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1988年Reaven首先提出了“X综合征”的概念,至1999年WHO正式命名代谢综合征(MS),再到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 Ⅲ)和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MS标准。这些诊断标准虽不完全相同,但高血压始终作为MS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高血压的确是MS的一个组成成分吗?上述权威机构的定义使得大家对此没有怀疑。然而事实上,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MS的关系有许多问题尚未清楚,国内外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我们有必要重视并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COPD)是常见病、多发病。吸烟是COPD发病的重要因素 ,但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九五期间我们的工作曾表明 ,吸烟伴有COPD者血清α1 抗胰蛋白酶 (α1 AT)明显低于不伴有COPD者[1 ] ,提示α1 AT可能是一重要的宿主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观察吸烟伴和不伴COPD者血清α1 AT、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 ,组胺含量及NE α1 AT比值变化 ,为COPD的发病学及早期诊断提供线索。1 材料与方法按病例 对照设计方法 ,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吸烟 (吸烟指数≥ 30 0 )伴COPD者 (病例组 ,FE1 % <70 % )和…  相似文献   
23.
目的描述中国14组中年人群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糖尿病(DM)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现状及其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1998年对14组35~59岁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测定空腹血糖并询问DM史及治疗史,用于现况研究。对其中4组曾在1993—1994年进行相同调查的人群进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14组人群IFG和DM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0.5%~15.6%(平均4.8%)和0.2%~10.6%(平均4.3%),无性别差异,城市高于农村(P〈0.01),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P〈0.01)。DM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0%~46.2%(平均33.3%)、0%~46.2%(平均27.2%)和0%~15.4%(平均9.7%);女性大于男性(P〈0.01),城市高于农村(P=0.031).年龄越大上述三率越高(P〈0.05),与文化程度无显著关联。在DM知晓者中治疗率平均为81.6%,在治疗者中控制率平均为35.6%,且男女、城乡、年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3-1994年到1998年4组人群DM患病率平均由3.8%上升到4.6%(P=0.037),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上升趋势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14组中年人群DM患病率两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区之间差异明显,近年呈上升趋势。DM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解决DM人群防治的关键是改善检出机会和提高治疗效果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24.
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中国人群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方法 对北京石景山农民、首钢工人、年龄35-64岁,男女共3938人的血压、血尿酸之间的关系进行现况调查。用简、复相关分析法判断血压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用t检验分析血压与正常血压人群的血尿酸差异。结果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与血尿酸(UA)呈极显著正相关,年龄、体重指数调 后结果不变;以城乡、性别分层后相关性依然存在,但进一步以年龄、体重指数调整后,主要表现在DBP与UA之间。高血压人群的UA值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结论 在平均体重指数和血清胆固醇较西方人群低的中国人群中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心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及其他内科医师高血压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集中调查结合个案访问,在“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健康教育(培养)项目”协作网内,分层抽取并调查医疗卫生人员共1609人,953人的资料适合本文分析。结果 在高血压防治知识、态度方面和在行为方面,对全部问题的肯定回答率心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其它内科医师分别为15.3%、15.2%、7.2%(P<0.05)和16.5%、17.9%、9.4%(P<0.05);但对每一个问题的肯定回答率,心内科医师高于神经内科医师,其它内科医师最低。结论 心内科医师对高血压基本知识及相应的态度和医疗行为略高于人科医师,其它内科医师最低。提高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健康教育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心率变异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1 研究背景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最早是由 Hon和 L ee[1] 在 1965年首先提出的 ,他们在胎儿宫内窘迫的研究中首次用 R- R间期监测胎儿心率 ,发现心率变化减少可提示胎儿在宫内窘迫。在 70年代 ,Ewing等 [2 ]通过测量不同 R- R间期来检测糖尿病人自主神经病变 ,发现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 ,心率变化明显减少。 1977年 Wolf等 [3 ]最早报道了心肌梗死 (MI)后的死亡率与 HRV的降低相关。 1981年Akselrod等[4 ] 进一步证实 HRV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死亡率的强的、独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后 ,HRV才…  相似文献   
27.
医疗质量改进研究顾名思义是指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增加患者和大众的满意度而开展的一些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在发达国家,其后逐渐在全球得到重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当前全民关注的“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也是这个全球潮流的一部分。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一全球性的难题,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投入了巨大的努力。我国今年新出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其根本的目的亦源于此。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循证决策的需要,以医疗质量改进为目的科学研究必然成为开路先锋,受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在河北省鹿泉和安国两市(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县分别选择12个村中20岁及以上成年人共2 033名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加权调整心血管病高危个体检出率为20.0%,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除性别、年龄与之相关外,超重/肥胖、文化程度低以及体力活动缺乏也均与之显著相关.其中,肥胖者高危检出率为体重正常者的2.3倍,未上学者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3.1倍,不干体力活者是每天干体力活者的2.1倍.结论:我国农村成人中心血管病高危个体已十分常见,其中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比例更高.农村的心血管病防控亟需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弱势人群.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国9个地区的15 817名35岁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踝臂指数测量(踝臂指数≤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外周动脉疾病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5)。在调整了性别(仅针对全人群)、年龄、城乡、吸烟、超重/肥胖、高总胆固醇血症以及糖尿病病史等的影响后,与正常血压组相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患外周动脉疾病的OR值分别为1.11(95%CI: 0.94~1.32), 1.13(95% CI: 0.93~1.38), 1.85(95% CI: 1.47~2.33), 2.66(95% CI: 1.98~3.57)(趋势检验P<0.05)。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外周动脉疾病患病风险升高,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对预防外周动脉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气道高反应性对重度吸烟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影响。方法1996年,对456名慢性呼吸症状和重度心脑血管病的重度吸烟者(FVC≥15包/年)进行调查,询问吸烟史,测量气道反应性、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2002年对其中259人再次进行呼吸功能测量,以及COPD发病情况。结果调整年龄、性别、身高、吸烟包/年、吸烟种类(无过滤嘴、有过滤嘴、混吸)、戒烟和基线FEV1后,气道高反应性(AHR,PC20 FEV1〈8mg/ml)加快了FEV1(β=19.2ml/yr,P=0.003),FVC(β=20.6ml/yr,P=0.012)和FEV1/FVC(β=0.4%/yr,P=0.008)的1996-2002年间的下降速度。对基线无COPD者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气道高反应性者6年后COPD发病危险显著增加,调整调整年龄、性别、身高、吸烟影年、吸烟种类(无过滤嘴、有过滤嘴、混吸)、戒烟和基线FEV1后,OR值为5.6(95%可信区间:1.1-28.2)。结论气道高反应性在吸烟引起的COP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气道反应性测定有助于吸烟易感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