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9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64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3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45篇
  2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52.
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与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几年从酵母和哺乳动物中鉴定出6类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4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 HATs和HDACs分别与基因转录的活化和抑制有关.胚胎早期组蛋白乙酰化阶段性分布与合子基因组的转录调节有关,组蛋白去乙酰化引起的转录抑制状态对早期胚胎发育至关重要.应用基因敲除/基因敲入HATs/HDACs方法建立的小鼠胚胎模型死于胚胎期或出现某些器官形态发育及功能异常.不同的HATs/HDACs对胚胎特定器官形成必不可少,与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妊娠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不良预后.方法 对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院分娩55 143例产妇进行了分析,其中瘢痕子宫2490例,妊娠子宫破裂68例(瘢痕子宫破裂62例,非瘢痕子宫破裂6例),非瘢痕子宫分娩52 653例.结果 瘢痕子宫破裂与非瘢痕子宫破裂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549,P<0.01).经产妇与初产妇比较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再次妊娠子宫破裂多发生在子宫下段原手术瘢痕处的不全破裂,破裂多发生在孕39周及以上,超声检测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 mm.腹腔镜剔肌瘤不足1年妊娠3例在孕36 ~ 38周均发生在瘢痕部位的子宫完全破裂.产后出血发生率42.65%(29/62),子宫切除2例.新生儿窒息11例.结论 剖宫产再次妊娠,孕晚期超声监测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 mm,应在39周前终止妊娠;警惕腹腔镜剔肌瘤不足1年妊娠孕晚期子宫破裂;同时加强外来人口和无业孕产妇的管理.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脑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0年6月1 328例脑保护下行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328例患者均顺利将脑保护装置于颈动脉人颅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的狭窄率为(88.2±6.7)%,治疗后为(19.2±11.1)%,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明显减轻(P<0.01).其中768例患者进行了平均1年随访,无1例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脑保护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5.
从教学的实施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对比、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共性与个性”教学法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总结该教学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的优缺点,为心内科临床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6.
闫吉  田杰 《中外医疗》2014,(27):53-54
目的通过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的基因缺失,探讨其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关系。方法对105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60例健康人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外周血的GSTM1基因;白内障患者组同时取白内障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进行GSTM1基因检测。结果白内障患者GSTM1基因缺失率达6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3%(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STM1基因缺失率64.8%,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GSTM1基因缺失率66.7%,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TM1基因缺失者患白内障的危险性高于GSTM1基因携带者,提示GSTM1基因缺失很可能是老年人易患白内障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7.
目的在体外通过大鼠胶质瘤C6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非接触共培养,以探明BMSCs是否受到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获得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6孔板结合Transwell小室建立BMSCs和C6胶质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以共培养组为实验组,设单独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后2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检测细胞增殖力的变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dm2、p53mRNA水平及其蛋白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细胞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共培养后实验组细胞呈现类似胶质瘤细胞样的形态,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GFAP蛋白;NS蛋白反映的细胞增殖能力未发生改变;共培养后实验组p53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31)vs(0.85±0.12),P<0.05];实验组mdm2mRNA及...  相似文献   
58.
59.
1994年3月至2003年9月底,我们对80例临床冠心病患者(其中20例来源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了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检查,作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