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3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7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381篇
内科学   29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294篇
综合类   1038篇
预防医学   110篇
药学   276篇
  4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35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患者手术切除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乙肝相关cHCC-CCA患者40例。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al,RFS)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1年、1.5年、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37.5%、15.0%和2.5%,无复发生存中位时间为11.4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微血管癌栓分型M2(HR 4.196,95%CI 1.147~15.357,P=0.030)、非解剖性肝切除(HR 2.551,95%CI 1.051~6.193,P=0.039)、术前乙肝病毒载量>100 IU/mL(HR 3.391,95%CI 1.090~10.557,P=0.035),是影响乙肝相关cHCC-CCA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微血管癌栓分型为M2、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前乙肝病毒载量>100 IU/mL可能是影响乙肝相关cHCC-CCA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联合肝切除术结合肝动脉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10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均接受联合肝切除术结合肝动脉重建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分析手术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10例患者中实施左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4例(Ⅲb型),右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3例(Ⅲa型),尾状叶切除2例(Ⅱ型),切除肝门部胆管及部分左内叶、右前叶及尾状叶1例(Ⅳ型);接受肝右动脉切除重建6例,肝固有动脉切除重建4例;R0切除率为80.0%,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术后胆瘘、消化道出血、肝动脉血栓继发胆道感染各1例(10.0%),均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术后随访9~24个月,3例患者分别因肿瘤复发、肝动脉血栓、肝脓肿而死亡,术后24个月的生存率为70.0%(7/10)。结论给予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联合肝切除术结合肝动脉重建治疗可提高R0切除率,改善肝功能,且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少、术后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5.
正右侧侵犯为主的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多需要联合右半肝切除,可能会导致术后肝衰竭。近年来,计划性肝切除的策略备受关注,采用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的介入技术能诱导未来残余肝(future liver remnant,FLR)术前增生、降低肝衰风险~([1-3])。使用三丙烯酸酯明胶微球(tris-acryl gelatin microspheres,TAGM)作为末梢栓塞剂,联合近侧弹簧圈的PVE在国内鲜有报道。笔者单位1例尝试采用此技术治疗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左、右二级肝管水平以下的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占所有胆道恶性肿瘤的50%~70%。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病人预后差,生存期短。近年来,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选择、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微创手术治疗和肝移植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的3例增强现实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24~72 h根据肝功能情况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利用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采集实时手术影像,再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笔记本电脑,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中实现将三维模型投影到手术视频,实现术中情况与术前三维模型实时融合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3例病人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后,均成功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指导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b型2例、Ⅳa型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Ⅲb型2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左侧尾状叶切除术、Ⅳa型1例行右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10、38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31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8 d。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对人肝内胆管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 ng/mL、5 ng/mL、10 ng/mL、20 ng/mL、50 ng/mL和100 ng/mL)的IL-17作用于人肝内胆管癌细胞系RBE和HCCC9810,Western blot检测PD-L1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出IL-17的最佳作用浓度。使用最佳作用浓度处理RBE和HCCC9810细胞,收集mRNA、蛋白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PD-L1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并使用AG490阻断信号通路,Western blot检测通路被阻断后,IL-17对RBE及HCCC9810细胞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IL-17诱导了PD-L1在RBE和HCCC9810细胞中的表达,并且PD-L1的上调幅度与IL-17的浓度相关,当浓度为50 ng/mL和100 ng/mL时,对PD-L1的诱导作用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50 ng/mL的IL-17可显著刺激PD-L1在mRNA水平的表达(P<0.01)。同对照组相比,50 ng/mL的IL-17促进了STAT3和JAK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1),但并不影响STAT3和JAK2总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在使用AG490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后,IL-17诱导PD-L1蛋白表达的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IL-17可诱导PD-L1在人肝内胆管癌细胞系RBE和HCCC9810中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促进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9.
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预后不良。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替代治疗是患者生存受限的主要原因。虽然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更常用于区分疾病和健康状况,但血液中大量混杂因素的干扰限制了其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鉴于胆汁中富含与胆管上皮细胞代谢途径相关的代谢物,正在成为特别针对胆管癌的生物标志物的丰富来源。本文就胆汁作为胆管癌生物标志物的现状和胆汁的获取分析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肝内胆管癌(ICC)侵袭性强、预后差,目前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随着对ICC相关肿瘤微环境、基因、蛋白、表观遗传修饰、信号通路等深入研究,潜在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本文就近期发现的ICC潜在治疗靶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