平板法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放线菌多样性;发酵液经处理分别形成发酵液酯相、发酵液水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3类样品;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5份红树林植物根际淤泥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56株放线菌,分布于7个目7个科12个属,优势菌属为小单孢菌属和红球菌属;菌株L9T122、L1T1Jb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bracchium IFO 16238T(AB023359)、Streptomyces radiopugnans R97T(DQ912930)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7.49%和97.07%,为潜在壤霉菌属和链霉菌属新种;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0株放线菌中,15株具有抗菌活性,总阳性率为75.00%。其中L2T1Gb21、L9T12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菌株L2T1Gb21、L9T122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具有开发抗菌新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78.
海洋来源的药物在人类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向海洋要药”在新世纪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研究人员奋斗的目标。本文对截止2017年底国内外已获批上市的海洋药物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重点介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已上市小分子药物的药物来源、结构、最新药理作用、临床功效和用途、以及研发历程。此外,介绍了国内外进入各期临床研究阶段的67个候选海洋药物,本文以salinosporamide A和河豚毒素为代表,重点介绍了当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海洋药物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浙江普陀岛海泥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 wqh-572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方法 将菌株进行大规模发酵,乙酸乙酯萃取,采用小孔树脂MCI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通过核磁(1H NMR和13C NMR)和质谱(MS)等波谱分析方法,并与相关文献比较,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该真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结果分别为physcion (1)、emodin (2)、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 (3)、isorhodoptilometrin (4)、2-(2’, 4’, 6’-trihydroxyphenyc)-(7-hydroxy-5-methyc) chromone (5)及(Z)-N-(4-hydroxy styryl) formamide (6)。其中,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3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对分离自西沙隋氏蒂壳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期发现结构特异并且活性良好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对隋氏蒂壳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用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发酵后的菌丝体采用溶剂提取、萃取和现代色谱分离纯化手段,再运用现代核磁波谱技术并结合高分辨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基于微阵列技术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系统,检测化合物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提供化合物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数据。结果 通过分离隋氏蒂壳海绵共附生真Penicilliumchrysogenum的菌丝体提取物,从中分离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鉴定结果为conidiogenone(1)、2-acetylquinazolin-4(3H)-one(2)、15β-hydroxyl-(22E,24R)-ergosta-3,5,8,22-tetraen-on(3)、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 2-((2E,4E)-hexa-2,4-dienoyl)-5,6-dihydroxy-4,6-dimethylcyclohex-4-ene-1,3-dione(5)、(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2-(1-hydroxyethyl)quinazolin-4(3H)-one(7)。结论 化合物3和6是从Penicillium属内第一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是从真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中第一次分离得到,化合物5与肿瘤蛋白VEGFR-1、FGFR有亲和作用,KD的数值分别为7.78×10-3和1.44×10-1 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