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4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475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94篇
中国医学   899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相关期刊文献中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明确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内服方剂95首,处方中使用频次大于等于10的中药有32味,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4个新方。结论 脑小血管病的中医药治疗应攻补兼施,以活血化瘀通络治标的同时,还应重视益气、补肾等扶正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62.
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量值传递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的HPLC特征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阐明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为后续复方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18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建立HPLC特征图谱,进行特征峰归属及相似度评价;测定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分析。结果 18批物质基准的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共确定19个特征峰,分别来自方中当归(峰4、5、19)、桂枝(峰10、11、14)、白芍(峰6、9)、细辛(峰1、3、13、15、18)和炒甘草(峰7、8、12、16、17);各指标成分从饮片到物质基准的转移率分别为芍药苷78.47%~96.01%、甘草苷43.79%~94.62%、阿魏酸81.20%~131.24%、肉桂酸70.03%~106.75%、桂皮醛3.17%~5.50%、甘草酸31.08%~52.43%、细辛脂素9.63%~13.37%。结论 采用特征图谱结合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研究,该方法科学合理,为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及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齐琪  赵玥瑛  张晴  胡文均  申若男  刘雪纯  杜守颖  陆洋  白洁 《中草药》2021,52(10):2927-2937
目的研究小承气汤饮片物质基准的传递过程,建立小承气汤物质基准质量标准,为后续颗粒剂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制备15批小承气汤水煎液的冻干粉样品作为物质基准,测定其出膏率;建立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学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建立特征图谱方法学进行特征峰的归属及相似度评价。结果 15批小承气汤物质基准的出膏率均值为10.26%,物质基准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总质量分数及厚朴酚和辛弗林质量分数的均值分别为1.08、0.58、2.25 mg/g,物质基准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和特征图谱可在饮片-物质基准中稳定传递。结论参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对小承气汤物质基准进行质量属性和量值传递研究,初步拟定小承气汤物质基准的质量标准,为类似方剂的开发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4.
徐男  王平  王淑玲  时海燕 《中草药》2021,52(24):7455-7463
目的 基于特征图谱相关性和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转移率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Banxia Baizhu Tianma Decoction,BBTD)颗粒剂的生产环节,明确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AcclaimTM RSLC Lot Validation-120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2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0℃。以BBTD基准样品为参比,建立3批中试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分析Q-Marker在各生产环节的损失,评价生产工艺的合理性。结果 与BBTD基准样品相比,提取液、浓缩液、干膏粉、颗粒剂中均存在对应特征峰,以10种指标性成分及其总量表征的3批BBTD中试样品关键质量属性与其基准样品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基于特征图谱和Q-Marker在各环节之间的量值传递,为经典名方BBTD制备工艺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疏风清热方治疗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7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患者30例(60只眼),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各15例(30只眼)。中药组予单纯中药治疗,针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 d,并随访6个月。记录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93.33%,中药组总有效率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VAS评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9,P=0.00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药组(t=88.005,P=0.000)、中药组(t=61.6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联合中药自拟方协同治疗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可缩短疗程,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中风病是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的疾病之一,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唐宋以前多认为中风病因外风而致,唐宋以后多主张内风致病。外风致病向内风致病理念的转变是对于早期理论的纠错,还是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笔者认为这一观念的转变是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分析的细化,唐宋以后"外风致中"思想与"内风致中"理论并行。本文通过对历代中医古籍文献的梳理,重点分析唐宋以后"外风致中"思想的相关研究,并通过现代相关实验研究的整理证实该理论的发展,为中风病中医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7.
对中药的本草考证,是推动经典名方开发与上市的前期工作。查阅现代文献发现,近年对桃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理成分、药代动力学、医案等方面,鲜有从古籍文献出发对桃仁的基原、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考证发现,桃仁的常用名有"桃仁""桃核仁",产地较广;从品种而言,桃仁的植物来源古今变化不大,清代以前,桃仁的植物来源为山桃或毛桃的种子,近代以来桃或山桃的种子成为主流,不同著作关于桃仁植物来源的拉丁学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桃Amygdalus persica,山桃A. davidiana拉丁学名较为合理。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桃仁润燥,宜去皮、尖,炒黄。桃核承气汤和桃红四物汤原方中桃仁的炮制方法应当皆为"去皮、尖,炒黄",身痛逐瘀汤中桃仁的炮制方法则应为"连皮、尖,生用"。桃仁主治闭经、瘕邪、小虫、胸痹、咳喘、便秘等多个病证,血虚者、血燥者、孕妇等群体慎用或勿用。现代临床应用仅是对古籍记载的部分继承,提示桃仁还有许多功效可供考证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扩大临床应用。古籍关于桃仁的性味归经、品质评定与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内容较一致。因桃仁外观与杏仁相似,尤以粉碎后难以区分,需耗费大量时间和财力予以鉴别,建议医疗机构采购桃仁时尽量采购未经粉碎的桃仁,药房根据临床需求再进行加工炮制。  相似文献   
68.
69.
武航海  边原  杨勇  张远 《中国药房》2014,(33):3093-3095
目的:考察临床药学管理系统2.0中处方点评模块警示、判定用药医嘱的准确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我院2014年第1季度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1 d的所有门诊处方,利用该系统软件中处方点评模块对处方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结果:17 598张处方中,软件筛选出警示处方1 829张(10.39%);将警示处方分类后,人工判定存在配伍禁忌、可能出现严重相互作用的警示处方占总警示处方的4.87%;对治疗虽有影响,但可通过用药交代避免的警示处方占31.22%;治疗相对于影响,利大于弊的警示处方占56.70%;软件点评出的无效警示处方占7.22%。结论:该软件在处方点评中发挥了一定优势,为处方点评节约了人力物力,但尚需不断完善;建议该模块通过建立自定义模块、追加记忆功能和设置用户工作进展列表进行完善。药师仍需加大处方点评审核力度,而不能完全依赖该系统模块;还应继续加强对警示处方的管理,及时与临床沟通、纠正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医院中草药处方书写规范性和合理用药情况,为加强中草药处方管理和提高处方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每月第2周任意1d的处方,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对处方进行评价.结果 2012年共抽查处方2 149张,不合理处方1 021张,处方不合格率为47.51%;其中不规范处方99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97.36%;用药不适宜处方29张,占不合理处方的2.84%.结论 医院中草药处方不合格率较高,应重视中草药处方的规范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