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4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63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浅动脉全程闭塞的腔内治疗是一个挑战。如果从近端无法开通其闭塞段,不少医生采用穿刺足背动脉或者胫后动脉逆行穿刺技术,帮助开通闭塞的股浅动脉或膝下动脉闭塞病变,但通过腓动脉逆行穿刺很少使用。2013年4月我们成功穿刺腓动脉开通股浅动脉全程闭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因膜性或短段闭塞性IVC型BCS合并IVC血栓形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小球囊预开通治疗及可回收支架治疗患者的疗效。结果 128例患者中,9例行搅拌溶栓治疗(搅拌溶栓组),56例行小球囊预开通治疗(预开通组),63例行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回收支架组)。除可回收支架组有1例患者于术中发生支架断裂、行外科手术外,其余127例患者的介入手术均成功。术后可回收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余2组无并发症发生。预开通组与可回收支架组的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回收支架组的住院费用高于预开通组(P〈0.01)。术后128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18-66个月,平均44.2个月。随访期间,搅拌溶栓组有1例、预开通组有6例、可回收支架组有6例患者发生原闭塞处的再次狭窄闭塞,预开通组与可回收支架组的再次狭窄闭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经再次扩张治疗后未再发生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搅拌溶栓技术治疗IVC型BCS合并IVC新鲜血栓形成安全而有效;小球囊预开通技术及可回收支架技术治疗IVC型BCS合并IVC陈旧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满意,且前者更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75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6个月入院。目前跛行距离10 m,无静息痛,肢体无破溃,Fontaine分级IIb。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2年,未规律服用降脂药物;吸烟50年,10支/d。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220×109/L,总胆固醇5.80 mmol/L,甘油三酯2.4 mmol/L,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4.
布-加(Budd-Chiari)氏综合征系由肝静脉和/或膈段下腔静脉阻塞所引起,它由门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此病虽少见,但病情复杂,预后不佳,尚乏可靠的治疗方法.今将近3年来我们收治的30例诊治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 ,74岁 ,于2002年10月出现脐周阵发性隐痛 ,伴烧灼感 ,发热 ,入院。体检 :T38.5℃ ,脐周扪及约8×7cm大小的搏动性肿块 ,表面光滑 ,边界尚清 ,其搏动性和脉搏同步 ,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两下肢动脉搏动正常 ,考虑腹主动脉瘤 ,行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未见瘤样扩张 ,CT示 :动脉瘤局限性不规则扩张 ,缺乏瘤壁钙化表现。彩色多普勒B超示腹主动脉下段见一瘤样扩张 ,腔内见不均质的中低回声 ,提示血栓形成。采用腹部正中切口 ,切开动脉瘤颈部前方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腹膜 ,仔细解剖肾静脉 ,显露下方的动脉瘤颈。腹主动脉瘤和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患者截肢平面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自2001-06/2004-08采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指导完成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患者进行截肢。对因慢性下肢缺血需行截肢的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制定的动脉造影评分系统选择截肢平面(膝上截肢分数<12分,膝下截肢12~19分,半足截肢20~25分,截趾>25分),术中均按预定平面完成截肢。术后根据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对下肢造影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5例患者,33例进入结果分析,2例脱落,1例术后4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术后出现缝线反应。①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一期愈合率:33例截肢患者中,31例患者伤口达一期愈合,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患者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为93.94%。②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未达一期愈合的原因: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其中1例为人工血管搭桥术后截肢患者,残端反复破溃2年以上,人工血管去除后残端愈合;另1例因残端渗出较多,皮瓣下积液引流不畅,行残端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结论:本实验无因缺血造成的伤口延期愈合或再截肢患者,说明这项新的截肢平面判断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提示可利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进行截肢平面预测。  相似文献   
7.
8.
9.
1病例资料例1男性患者,26岁,2010年1月因工作期间不慎被机器轧伤,后因全身多发伤入院治疗。既往无肝炎病史。入院诊断:①开放性颅脑损伤;左侧额叶硬膜外血肿;左侧额骨骨折,颅内积气;面部多发骨折;②右侧第2~7肋骨骨折;③肝脏挫伤、包膜下积血;④右侧肩峰骨折;⑤全身多发软组织及皮肤撕脱伤。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是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腹主动脉瘤伴发髂动脉瘤时保留髂内动脉已成为共识,可避免发生臀肌缺血、乙状结肠缺血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随着近年腔内器械不断更新,EVAR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成为可能.目前EVAR术髂内动脉重建术包括腔内髂分支支架技术、三明治技术、髂总动脉覆膜支架喇叭口技术、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腔内分流技术(反向“烟囱”技术)以及弹簧圈栓塞技术,该文就此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