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伴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伴TMA的LN患者(女性21例,男性9例),年龄26.4±10.8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8.2±4.8分。均采用DFPP联合甲泼尼龙静脉治疗后续口服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DFPP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SLE-DAI、血清肌酐(SCr)、免疫学指标和血管内皮指标等)],以及治疗3个月摆脱透析患者比例、肾脏缓解及存活情况。结果:53.3%为初治患者,63.3%表现为急进性肾炎,SCr 374.0±183.0μmol/L,56.7%的患者需要即时透析治疗。DFPP治疗(2.7±0.8次)后,SLE-DAI和SCr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上升,ds-DNA转阴;6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降低的患者,经DFPP治疗后有4例ADAMTS13活性恢复正常,3例ADAMTS13抗体阳性的患者治疗后抗体均转阴;E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循环内皮细胞(CECs)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除了CECs和VCAM-1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肾脏及免疫学指标改善显著;17例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中12例(70.6%)摆脱透析,18例(60.0%)患者治疗6个月获得缓解,10例发生肾脏终点事件。DFPP治疗不良事件少。结论:DFPP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伴TMA的LN患者能快速降低疾病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临床缓解率和远期肾存活率较高。DFPP可作为伴TMA的LN患者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Ⅱ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Ⅱ型LN患者124例,其中女性112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29.2±11.4岁,根据尿蛋白定量分为NS组(尿蛋白定量≥3 g/d,血清白蛋白<30 g/L)和非NS组(尿蛋白定量<3g/d,血清白蛋白≥30 g/L,伴或不伴镜下血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124例Ⅱ型LN中NS组27例(21.8%),非NS组97例(78.2%),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无差异.NS组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77.8%vs15.5%,P<0.01)及病程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比例(29.6%vs0,P<0.01)均显著高于非NS组,而皮疹(40.7% vs 69.1%,P<0.01)、发热(14.8%vs62.9%,P<0.01)和关节炎(29.6%vs75.3%,P<0.01)的发生率及血清抗-dsDNA阳性率(29.6%vs52.6%,P<0.05)明显低于非NS组.肾活检病理NS组患者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的比例显著低于非NS组(7.4%vs59.8%,P<0.01),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的比例显著高于非NS组(88.9%vs0,P<0.01).NS组和非NS组激素治疗均获得高缓解率(100%vs98.4%,P=0.882),但NS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NS组(69.9%vs33.3%,P<0.01),两组分别随访8~125月(中位时间55月)和6~274月(中位时间57月),均未发生终末期肾病.7例复发者重复肾活检,NS组2例病理类型均未转型,非NS组5例均发生转型. 结论:表现为NS的Ⅱ型LN其本质为足细胞病,非NS的Ⅱ型LN为系膜增生性病变,两者临床表现、免疫学异常及病理转型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的发生机制不同,狼疮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3.
目的:前瞻性非对照观察激素联合霉酚酸酯(MMF)分散片诱导治疗Ⅲ型及Ⅳ型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肾活检确诊为活动性Ⅲ型及Ⅳ型LN患者采用激素联合MMF分散片(赛可平)诱导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0.5g/d×3d)治疗,继以口服泼尼松0.8mg(kg·d),4周后泼尼松逐渐减量。MMF起始剂量0.75~1.5g/d,根据霉酚酸(MPA)AUC0-12h调整MMF剂量,MPA AUC0-12h目标值为30~40mg·h/L,观察治疗6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疗效主要指标为完全缓解率(定义为尿蛋白定量〈0.4g/d,无活动性尿沉渣,血白蛋白i〉35g/L,SCr正常)和部分缓解率(定义为尿蛋白和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血白蛋白〉/30g/L,SCr稳定)。结果:共23例患者[女性19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32.5±10.9)岁]进入本研究,其中病理类型Ⅲ型9例,Ⅳ型14例,20例为初治患者。MMF平均治疗剂量(1.13±0.40)g/d,相应MPA浓度(35.80±9.31)mg·h/L。诱导治疗6个月时11例(47.8%)完全缓解,11例(47.8%)部分缓解,总缓解率95.6%,其中Ⅲ型完全缓解率(55.6%vs42.9%,P〉0.05)和总缓解率(100%vs92.9%,P〉0.05)高于Ⅳ型。不良反应包括带状疱疹3例(13.0%)、胃肠道症状1例(4.3%)及肝酶升高1例(4.3%),无一例并发肺部感染。结论:激素联合MMF分散片(赛可平)诱导治疗III及IV型LN有较高缓解率,无严重不良反应。监测MPA血药浓度有助于调整MMF剂量。  相似文献   
64.
急性肾损伤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损伤脏器之间的关系复杂,单一器官的损伤可对不相邻器官如肺、消化道和肾脏产生明显影响.越来越多的临床事件证实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常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双向作用(ALI和机械通气对.肾脏的影响、AKI导致的肺脏结局以及肺肾之间的不利交叉干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17例C3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确诊为C3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1.5±19.4)岁(9~72岁),肾活检时病程1周~8年。14例患者起病前无明确诱因,13例(76.5%)以水肿、尿检异常为首发症状,3例伴肾外症状;(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肾病综合征5例,尿检异常8例,急进性肾炎3例,反复发作肉眼血尿1例;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4例、高血压10例、肾功能减退4例;平均尿蛋白定量(3.1±3.2)g/d,6例蛋白尿>3.5g/24h,血清白蛋白(33.8±6.1)g/L,低补体C3血症11例,贫血7例;5例患者检测C3肾炎因子、补体H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其中1例C3肾炎因子阳性;(3)病理特点:17例患者免疫荧光染色均见补体C3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袢;12例组织学符合膜增生样病变,5例以系膜增生病变为特征;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8例伴少量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4)随访:除1例失访外,16例患者大多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4月~5年,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7例病情无变化,2例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结论:C3肾小球肾炎是新近被认可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免疫荧光染色以C3沉积为主,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和(或)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ADV)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HO)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诊的12例ADV导致HO的患者,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与6例未合并HO的ADV相关Fanconi综合征患者对比分析。结果:12例HO患者,平均年龄48.1±11.5岁,服用ADV 4.7年后出现进行性多发性骨痛,均伴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AKP)升高,75%低尿酸血症、50%低钾血症;肾损害以近端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糖尿、氨基酸尿和(或)尿磷排泄增多],伴少到中等量蛋白尿、轻度血清肌酐升高,肾活检病理提示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12例HO患者与6例未合并HO的ADV相关性Fanconi综合征患者比较,除影像学表现异常、AKP显著升高,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停用ADV后,骨痛迅速缓解,血磷上升,小管功能亦改善。结论:长期应用ADV可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表现为骨痛、Fanconi综合征,临床上应重视AKP的监测及影像学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狼疮性肾炎在病理生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疗效。作用于狼疮性肾炎免疫学发病机制通路上不同靶点的新型药物,尤其是B细胞耗竭药物和多靶点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改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8.
目的:狼疮性肾炎(LN)尤其是重型LN的诱导疗效迄今仍不令人满意.我们的研究已表明,多靶点疗法[霉酚酸酯(MMF)+他克莫司(FK506)+激素]能够有效治疗Ⅴ+Ⅳ型LN.在此我们开展另一项研究,前瞻性比较多靶点疗法与传统环磷酰胺(CTX)疗法诱导治疗增殖性和膜性LN(包括Ⅲ、Ⅳ、Ⅴ、Ⅴ+Ⅲ和Ⅴ+Ⅳ型)的疗效差异. 方法: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多靶点治疗组和静脉环磷酰胺组(IVCY)组.诱导期初定6个月;若6个月内未达完全缓解,诱导期延长至9个月.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后口服泼尼松治疗.多靶点组诱导期采用FKS06、MMF及激素三联治疗,FK506起始剂量4 mg/d(体重<50 Kg,剂量为3 mg/d);MMF起始剂量1.0 g/d(体重<50 Kg,剂量为0.75 g/d).IVCY组采用静脉CTX冲击治疗,CTX首次剂量0.75 g/m2 BSA,此后根据情况调整在0.5~1.0 g/m2BSA,每月1次. 结果:多靶点治疗组6个月和9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51.7%和63.3%,显著高于IVCY治疗组(26.7%,P<0.01;35.0%,P<0.01).多靶点治疗组Ⅲ、Ⅳ、Ⅴ、Ⅴ+Ⅲ和Ⅴ+Ⅳ型LN诱导9个月后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5.0%、60.0%、57.1%、66.7%和66.7%,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51.9%、28.6%、20.0%和16.7%.多靶点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10.0%)、胃肠道不适(10.0%)、上感(8.3%)、脱发(6.7%)和高血糖(5.0%).仅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血肌酐增高,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结论:多靶点诱导治疗增殖性和膜性LN的疗效优于传统IVCY,且患者耐受性好.多靶点疗法为LN的诱导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理念.  相似文献   
69.
目的 了解狼疮肾炎(LN)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确诊的LN伴TTP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临床上均具有典型血栓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功能损害,其中6例患者伴有发热.8例患者肾脏病变以急进性肾炎起病,1例伴有持续性肉眼血尿,病理上患者均以血管病变为主,表现为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样病变.8例患者均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行血液净化治疗,3例患者行血浆置换和(或)免疫吸附治疗.8例患者中,1例失访,7例均随访1年以上,其中1例死亡,3例行腹膜透析,后1例摆脱透析,1例改血液透析,其余3例肾功能稳定.结论 LN合并TTP的临床及病理重、进展快、预后差,应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治疗成人激素依赖肾病综合征(SDN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筛选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行肾活检并长期随访的患者,入选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肾脏病理光镜表现为微小病变肾病(MCD)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排除继发性肾脏病且单用激素治疗敏感、依赖的患者。采取前后自身对照设计,回顾分析成人SDNS患者单用激素(m Pred)时期与激素联合LEF(Pred+LEF)时期肾病复发频率以及激素最小维持剂量的变化。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研究。联合LEF后,肾病复发频率由m Pred时期1.7(1.2~2.6)次/(患者·年)降至Pred+LEF时0(0~0.3)次/(患者·年)(P0.01),1年内的肾病复发风险由90.1%降至9.9%;激素最小维持剂量由m Pred时期的20.0(15.0~30.0)mg/d减少至Pred+LEF时期的1.3(0~2.5)mg/d(P0.01),每日平均泼尼松用量由32.9(24.8~38.0)mg降至12.4(10.2~15.1)mg(P0.01)。治疗随访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LEF可显著减少SDNS复发及激素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