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将人皮肤移植于裸鼠后产生的瘢痕(AnalogofHypertrophicScar,AHS)与人的增生性瘢痕(humanhypertrophicscar,HHS)进行对比,明确其作为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观察瘢痕增生的全过程,记录瘢痕的大体表现及生长特性,并对不同时期的AHS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VG染色,分别与相应时期的HHS做对比。结果:AHS增生明显,增生期长,增生期瘢痕色红质硬,伴有明显瘙痒。真皮层增厚,胶原纤维致密紊乱,其间细胞及血管成分增多。结论:AHS无论大体表现、生长特性,还是组织学特点,都和HHS相似,是一种理想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2.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模型瘢痕(analogofhypertrophicscar,AHS)成纤维细胞与人的增生性瘢痕(humanhypertrophicscar,HHS)成纤维细胞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该模型作为HS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建立HS动物模型,切取皮片移植后3个月时的瘢痕标本,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以相应时期的HHS成纤维细胞为对照,光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并分别用MTT比色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结果:AHS成纤维细胞与HHS成纤维细胞形态上非常相似,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HS成纤维细胞和HHS成纤维细胞非常相似,人皮肤移植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在拇指先天性多指切除矫形中将废弃赘生多指携带的血管神经束移位修复畸形拇指外形的临床应用和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对6例拇指Ⅵ型多指畸形的治疗中,切除纤细和畸形的主干拇指末端部分,将生长在虎口处外形较好的赘生指截除掌骨后携带血管神经束经虎口、拇指尺侧方移位到主干拇指的末节进行固定,矫正拇指末节的外形.赘生指移位后同时进行虎口成型. 结果 转移的6例拇指全部成活,4周拔除克氏针,骨断端在4~6周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移植拇指外形美观,拇指指腹具有原有位置的感觉,拇指抓握、对指功能良好.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本应废弃的多指携带血管神经束进行移位修复主干拇指畸形,该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术后效果可靠满意,可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支架术中运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142例,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顿服,术后75mg/d×3~6个月。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等其它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测定服药后2小时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及血小板最大集聚率的变化,观察发病4周内出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小时拔除鞘管,无穿刺部位显著血肿形成者,无冠状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及血小板最大集聚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3.38%(19例)。全部患者术后血小板、白细胞无显著改变。未发现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对直接支架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以快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Ⅰ~Ⅱ级患者实施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对其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急诊ICU收治的腹内高压Ⅰ~Ⅱ级且需要行肠内营养的患者37例,分别记录初始腹内压(N0)、稳定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500ml后6h(N1)、12h(N2)、24h(N3)腹内压值。结果 患者腹内压N0: 15.2±3.6mmHg,N1: 16.3±3.2mmHg,N2: 15.8±4.2mmHg,N3: 15.1±2.1mmHg,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不增加ICU中腹内高压Ⅰ~Ⅱ级患者腹内压。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Foxp3和突变型p5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Foxp3和突变型p53蛋白检测,并采用配对t检验和K-W检型对两种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Foxp3和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04%、61.45%。性别和年龄方面,Foxp3和突变型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p3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Foxp3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0.474,P<0.01)。结论 Foxp3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与不良预后关系密切,可能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7.
冷冻消融治疗心房扑动和颤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道应用冷冻导管消融His束和消融右房峡部、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 )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各 1例。例 1男性, 79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入院。心电图示阵发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190~220次 /分,药物治疗效果差,决定用冷冻导管消融His束。先进行冷冻标测,温度 -30℃,持续时间 <80s,确定靶点后 ( -30℃,冷冻标测 50s,出现房室阻滞,复温后恢复正常传导)开始冷冻消融,温度降至 -80℃,持续时间 4min。成功阻断His束并置入永久起搏器。例 2男性, 65岁,因反复发作典型房扑并房颤入院。术前核磁共振显示左肺静脉严重狭窄,术中先用 8mm冷冻导管消融右房峡部,共消融 5个点后达峡部双向阻滞。再用一种可自动扩张的环形冷冻导管成功隔离右肺静脉。术中患者无疼痛,术后造影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通过冷冻消融的初步临床应用,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手段。  相似文献   
38.
患者男,16岁,阵发性心悸一年,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左室间隔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用冷冻消融导管FreezorTMXtra在左室间隔面中部标测到心动过速时最提前的蒲肯野氏电位,以此为理想靶点冷冻消融成功。结论:冷冻消融治疗左室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桡动脉痉挛情况下经6F Judkin造影导管急诊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桡动脉痉挛情况下经6F造影导管直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8例(病例组)以及改行股动脉径路PCI的AMI患者20例(对照组),观察临床基本情况、术中病变类型、手术成功率、植入支架时间(开始送导丝至支架植入完成)、手术时间、急诊室至球囊扩张(DTB)时间、术中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7/18和20/20,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55±42)、(163±56)mL,曝光时间分别为(17±3)、(15±6)min,植入支架时间分别为12(7,22)min和14(9,20)min,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8)、(58±7)min,DTB时间分别为(114±28)、(148±32)min,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5).结论 行桡动脉径路急诊PCI时,若在造影时出现桡动脉痉挛,直接经造影管行PCI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肌肉特化锚定蛋白β(mAKAPβ)在小鼠心室肌组织中的增龄性变化及其与肥大心室肌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提取不同出生时间(1、7、40、90 d)的昆明小鼠的心室肌组织,常规提取RNA后,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年龄阶段小鼠心肌组织mAKAPβ基因表达水平.使用白细胞干扰因子(LIF)处理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实验组),了解LIF对新生小鼠心肌细胞中mAKAPβ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心室肌组织mAKAPβ的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出生1、7、40、90 d的小鼠心室肌组织的mAKAPβ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1.52±0.06、1.81±0.14和2.20±0.18,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5).在LIF干预48 h后,实验组的心肌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达(3 107.84±731.98)mm2,显著大于对照组的(2 348.19±533.00)mm2(P<0.05).同时,实验组的mAKAPβmRNA相对表达量为1.62±0.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00(P<0.01).结论 mAKAPβ基因表达水平在小鼠心室肌组织中呈增龄性变化,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心肌组织mAKAPβ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在肥大的心室肌细胞中,mAKAPβ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心肌细胞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