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苯那普利对兔骼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骼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将28只兔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对照机,行右骼动脉内膜球囊剥脱术。术后30天处死动物,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表明,苯那普利组损伤血管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而管腔面积大小对照组(P均〈0.001)。治疗组血管壁细胞增 殖期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管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2.
苯那普利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将28只兔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行右髂动脉内膜球囊剥脱术。术后30天处死动物,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表明,苯那普利组损伤血管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而管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组血管壁细胞增殖期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PCI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术后仍需对危险因素加强控制,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研究显示,随着患者出院时间的延长,对医生的嘱咐逐渐淡忘,遵医行为及健康行为依从性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1].因此,我们对2012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来强化PCI术后管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慢性稳定性CHD合并T2DM患者525例分为女性组(A组,266例)、男性组(B组,259例),其中完成6个月随访的223例分为女性组(A1组,110例)和男性组(B1组,113例).分析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和治疗用药情况等.结果 与B组相比,A组平均年龄、总胆固醇(TC)均升高(P<0.01),血清肌酐(SCr)和吸烟比例均降低(P<0.01).6个月随访,与基线值相比,A1、B1组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降低(P<0.05),而空腹血糖(FBG)、SCr显著升高(P<0.01);与B1组相比,A1组TC、TG升高(P<0.05),SCr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 性别差异对慢性稳定性CH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后24 h内使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代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患者1年中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1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4 h内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1与40 mg·d^-1,用药时间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脂达标情况、住院期间及存活出院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降低(P〈0.01),且40 mg·d^-1组在各时间段血脂达标情况优于10 mg·d^-1组(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40 mg·d^-1组复发性心绞痛(AP)、心力衰竭(HF)、心律失常、需做PTCA或CABG、因心肌缺血再住院的发生率均较10 mg·d^-1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CS患者应用10 mg·d^-1及40 mg·d^-1的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地调脂,40 mg·d^-1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更佳,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趋化因子受体CCR1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CC趋化因子受体1(CCR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检测AMI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C)组(25例)血常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LISA法检测血浆CCR1表达;动态观察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24、48h、5、7d的CCR1水平变化,分析CCR1与hs-CRP、cTnI、LDL-C、WBC、N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浆CRR1水平明显高于C组[(3.72±0.94)ng/ml、(2.05±0.38)ng/ml、(1.82±0.41)ng/mlvs.(0.68±0.27)ng/ml](P<0.05);AMI组血浆CCR1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AMI组患者PCI术前血浆CCR1水平显著高于术后(P<0.05);血浆CCR1水平与WBC、N比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组患者CCR1水平明显升高,PCI术后逐渐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观察5-氮胞苷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fibroblasts,CFs)中心肌特异性β肌球蛋白重链(β-myosinheavychain,β-MHC)的表达,研究CF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的乳鼠10只。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CFs,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用不同浓度5-氮胞苷(2.50,5,7.5,10.0,15.0,20.0μmol/L)诱导,24h后正常培养,以免疫组化、反转录多聚链合酶反应(RT-PCR)方法测定两组CFsβ-MHC、连接蛋白43的表达。结果:正常培养大鼠CFs呈梭形均匀生长,不表达βMHC和连接蛋白43。经5-氮胞苷诱导后,CFs体积缩小呈克隆样生长,表达β-MHC、连接蛋白43,以10μmol/L浓度时最明显。结论:5-氮胞苷诱导体外培养大鼠CFs表达心肌特异性β-MHC,与诱导浓度相关,提示可诱导大鼠CF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建立过程中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VES)的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小型猪32只,分为4组:A组(未干预组)7只?B组(胺碘酮干预组)8只?C组(美托洛尔干预组)8只?D组(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干预组)9只?各组均在氯胺酮及戊巴比妥钠全麻下采用球囊封堵法封堵前降支中远段,缺血预适应3~4次?持续封堵60 min?再灌注30 min建立AMI模型?结果:4组中3只意外死亡,缺血预适应期?持续封堵期?再灌注期4组动物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B?C?D 3组与A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4组动物VES比较,B?C 2组与A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D组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 = 0.005);4组死亡情况比较,各组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缺血预适应期与再灌注期易于发生心律失常?VES及死亡,但不同时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差异并不显著(P > 0.05)?结论:AMI模型建立过程易于发生VES导致实验动物死亡;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抑制猪AMI模型建立中电风暴的发生,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凡六章  朱伯谦  陈龙  丁震  马根山  鞠成伟  朱建  李拥军  汤成春  陈忠 《江苏医药》2012,38(14):1622-1624,1737
目的评价川芎嗪涂层肾动脉支架(TES)对肾动脉内膜增生的短期影响。方法小猪10只均分为TES组(单侧肾动脉内植入TES)和BMS组(植入金属裸支架)。支架植入前后及35d后行定量肾动脉造影(QRA)及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肾动脉晚期管腔丢失及内膜增生情况。术后第35天处死动物,检测支架段血管内膜增生厚度,免疫组化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扫描电镜观察内皮覆盖情况。结果两组晚期管腔丢失、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支架内面积和管腔内面积相近,TES组新生内膜面积和内膜PCNA阳性率均较BMS组略有减少(P>0.05)。扫描电镜显示,TES组35d后内皮细胞覆盖完全,BMS组覆盖基本完整。结论 TES具有抑制内膜增殖的倾向,且不影响血管内皮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