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对甘露醇所致的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药效作用并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实验用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为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组(膏方组)、脉络舒通颗粒组(颗粒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每组4只。釆用甘露醇输液制成血栓性静脉炎兔子模型。膏方组给予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2. 34 g/kg灌胃,每日2次;颗粒组给予脉络舒通颗粒2. 80 g/kg,每日3次,给药时间7天。釆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CRP、IL-1β含量,采用Real Time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 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日本大耳白兔造模后第5~7天陆续出现耳缘静脉红肿,触摸呈条索状,活动减少,食量、饮水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CRP、IL-1β、IL-6水平升高,NF-κB、PKC蛋白表达及NF-κB m RNA表达增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颗粒组、膏方组TNF-α、CRP、IL-1β、IL-6水平及NF-κB、PKC蛋白表达降低,且膏方组低于颗粒组(P 0. 05)。结论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炎症恢复。  相似文献   
52.
目的:水肿患者多病情缠绵,中医在治疗水肿病方面存在独特优势,总结中医对此证的经验心得独具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孙思邈和叶天士治疗水肿的遣方用药进行统计,如药物剂量、使用频次、四气、五味等,对其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结果:孙思邈水肿处方共86首,含中药154味;叶天士用方共91首,含中药136味,其中五味属性上孙、叶2人所用药物皆是辛、甘、苦味药为主,四气属性:二者使用寒药频次有显著不同,孙氏温药(44%)、寒药(31%),叶氏温药(48%)、寒药(22%);治法方面孙氏用利水法61次(45%)、温阳法23次(17%)、活血法13次(10%)、祛湿法10次(7%)、攻逐法29次(21%),叶氏用利水法57次(46%)、温阳35次(28%)、活血5次(4%)、祛湿26次(21%)、攻逐2次(2%),新方分析孙氏核心组合25对,叶氏核心组合12对。结论:二者对水肿核心病机存在不同认识,孙氏认为由五脏失利,水气泛溢,且多由肺起;叶氏认为此证本质上分为肿和胀,治在脾胃;用药规律方面孙氏常用“泻肺逐水”为法,代表药有葶苈子、杏仁、桑白皮、甘遂等,叶氏多用“温阳祛湿”为法,代表药有附子、干姜、桂枝、茯苓、豆蔻等;数据挖掘:推导出新方各11首,为水肿的进一步理解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内皮祖细胞(EPCs)是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参与了出生后的血管再生和受损内皮的修复过程。近年来围绕以EPCs作为种子细胞来促进血管新生、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并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方面展开了许多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反复肢体动脉栓塞35例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对肢体动脉栓塞疾病复发特性的认识,探讨治疗的针对性以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1984年12月至1997年12月间收治的反复肢体动脉栓塞病例35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因动脉栓塞而首次住院治疗的病例24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痊愈率,死亡率,截肢率分别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本组反复动脉栓塞者占同期动脉栓塞患者总人数的12.4%,22例(63%)发生于前次动脉栓塞治疗后的1年内,其中2次栓塞者32例,3次栓塞者3例,痊愈率54.3%,死亡率22.9%,截肢率2.9%,对照组分别为72.6%,10.1%,1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均<0.05),结论:反复肢体动脉栓塞具有一定发病率,1年内发病者居多,总体临床疗效较左,心肺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治疗是必要及必需的,加强抗凝治疗对减少再栓塞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诊治经验。方法对 18年间收治的 34例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进行回顾性分析。 5例采用术中红血球清洗回输 (cellsaver)治疗。结果全组死亡 12 / 34例 ( 35 3% ) ,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5例应用cellsaver治疗者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发生。痊愈者肢体保全 36 / 4 4条( 81 8% )。结论及时诊断、正确选择术式、适当的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降低死亡率。术中应用cellsaver是减少体内代谢性毒素聚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28例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人中17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5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术,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扩张、保守3种治疗方法均明显地改善了病人的脑缺血症状。术后5至91个月随访,病人均无明显脑缺血症状,并能正常地工作、生活。结论: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病人如果处于活动期应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可以缓解脑缺血的症状;处于非活动期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一侧颈总动脉狭窄可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双侧颈总动脉均完全闭塞,则主张选择升主动脉鄄单侧颈内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的手术方式,不仅疗效肯定,而且能够避免或减轻术中、术后脑水肿的发生。术中及术后应控制血压,并同时应用甘露醇和皮质激素,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 12例重症头壁型大动脉炎中8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1例保守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89个月,手术、扩张、保守3种治疗方法均明显地改善了脑缺血症状,并能正常生活,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以行升主动脉-单侧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疗效最好。结论 重症头壁型大动脉炎的患者如果处于活动期应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可能缓解脑缺血的症状,处于非活动期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一侧颈总动脉没有完全闭塞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对狭窄之颈总动脉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术,如双侧颈总动脉均完全闭塞,我们主张以选择升主动脉-单侧颈内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的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应控制血压,并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经人工血管径路的血管腔内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17例人工血管转流术后患者,16例吻合口狭窄伴有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0例同时有流人道或流出道狭窄),1例仅有流入道狭窄.局麻下,16例(有吻合口狭窄和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在人工血管取栓后行血管腔内治疗;1例直接经皮穿刺人工血管行血管腔内治疗.观察转流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13例远端吻合口,1例近端吻合口各置入支架1枚,2例远端吻合口放置支架失败(10例同时行髂动脉、腘动脉、胫后或胫前动脉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术),1例只行股总动脉支架置入.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为(12±4)个月;2例下肢缺血加重,其中1例出现足部及小腿的坏疽,1周后行膝上截肢术,另1例又行转流术;1例3个月后又出现下肢缺血症状,1例6个月后死于心肌梗死,其他病例血管仍保持通畅.结论 经人工血管径路的血管腔内治疗,创伤小,近期疗效尚可,为处理人工血管转流术后吻合口狭窄、流人道和流出道病变添加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9.
重组人pEGFP—heNOS质粒转染人内皮祖细胞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脂质体介导重组人pEGFP—heNOS质粒转染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并对其转染条件优化以获得较高转染效率。方法脂质体介导重组人pEGFP—heNOS质粒转染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改变质粒及脂质体剂量,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并计算转染效率;转染48h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heNOS基因在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人pEGFP—heNOS质粒体外成功转染入人内皮祖细胞中,质粒:脂质体为1:1时转染效率最高。结论成功地将重组人pEGFP—heNOS质粒体外转染入内皮祖细胞中,通过优化转染条件提高了转染效率,为下一步基因治疗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0.
对血栓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和对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17年12月,2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提取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者采用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评价偏倚风险,提取资料,应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10项RCT,总病例数1 032例,结果显示,血栓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单纯应用前列地尔相比较,临床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39,95%CI[3.97,10.30],P0.000 01);下肢动脉硬化程度改善更加明显,包括踝肱指数(ABI)(MD=0.08,95%CI[0.04,0.13],P=0.000 3)、趾肱指数(TBI)(MD=0.09,95%CI[0.05,0.12],P0.000 01)、最大行走距离(WD)(MD=471.62,95%CI[383.54,559.70],P0.000 01)。结果表明在常规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栓通,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且能改善下肢动脉硬化程度,但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均不高,另外由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量较少和部分文献存在发表偏倚和低质量偏倚,需更多高质量RCT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