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年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特征,加强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3年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3年10月~12月底,广州市共报告8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共计病例396例,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病毒核酸或抗原。结论 RT-PCR的阳性检出率大于ELISA法,粪便标本检出率高。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常引起暴发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04年广州市番禺区一起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学校胃肠炎疫情暴发特征. 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30例 ,其中3例患者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出诺瓦克病毒抗原. 结论本次胃肠炎暴发疫情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传染来源尚未查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及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11年人口资料由广州市卫生局提供。死因监测资料来自2011年广州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按ICD-10进行分类编码,对2011年广州市居民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通过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1年广州市居民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44262例,粗死亡率为544.47/10万,标化率为336.45/10万,男性死亡率为612.50/10万,标化率为431.12/10万;女性死亡率为474.66/10万,标化率为248.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前6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33.44/10万、101.82/10万、100.68/10万、73.70/10万、31.54/10万、26.53/10万;期望寿命为80.83岁,去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后,预期寿命可分别增加3.81、2.78和2.73岁;以减寿年数(PY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6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分别为107716.00、81414.00、81106.50、61978.50、26523.00、22232.50年。结论慢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正严重威胁广州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水平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1998—2007年霍乱流行和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1998-2007年霍乱流行特征和防治情况,为制定霍乱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1998-2007年共发生霍乱病例821例,平均年发病率1.10/10万;流行一般自4月开始,4~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主要分布在芳村、荔湾、海珠、白云区等中心城区,占68.33%;发病年龄最小的为5月龄,最大的为8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0.94,以青壮年为多见,20~49岁为621例,占总病例数的75.64%;职业分布为工人占17.66%,其次为民工占11.21%;流行形式以爆发为主,爆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6.60%;传染途径以食源性和水源性为主;优势菌型为小川1b型,稻叶型及O139群也有检出。监测分离到的霍乱菌株主要来自水产品、水体和腹泻病人。结论广州市属霍乱常发地区,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三管一灭一宣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腹泻病人和外环境的监测,防止霍乱的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应急风险沟通需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关于应急风险沟通需求状况,为开展应急风险沟通培训做准备。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参与过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CDC人员讲解填写要求,被调查者自填同卷。调查表经过查阅文献、预调查、召开专家咨询会后确定。结果共调查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305人,72.8%从未接受过应急风险沟通方面的培训。86.6%的CDC人员认为有必要指定自己的新闻联系人,89.2%认为需要对专家就与媒体沟通事宜进行培训。80%以上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需要制定传播和媒体应对计划;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需要尽可能回答公众的问题,及时监控各种信息并对已传播的信息进行持续评估。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75.1%认为CDC仍然需要把后续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受众目标”中。在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中,与公众沟通不良,将导致疫情控制延迟,导致经济社会动荡,同意此说法的占50.2%。70.2%的被调查人员目前的需求为希望得到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沟通知识及沟通技巧的培训。结论应急风险沟通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是一个新领域,疾控专业人员有认识和掌握应急风险沟通知识的需求和愿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公共卫生事件与媒体报道的现况,为卫生部门科学制定媒体沟通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4-2007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史档案中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将相关信息填写到开发出的调查表上,利用“百度”搜索引擎,通过输入不同关键字查询3次,确定媒体报道情况,并将媒体报道相关信息填写到调查表上。结果2004-2007年,公共卫生报告事件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的公共卫生事件被媒体报道。85.7%的报道与事实相符,14.3%的报道与事实不相符。媒体信息47.4%来自暴料人,由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仅占7.1%。暴料人提供的信息经媒体报道后,11.1%与事实不相符。媒体报道的内容中均未向公众提供可寻求帮助的机构或咨询电话,仅8.9%的报道向公众提供了即时可用的应对方法,14.3%告知公众事件处置的难度。此外,25.0%的报道使用了专业术语。结论媒体报道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卫生部门应学习媒体相关知识,建立与媒体沟通的机制,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及时引导舆论,使媒体在公共卫生中发挥更好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网络舆情情况,为卫生健康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4月21日联通舆情通监测系统的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全网网络舆情总信息量共2 389.69万条,前3位分别为微博(63.73%)、客户端(20.63%)、微信(7.79%)。网络舆情每日信息量与每日新增病例报告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存在相关性(r=0.509;7 d移动平均后,r=0.605)。广州、武汉、口罩、钟南山、护士、警方、医院、新冠肺炎、中国、店铺、非典、疫情、红十字会、外国人、疫情防控是本次疫情的高频关键词。除本省网民(651.32万条)高度关注外,北京市(457.32万条)、江苏省(111.56万条)、山东省(106.63万条)和上海市(103.94万条)发布的广州市疫情相关信息相对较高。结论 微博仍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平台。把握当时网络舆情态势,做好应对措施,积极引导舆情平稳发展,能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