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了解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ANN)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特点,减少漏诊、误诊。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衰(ARF)的ANN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53岁。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n=5)和无肾炎史组(n=6),比较两组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尿液中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定量、尿蛋白选择性、尿糖定量、尿NAG酶、尿视黄醇蛋白(RBP)及尿氨基酸定量等指标及’肾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40%表现为少尿型ARF,问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AG酶、尿RBP及尿氦基酸都比正常明显升高,但不如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明显;肾脏痫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病变,以及肾问质炎细胞浸润。无肾炎病史组:均为非少尿型ARF,16%有镜下血尿,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AG酶、尿RBP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现急性肾小管坏死,兀明显肾小球病变,少或无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结论同样表现为ARF的ANN患者,发病前有肾炎病史者,易误诊为单纯。肾小球疾病而漏诊马兜铃酸肾病,应强调病史、用药史及肾}舌检的作用。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但如若不进行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极易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不同剂量马兜铃酸药物导致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31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分为汤药组21例和成药组10例.汤药组根据所含关木通剂量分为小剂量组7例和大剂量组14例.观察不同剂量服药后首发症状,肾功能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成药组以贫血(40%)、乏力(30%)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90%).病理改变呈慢性间质小管病变,但"寡"炎细胞浸润.大剂量组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71%),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57%),糖尿和氨基酸尿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5%.病理改变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小剂量组视服药时间长短,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改变为早期慢性间质性肾炎.成药组及小剂量组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尿糖(分别为42.8%和50.O%)、尿氨基酸(分别为28.8%和50.O%)升高比例<大剂量组.结论:不同剂型、不同剂量马兜铃酸药物所致马兜铃酸肾病,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改变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慢性间质小管病变,"寡"炎细胞浸润为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 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痛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痛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B-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丙基硫氧嘧啶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丙基硫氧嘧啶(PTU)相关ANCA血管炎伴肾脏损害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方法:因Graves病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PTU后出现血清ANCA阳性伴肾脏损害患者12例[女性11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32.4±13.8)岁],均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和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转归. 结果:12例患者服用PTU 2~264月(中位时间42月),肾脏病程(11.5±20.1)月,ANCA类型均为P-ANCA,其中11例为MPO-ANCA阳性,1例MPO-/PR3-ANCA双阳性.临床均表现血尿(其中5例肉眼血尿)及蛋白尿[(1.9±1.6g/24h)],7例(58.3%)存在肾功能不全[SCr(282.88±335.92)μmol/L],其中3例人院时即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肾活检病理10例为寡免疫复合物节段坏死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2例为节段坏死性肾炎伴膜性病变.治疗上均停用PTU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随访3-60月(中位时间19月),1例进入终末期肾衰,1例SCr倍增,2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完全缓解(肾功能正常,尿检阴性).血清ANCA 2例转阴,9例滴度下降,1例无变化.3例肾血管炎复发伴血清ANCA滴度升高. 结论:本组PTU相关血管炎肾功能损害严重,病理改变除与ANCA相关的肾血管炎外,还合并膜性病变,预后不佳,停用PTU后ANCA持续阳性且滴度升高与复发相关,表明对ANCA水平升高者需维持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6.
狼疮性肾炎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N)治疗过程中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699例Ⅱ、Ⅲ、Ⅳ、Ⅴ、Ⅳ+Ⅴ及Ⅴ+Ⅲ型L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期、部位及病原体种类特点.结果:(1)699例LN患者,其中男92例,女607例,平均年龄28.4±11.1岁,平均随访46月.191例(27.3%)患者共发生225例次感染,其中30例2次感染,2例3次感染.(2)225例次感染中,124例次(55.1%)发生在诱导期,发生时间2.6±1.6月;101例次(44.9%)发生在维持期,发生时间24.3±16.6月.(3)感染部位以皮肤软组织、肺、泌尿系统为主(89.3%);感染病原体以细菌最常见(54.2%),其次为病毒(39.6%)和深部真菌(4%)感染.(4)诱导期感染部位主要为皮肤软组织(50.8%)、肺(32.3%)和泌尿系统(11.3%);维持期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系统(35.6%)、皮肤软组织(30.7%)和肺(16.8%).(5)诱导期病毒(50.8% vs 25.7%,P<0.01)和真菌(6.5%vs 1%,P<0.01)感染比例高于维持期,而细菌感染比例低于维持期(42.7% vs 68.3%,P <0.01). 结论:LN并发感染的总体发生率为27.3%,感染最常发生于诱导治疗3月内,诱导期与维持期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种类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既往研究证实多靶点疗法(MT)治疗Ⅳ+Ⅴ型狼疮性肾炎(LN)较传统静脉环磷酰胺冲击疗法(IVCY)能获得更高的诱导缓解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MT治疗Ⅳ+Ⅴ型LN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经肾活检证实的Ⅳ+Ⅴ型LN患者随机分为MT组(MT诱导缓解后MT维持,40例),和IVCY-硫唑嘌呤(AZA)组(IVCY诱导缓解后AZA维持,40例)。两组均同时予口服激素,总随访时间24月。主要疗效指标为完全缓解率,次要指标包括部分缓解、复发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MT组和IVCY-AZA组分别有36例(90%)和24例(60%)获得诱导缓解(P0.01),MT组6月(45%vs12.5%,P0.01)和24月完全缓解率(80%vs47.5%,P0.01)显著高于IVCY-AZA组。MT组和IVCY-AZA组分别有36例、21例进入维持期观察,两组24月内肾脏复发率(8.3%vs4.8%,P0.05)及肾脏无复发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诱导期MT组和IVCY-AZA组感染发生率均为22.5%,IVCY-AZA组脱发、胃肠道症状发生率高于MT组(17.5%vs2.5%,22.5%vs5%,P0.05),新发高血压仅出现在MT组。维持期MT组和IVCY-AZA组分别有11.1%和28.6%患者出现白细胞减低(P0.05)。结论:采用多靶点疗法诱导,并维持治疗Ⅳ+Ⅴ型LN能获得较高缓解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循环内皮细胞( CECs)数量、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TM)、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ES)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活动性的联系. 方法:84例AAV患者,根据伯明翰评分(BVAS)评估血管炎活动性将其分为活动组(n =56,男性23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8.1 ±16.8岁,BVAS评分13.6±2.4分)和缓解组(n =28,男性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0.2±16.4岁,BVAS评分0分).性别、年龄相匹配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免疫磁珠分离方法检测CECs数量,ELISA法检测血浆sTM、vWF、ES和VCAM-1水平,并分别比较三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活动组CECs、sTM、vWF和ES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组血CECs、sTM、vWF和E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活动组和缓解组血浆VCAM-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与缓解组比较,活动组CECs[ (30±12)个/ml vs (17:±5)个/ml,P<0.01]与sTM[ (9.5±6.8)ng/ml vs (6.1±3.4) ng/ml,P<0.01]水平显著升高,但经血清肌酐(SCr)校正后,两组间sTM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血浆vWF和ES也无显著差异(P>0.05).活动组sTM水平与SCr和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CECs、vWF、ES和VCAM-1水平与SCr和尿蛋白无相关性. 结论:循环内皮细胞数量与血管炎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ANCA相关血管炎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介绍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以及减少漏诊、误诊的方法。诊断线索主要有:(1)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的病史;(2)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不成比例的贫血、肾小管损害,特别是近端肾小管损害,如肾性糖尿、尿N-乙酰胺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氨基酸尿、小分子蛋白尿、低渗尿、肾小管性酸中毒、低尿酸血症等;(3)肾活检病理特点主要呈现急、慢性肾间质小管性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者,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裸膜;慢性间质性肾炎者,肾间质广泛纤维化,但极少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应将临床、肾脏病理及用药史相结合,综合分析,同时注意基础肾脏疾病以及药物、剂量对临床病理表现的影响,认识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个体差异,从而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0.
来氟米特维持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在狼疮性肾炎(LN)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雷公藤多苷(TW)进行比较. 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经诱导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的122例LN患者(WHO分型Ⅱ型24例、Ⅲ型9例、Ⅳ型65例、Ⅴ型24例),女性116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29.6±8.3)岁,按病理类型随机分为LEF组(nL=61)和TW(n=61),LEF组治疗方案为泼尼松(10 mg/d)和LEF(20 mg/d),TW组治疗方案为泼尼松(10 mg/d)和TW(60 mg/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布、诱导治疗方案等尤差异.完成24个月随访期的患者进入疗效分析,观察两组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1)LEF组14例(23.0%)退出,TW组5例(8.2%)退出,共103例(LEF组47例,TW组56例)完成24个月随访期.(2)LEF组7例(14.9%)在治疗(9.9±5.5)月时复发(4例肾脏复发,3例肾外复发);TW组9例(16.1%)在治疗(12.4±4.3)月时复发(6例肾脏复发,3例肾外复发).(3)LEF组血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降低(46.8%vs 23.4%,P<0.05),Tw组下降但不显著(35.7%vs26.8%,P>0.05).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补体水平试验前后及组间均无显著差异.(4)不良反应:LEF组主要为脱发(13.1%)、皮疹(14.8%)、肝功能异常(6.6%)、停经(5.6%)、白细胞下降(4.9%)、腹泻(4.9%)、肌痛(3.3%)和感染(3.3%);TW组主要为停经(58.1%)、肝酶升高(6.6%)、感染(3.3%)和白细胞减少(1.6%). 结论:LEF维持治疗LN 24月的疗效与TW相当,抑制血清抗-dsDNA产生的作用强于TW,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而影响患者继续使用,但对女性月经影响明显小于T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