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36篇
  免费   6722篇
  国内免费   1687篇
耳鼻咽喉   544篇
儿科学   4001篇
妇产科学   1247篇
基础医学   8476篇
口腔科学   1096篇
临床医学   11064篇
内科学   13008篇
皮肤病学   869篇
神经病学   2558篇
特种医学   20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076篇
综合类   11869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12656篇
眼科学   353篇
药学   6616篇
  83篇
中国医学   1677篇
肿瘤学   2072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1368篇
  2022年   2160篇
  2021年   4278篇
  2020年   3947篇
  2019年   2946篇
  2018年   2873篇
  2017年   2851篇
  2016年   3094篇
  2015年   3179篇
  2014年   5334篇
  2013年   6006篇
  2012年   5029篇
  2011年   5237篇
  2010年   3957篇
  2009年   3745篇
  2008年   3542篇
  2007年   3670篇
  2006年   3584篇
  2005年   3161篇
  2004年   2855篇
  2003年   2654篇
  2002年   1651篇
  2001年   1523篇
  2000年   1217篇
  1999年   1135篇
  1998年   993篇
  1997年   912篇
  1996年   764篇
  1995年   741篇
  1994年   682篇
  1993年   604篇
  1992年   590篇
  1991年   495篇
  1990年   409篇
  1989年   394篇
  1988年   337篇
  1987年   293篇
  1986年   267篇
  1985年   346篇
  1984年   242篇
  1983年   175篇
  1982年   215篇
  1981年   168篇
  1980年   117篇
  1979年   94篇
  1978年   87篇
  1977年   65篇
  1976年   66篇
  1975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神经鞘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治疗,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52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及术后长期随访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52例病人中,21例病变位于食管,31例位于胃。内镜下整块切除51例,整块切除率为98.1%,1例食管上胸段病变行分块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53.5(20.0 ~108.0)min。51例病人中,26例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11例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15例接受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且无中转手术的病例。1例(1.9%)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1.9%)出现术后出血,予心电监护,输血、抗感染、抑酸、止血、补液等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1.9%)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 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32.0~48.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具有可靠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病人恢复好,可作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92.
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异质性高,早期诊断困难,一经确诊多为晚期。晚期胆道肿瘤病人临床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以吉西他滨或氟脲类为基础的药物化疗是该类病人的基础化疗方案,国内外尚无针对胆道肿瘤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的结论。近年来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晚期胆道肿瘤中也显示了初步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为晚期胆道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93.
胆胰疾病病人经外科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后发生迟发性大出血时,救治困难、病死率高,而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和破裂是主要原因。胆胰手术后假性动脉瘤成因复杂多样,瘤体破裂出血前临床症状隐匿。从致病机制源头预防假性动脉瘤形成、重视前哨出血等特征性临床症状,将会有效确保胆胰疾病病人围手术期安全性,提高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措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总结在ERAS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营养干预、呼吸道管理、血栓预防等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5月到2020年7月肝胆外科收治的4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采用传统管理模式21例(传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27例(ERAS组),护理上传统组采用普外科常规护理方法,ERAS组患者实施护患共享决策健康教育、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多模式镇痛、制定呼吸功能锻炼及早期活动计划等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ERAS组相比传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3±1.4)d vs(6.3±2.4)d,P<0.05]、胃管拔除时间[(4.3±1.2)d vs(10.6±4.9)d,P<0.05]、第一次肠内营养时间[(3.8±1.0)d vs(10.0±4.7)d,P<0.05]更早,术后发热时间[(4.5±2.2)d vs(7.9±4.8)d,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10.6±3.3)d vs(20.0±6.6)d,P<0.05]、住院时间[(18.4±2.0)d vs(31.1±3.7)d,P<0.05]更短,住院费用更低[(9.57±1.47)万元 vs(15.12±2.83)万元,P<0.05]。ERAS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4%(2/27)vs 33.3%(7/21),P<0.05]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7%(1/27)vs 23.8%(5/21),P<0.05]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疼痛管理、呼吸功能锻炼、深静脉血栓预防等护理措施,并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之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开挂线术组)和试验组(括约肌间切开术组),各36例。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临床疗效、肛门功能、创面面积、局部疼痛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8.22±2.10)d,短于对照组的(14.17±2.83)d;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35.75±11.15)d,短于对照组的(55.69±13.42)d;术后3个月试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58.39±6.72)mmHg、(143.72±8.24)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1.25±4.33)mmHg、(126.75±11.49)mmHg;术后3个月试验组Wexner大便失禁评分(0.56±0.61)分,低于对照组的(3.25±0.81)分;在手术当天、术后第7天换药时、术后第14天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创面面积分别为(10.70±1.67)cm^2、(8.34±1.18)cm^2、(6.25±1.13)cm^2,均小于对照组的(20.52±1.58)cm^2、(16.26±2.37)cm^2、(13.98±2.24)cm^2;在术后第7 h、术后首次排便时、术后第7天排便时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疼痛指数分别为(3.44±0.91)分、(4.17±0.77)分、(2.64±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5±0.73)分、(7.22±1.20)分、(5.28±1.49)分;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53%(均P<0.05)。两组手术在复发率、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相比于切开挂线术,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具有更好地维护肛门功能、创伤小、康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