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71.
目的探讨我国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于1983-1984年在北京市和广州市35~59岁的男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中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至2005年底,登记并核实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各种原因的死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标准确定基线时研究对象是否罹患MS。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 434人,其中男性4 621人,女性4 813人,男女性MS患病率分别为4.2%和5.2%。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共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786例(男性488例,女性298例)。在调整多种危险因素后,男女性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冠心病事件、总脑卒中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非MS者(P值均<0.05),MS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也高于非MS者(男性:RR=1.48,95%CI:0.71~3.09,女性:RR=2.54,95%CI:1.15~5.60),但在男性中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297)。结论 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但M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对120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1 cm血管段内径测量,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分别简写为Ds和Dd),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Ds-Dd,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各年龄段,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P<0.01),仅≥6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男性显著大于女性(P<0.05).2、年龄段之间比较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6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60岁年龄段(P<0.01),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6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60岁年龄段(P<0.05).结论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3.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没有明显的预兆,十几年“沉默”后第一次发生,就会夺走一半以上患着的性命。猝发的病症会使我们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甚至来不及见到医生。就算我们足够幸运保全性命,也有很大可能会因此丧失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通过对3种血压测量方法 进行比较,为家庭自测血压用于临床和科研积累经验和科学数据.方法 利用"代用盐对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降压效果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中收集的同一研究对象(n=220)不同方法 获得血压(门诊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数据,以动态血压数据作为参照,比较家庭血压及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一致性.干预前,217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 数据均合格;干预结束时,189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 数据均合格;将干预前和干预结束时测量合格的数据合并分析(n=406).利用Bland-Altman对3种测量方法 测得的血压水平进行组内一致性检验,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利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3种方法 的个体内一致率.结果 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3种方法 测得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9.5±16.4)/(87.2±9.5)、(137.8±17.1)/(83.2±10.3)和(138.0±14.2)/(82.4±9.3)mm Hg.家庭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优于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0.55/0.62)和(0.36/0.46).以动态血压为参照,家庭自测血压水平与动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7 mm Hg,P>0.05),而门诊血压水平显著高于动态血压水平(11.7/4.0 mm Hg,P<0.05);家庭自测血压的收缩压个体内差异显著优于门诊血压(≤|5| mm Hg为28.3% vs 16.5%,P<0.05;≤|10| mm Hg为49.7% vs 33.5%,P<0.05),舒张压个体差异略高于门诊血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动态血压测量值相比,家庭自测血压比门诊血压更准确.  相似文献   
75.
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吸烟-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2005年,在北京社区整群随机抽样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病史及吸烟等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域-592A/C位点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共1296例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分析,-592A/A、-592A/C和-592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9%、46.5%和11.7%,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417)。单因素、多因素及分层分析发现-592A/C与作为连续变量的IMT及作为分类变量的IMT增厚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592A/C在显性、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与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均无显著性,但调整年龄和性别后,-592C/C基因型在隐性模型中对颈动脉斑块起显著保护作用(OR=0.7,95%可信限:0.45-0.98),分层分析发现吸烟与-592A/C对斑块危险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48),-592C/C的保护作用仅出现在从未吸烟人群中(OR,0.5,95%可信区间:0.3-0.8),戒烟及现吸烟人群中关联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结论白介素10基因-592C/C基因型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与吸烟状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社区综合干预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心病效果。方法 1992年进行基线调查,并开始对干预人群进行社区综合干预试验,2000年5月对所有基线人群进行入户调查,基线高危人群随机抽取50%,COPD和肺心病患者100%进行复查。结果 应查3739名,应答3316名,应答率为88.7%,应答者数据完整率为92.7%。随机抽查814名,干预区接受到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率、接受到预防COPD知识的宣传率、定期受到医生主动治疗和咨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干预区戒烟率为28.2%,对照区为23%(P=0.004)。干预区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肺活量(FVC)降低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干预区与对照区COPD患病率分别比基线增加5.6%和8.0%(P=0.03);干预区与对照区肺心病患病率分别比基线增加3.5%和6.7%(P=0.02)。1995-1999年干预区、对照区肺心病年均死亡率分别为72/10万和95/10万(P=0.0044)。结论 干预区人群干预措施到位率高于对照区,提高了戒烟率,延缓了肺功能下降速度,减少了COPD和肺心病患病率的增幅及肺心病死亡率,提示社区综合干预是一种有效延缓COPD发生和肺心病死亡的措施。  相似文献   
77.
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重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中心和外周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靠性. 方法由两组测量者对5名女性健康志愿者进行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测量分两天进行,同一天内需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9:00,11:00和14:00)重复测量. 结果两组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07±0.70)m/s(9.54±1.02 vs 9.47±0.82)m/s,Pearson相关系数0.73(P<0.01),组内相关系数0.50;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64±1.40)m/s(9.60±1.1 vs 8.96±0.91)m/s,Pearson相关系数为0.1(P=0.86),组内相关系数0.15.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23~0.68,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01~0.32.结论 在规范化的测量条件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者间重复性好,不同时间测量重复性由于测定次数很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高脂血症的膳食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病 (CVD)的主要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血清 TC减少 1% ,冠心病的发病率就可下降 2 %。减少血脂水平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非药物途径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肥等调整血脂。二是调脂药物途径。膳食治疗是对血脂异常进行治疗的首要步骤。膳食治疗能降低血清 TC 5 %~ 10 % ,并使调脂剂更易发挥良好效用。尤其是对原发性高脂血症 ,应首选膳食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膳食治疗也是最佳选择。当必须增加药物治疗时 ,膳食疗法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治疗措施。膳食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的实验研究、流行病调…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992—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男女性中年人群中进行的两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科合并共35 003人,比较不同BMI和WC分组的平均血压水平及其高血压患病率。结果:随着BMI和/或WC的增加,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多数BMI组中,男女性WC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同样在不同的WC组中,BMI均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车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男女性按不同BMI及WC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5%、14.1%(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8%、20.6%(BMI<24kg/m^2,男/女:WC≥85/80cm),29.6%、24.7%(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39.2%、30.3%(BMI:24.0—27.9kg/m^2,男/女:WC≥85/80cm),57.5%、43.3%(BMI≥28kg/m^2,男/女:WC≥85/80cm)。结论:BMI和WC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不同打鼾特征(包括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14组年龄在35~59岁(男女性别各占一半)人群样本的横断面调查资料。研究从每个人群中整群抽样约1000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其中包括询问研究对象的打鼾情况(打鼾与否、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共有13053人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打鼾频次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有时打鼾(<2次/周)、经常打鼾(3~5次/周)、总是打鼾(6~7次/周)组,4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依次为3.3%(259/7769)、5.0%(149/2965)、6.0%(82/1374)、7.4%(70/945),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0)。研究对象按打鼾声音强度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着打鼾声音强度的增大,糖尿病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趋势检验P=0.000)。多因素分析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打鼾频次较高组,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进一步调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后上述关联依然存在(趋势检验P=0.000),与不打鼾组比较,总是打鼾组的糖尿病患病风险(OR)值[95%置信区间(CI)]为1.41(1.05~1.89)。打鼾声音强度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趋势检验P=0.000),而当在模型中调整BMI后,此相关性不再显著。结论 我国中年人群打鼾频次越高,打鼾声音强度越大,糖尿病患病风险则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