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口服消炎利胆片对其胆汁成分(总胆汁酸、胆固醇、磷脂等)的影响,探讨消炎利胆片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的可能预防作用。方法将连续40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消炎利胆片,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均在术后第1、2、3、7、14及21天经T管采集胆汁,测定2组患者胆汁中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及磷脂(PLIP)含量,计算TBA/CHO比值及PLIP/CHO比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疾病、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淀粉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伊〉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l、2及3天胆汁中TBA、CHO及PLIP含量和TBA/CHO及PLIP/CHO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及2l天胆汁中的TBA、CHO及PLIP含量比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其相对应的术后第7、14及21天的TBA/CHO比值分别为2.17±0.29、2.29±0.44和2.59±0.58,PLIP/CHO比值分别为2.03±0.68、2.84±0.64和2.86±0.77,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消炎利胆片可促进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肝脏TBA、CHO及PLIP的分泌,使胆汁中TBA及PLIP含量增加,胆汁酸池体积增加,进而使胆汁中TBA/CHO及PLIP/CHO比值上升,改变胆汁中CHO、TBA及PLIP三者的相对构成比,使胆汁中的有形成分不易析出形成结石,从而降低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mbulato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分别行ALC及住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n.patien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I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PLC组1 534例,ALC组678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再入院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和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C组中转开腹率(0.44%)和住院时间[(1.2±0.5)叫显著低于或短于IPLC组[3.19%,(4.8±1.3)dJ,P〈0.05;ALC组直接费用为(6 555.6±738.7)元、间接费用为(230.0±48.0)元、总费用为(6 752.0±424.3)元,显著低于IPLC组的(7 863.7±1 014.6)元、(973.0±136.5)元和(8 856.0±636.0)元(P〈0.05)。结论ALC是安全可行的,能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正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及以上的肝外胆管癌,常侵犯肝管汇合部甚至一侧或双侧肝管的黏膜上皮癌,又称Klatskin肿瘤[1-2]。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占40%~60%)[3]。随着近年来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对该病认识的增加,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肝门区解剖结构复杂,肿瘤与门静脉、肝动脉及尾状叶关系密切,肿瘤沿胆管黏膜下浸润及沿胆管周围放射状扩散,肿瘤早期即出现血行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替诺福韦(TDF)与ETV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拉米夫定(LMD)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并对主要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拉米夫定耐药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ETV联合ADV组51例,ETV联合TDF组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清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QR)、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数、乙肝病毒(HBV)的DNA水平、HBV的ADV耐药突变数、rtA181V/T变异、rtA181V/T+rtN236T变异、HBV的ETV耐药突变数、rtS202G变异、rtT184I/L/S变异、rtM250V/L变异及HBV的LAM、ADV及ETV耐药突变数、3~12个月患者HBV的DNA减少量及病毒学反应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TV联合TDF组患者9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14±1.58)log10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31±1.84)log1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28±1.62)log10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85±1.73)log1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病毒学反应正常数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患者HBV的ADV耐药突变及rtA181V/T变异均低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TV联合TDF患者HBV的ETV耐药突变及rtS202G变异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男性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高于女性(P0.05);男性患者6个月及9个月病毒学反应高于女性(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BV的DNA水平(OR=0.26,95%CI:0.03~0.64,P=0.015)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ETV联合TDF治疗(OR=98.54,95%CI:75.77~323.55,P=0.001)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方面,TDF较ADV具有更强的抑制病毒活性。在对LAM和ADV应答下降的HBV感染者,TDF可能是高度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龙溪河长寿段水质情况,对监测结果使用单因子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长寿段全段的水质都已经超过了地表水质标准中的Ⅲ类,其中长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N/P已达藻类生活最适范围,长寿段的各水源地已经不能满足作为饮用水的标准。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长寿境内各种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和河流上游各县的污染,针对污染的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及病人生命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特别是对年老体弱、高危手术团合并其它脏器衰竭而不能顺利进行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尽早控制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作者应用奥曲肽治疗该病患者对倒,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人选择自1994年,收治本院急性非静脉曲张性L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33~74岁。胃溃疡出血16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8例,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5例,脑梗塞及慢性呼吸衰竭合并的应激性溃疡各1例.各病例除原发临床表现外、均符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对比PCNA、c-Myc、edc2 kshRNA对PC的过度增殖和成石潜力的影响,以期筛选PC抗增殖治疗的最佳靶点.方法:经十二指肠乳头向胆总管内逆行插入尼龙缝合线建立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大鼠实验模型.三种反义治疗组则以尼龙缝合为导引向胆总管内分别注入0.5 mL的PCNA、c-Mye或cdc2 k shRNA.结果:PCNA shRNA治疗组的胆道黏膜上皮和胆管壁胶原纤维的过度增殖程度均明显低于c-Myc、cdc2 k shRNA治疗组;此外,PCNAshRNA治疗组胆管壁的黏蛋白基因表达及黏蛋白分泌也低于c-Myc、cdc2 k shRNA治疗组.结论:PCNA shRNA治疗能够更为有效的抑制PC病变胆管的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及黏液过度分泌,更有望达到预防胆道再狭窄和结石术后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胆结石的术后高复发率和胆道再狭窄率均与术后遗留的慢性增生性胆管炎(proliferative cholangitis,PC)密切相关,故探讨CDC2 kinase shRNA对PC的抗增殖疗效和抑制成石潜力的可行性意义重大.方法 向大鼠PC模型的胆总管内注入0.5 ml的CDC2 kinase shRNA.数据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 CDC2 kinase shRNA可通过抑制CDC2 kinase,PCNA和Procollagen Ⅰ的表达,有效遏制胆道黏膜上皮、黏膜下腺体和胆管壁胶原纤维的过度增殖,并使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分泌减少50%,从而降低PC的成石潜力.结论 CDC2 kinase shRNA对PC的抗增殖疗效可能有助于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后复发和胆道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吉非替尼对肝内病变胆管上皮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抑制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住院需要手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61例,年龄25~65岁(平均46.9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术中在病变胆管内留置细导管,术后灌注吉非替尼溶液;对照组31例只作T管引流。分别于术中、术后6周和12周行胆道镜碎石及取石的同时,活检灌注处的病变胆管壁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观察组织学变化和EGFR的表达。结果术中,2组胆管壁病理组织学改变及EGFR蛋白和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术后6周和12周,治疗组的胆管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腺体增殖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EGFR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EGFR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GFR在慢性增生性胆管炎中呈过表达状态,术后局部持续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能够特异性地阻断EGFR的激活和表达,能有效地抑制术后胆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