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骨髓微环境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AML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对HL-60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分离初诊AML患者骨髓MSC,将其和HL-60细胞共培养,以3H-TdR掺入法检测MSC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的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结果:3H-TdR掺入法的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骨髓MSC显著抑制HL-60增殖,并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r=0. 998)。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MSC使HL-60细胞更多的阻滞在G0/G1期。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培养的HL-60细胞相比,与正常MSC和患者MSC共培养的HL-60细胞CD11a的阳性率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 80±10. 41)%vs (36. 23±8. 82)%(P 0. 05)和(50. 80±10. 41)%vs (16. 93±9. 25)%(P 0. 001),患者MSC共培养组和正常MSC共培养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16. 93±9. 25)%vs (36. 23±8. 82)%(P 0. 001)。同样,与正常MSC和患者MSC共培养的HL-60细胞CD154表达也显著降低,分别为(65. 67±11. 91)%vs (39. 85±12. 11)%(P 0. 01)和(65. 67±11. 91)%vs (17. 18±9. 29)%(P 0. 001),且与患者MSC共培养组CD154表达降低更明显(39. 85±12. 11)%vs (17. 18±9. 29)%(P 0. 05)。CD54的表达未见改变。结论:初诊的AML患者骨髓中存在的MSC具有与健康人骨髓MSC相似的调节HL-60增殖、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的能力,其抑制CD11a和CD154的能力更强于健康人骨髓MSC。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对23例 MDS 患者行 HLA 相合的同胞间 allo-PBSCT,供者外周血采集前给予G-CSF 动员。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8.25(4.50~22.36)×10~8/kg,CD34~ 细胞5.59(1.57~12.22)×lO~6/kg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给予环孢菌素 A 加短疗程甲氨蝶呤,移植后1天( 1天)~ 28天给予霉酚酸酯。结果 23例患者中22例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1.0×10~9/L 和 BPC>50 × 10~9/L 的时间分别为 13( 11~ 17)天和 30( 13~ 102)天。移植相关死亡2例,移植后复发3例,现18例存活。 Kaplan-Meier 分析显示无病生存率、复发率分别为(77.8±8.7)%和(14.4±7.5)%。结论 Allo-PBSCT 治疗 MDS 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3.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尿酸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CHD患者和80例正常人血清尿酸(UA)及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HD组血清尿酸及总胆固醇(T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UA水平与冠心病(CH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高尿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CH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Lindegaard比值(LR)与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前瞻性收集aSAH共46例。使用LICOX-Ⅱ型脑组织氧分压监测系统,采用氧分压探针(Clark型微型电极)记录大脑中动脉供血脑组织PbtO2,其中PbtO2<20 mmHg且持续时间≥10 min定义为局部组织缺氧。TCD检测PbtO2探针同侧MCA和颈内动脉(ICA)颅外段,LR指同侧MCA与ICA颅外段平均血流速度比值,LR≥3存在脑血管痉挛。结果 根据PbtO2监测结果,16例出现脑组织缺氧(缺氧组),30例无脑组织缺氧(非缺氧组);与非缺氧组相比,缺氧组入院GCS评分较低(P=0.041),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57)。LR判断存在脑血管痉挛37例,无脑血管痉挛9例。LR与PbtO2呈显著负相关(r=-0.305,P=0.039)。LR≥3预测脑组织缺氧的特异性很高(93.3%),但敏感性较低(56.3%);LR对脑组织缺氧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80.0%。结论 aSAH病人在预防性迟发性脑缺血监测时,TCD检测LR是预测脑组织缺氧较好的非侵入性方法,但其敏感性低,不能单纯通过LR结果正常而排除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45.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发展为Ⅱ型呼吸衰竭的风险明显增加。在临床治疗中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被广泛运用于AECOPD患者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延缓肺功能进一步恶化,但是BiPAP在该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仍存在着争议。目的系统评价BiPAP对于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pringer、Medlin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BiPAP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10-01。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对所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提取第一作者、国家、人群特征、年龄、样本量、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干预方式、试验组干预频率和时长、评价指标〔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气管插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信息。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哥本哈根临床试验中心开发的TSA v0.9完成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其中4篇为高质量等级文献,6篇为中等质量等级文献。试验组改善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H值〔MD=0.04,95%CI(0.03,0.04),P<0.05〕、PaCO2〔MD=-7.22,95%CI(-8.20,-6.24),P<0.05〕、PaO2〔MD=6.23,95%CI(5.31,7.14),P<0.05〕、干预24 h内和24 h后改善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RR〔MD=-3.85,95%CI(-4.36,-3.35),P<0.05〕、气管插管率〔RR=0.50,95%CI(0.32,0.78),P<0.05〕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腹胀发生率〔RR=5.95,95%CI(1.79,19.77),P<0.05〕、面部皮肤受损发生率〔RR=8.04,95%CI(1.92,33.76),P<0.05〕高于对照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BiPAP治疗能明显改善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H值、PaCO2、PaO2、RR和气管插管率。结论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状况,降低气管插管率,但BiPAP治疗可能会提高如腹胀、面部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改良急诊床旁肺部超声评估(BLUE)在ICU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肺实变、肺不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6月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住的疑似急性呼吸困难肺实变、肺不张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入住ICU后完成传统BLUE方案、改良BLUE方案检查,传统BLUE方案由彩超室医生独立完成及诊断,传统BLUE方案包括上蓝点、下蓝点、膈肌线、PLAPS点;改良BLUE方案由笔者医院ICU医生独立完成并诊断,改良BLUE方案检查:在传统BLUE方案基础上增加了后蓝点。上述检查完成24h内行胸部CT和X线胸片检查,以胸部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重症肺改良BLUE方案和传统BLUE方案检查结果、X线胸片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结果:56例患者112侧肺部中,经胸部CT检查诊断肺实变及肺不张85侧(75.89%),改良BLUE方案检查诊断有81侧(72.30%),传统BLUE方案检查诊断有63侧(56.25%),X线胸片诊断35侧(44.64%);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改良BLUE方案与胸部CT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传统BLUE方案与胸部CT检查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4),X线胸片与胸部CT检查的一致性最差(Kappa=0.21)。改良BLUE方案诊断肺实变及肺不张的敏感度为94.11%,特异性为96.29%,诊断准确率为94.64%,阳性预测值为98.76%,阴性预测值为83.87%;BLUE方案诊断肺实变及肺不张的敏感度为65.88%,特异性为74.07%,诊断准确率为67.85%,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40.81%,与胸部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胸片诊断肺实变及肺不张的敏感度为41.18%,特异性为44.44%,诊断准确率为41.96%,阳性预测值为70.00%,阴性预测值为19.35%,与胸部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超改良BLUE方案用于ICU急性呼吸困难的肺实变患者中诊断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传统BLUE方案检查和X线胸片检查(P<0.05)。结论:改良BLUE方案用于ICU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肺实变、肺不张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性,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探讨对胆囊结石病患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50例为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以及余下50例为接受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手术治疗的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病患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患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疗效,均未在术中转开腹手术;观察组病患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对照组病患相比没有显著数据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4周血清白蛋白以及体重指数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患术后胆管损伤、胆管残余结石、胆汁反流性胃炎、腹泻、腹胀等并发生发病率为4.00%(2/50),和对照组16.00%(14/50)的并发症发病率相比显著较低(P0.05)。结论:为胆囊结石病患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 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治疗9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的9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8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覆膜支架在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方面,有治疗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的骨髓移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23例完全缓解(CR)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BMT)治疗,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患者BMT前情况23例均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获得CR,然后以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HA(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  相似文献   
50.
HOXB4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中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hox)家族成员,HOXB4编码一类同源盒DNA依赖的结构域核蛋白,是一类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自我更新及分化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此,hoxB4在HSC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证明,hoxB4的一些上游调控因子,如上游激活因子-1(USF—1)、上游激活因子-2(USF-2)和核因子Y(NF—Y),以及一些造血细胞因子如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及Wnt3a信号蛋白等,对hoxB4在HSC中的表达均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hoxB4基因的结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HSC中表达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