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4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30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3篇
特种医学   206篇
外科学   1596篇
综合类   40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0篇
  3篇
中国医学   294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71.
唐强  袁帅  王伟东  孔抗美  王新家 《中国骨伤》2015,28(11):994-999
目的:探讨MRI中椎管及硬膜囊大小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1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手术组91例,男55例,女36例,年龄20~ 68岁,平均(43.37±12.48)岁;手术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20~ 64岁,平均(42.98±12.95)岁。采用JOA评分(29 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及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在腰椎MRI T2轴位测量椎管和硬膜囊大小的相关参数(包括椎管正中矢径和有效矢径、侧隐窝宽度、椎管和硬膜囊面积),并计算有效矢径/正中矢径、隐窝宽度/正中矢径和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比值。将两组患者的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分析其与治疗前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144例患者随访1~3年,平均2.1年。治疗前非手术组和手术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6.27±2.96和12.64±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9,p<0.01).末次随访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比较,JOA评分(25.41±2.22 vs 25.76±2.29;t=-0.853,p=0.396>0.05),改善率[(72.95±12.54)% vs (76.80±9.45)%;t=-1.855,p=0.065>0.05]和优良率(84.91% vs 78.02%;χ2=3.704,p=0.295>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非手术组的复发率(14.29%)较手术组(5.67%)高。(2)手术组椎管正中矢径和有效矢径、侧隐窝宽度、椎管和硬膜囊面积、有效矢径/正中矢径、隐窝宽度/正中矢径均小于非手术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则大于非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前JOA评分与椎管正中矢径和有效矢径、侧隐窝宽度、椎管及硬膜囊面积有正相关性(p<0.01);与有效矢径/正中矢径、侧隐窝宽度/正中矢径也有正相关性(p<0.05);而与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有负相关性(p<0.01).结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非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术前测量椎管及硬膜囊的MRI参数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72.
吴海挺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2015,28(11):1000-100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1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L3-L5 7例,L2-L4 1例,L4-S1 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L3-L5 10例,L2-L5 4例,L2-S1 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和(或)间歇性跛行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65个月,平均50.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5±0.70和1.29±0.89,ODI为(25.10±6.52)%,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升高,椎间活动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能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小。Dynesys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的自然变化,为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5只、假手术组(B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C组)35只,B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C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对3组大鼠术前,B组术后1、2周,C组术后1、2、4、12、24周进行BBB评分,并检测腓肠肌的运动单位计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再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运动终板-腓肠肌的形态变化。对3组所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与术前及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4周时的BBB评分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前MUNE数值与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2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1、2周时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外形正常。C组术后1、2周时与A组、B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板层分离;12周时髓鞘崩解明显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清晰;24周时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融合,新生神经纤维管细壁薄,无髓神经纤维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模糊。A组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清晰,肌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B组术后1、2周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C组术后1、2周时,除肌细胞截面积轻度缩小外,与对照组无明显不同;4周时肌细胞截面积缩小,局部肌细胞破坏;12周时多数肌细胞边界模糊,细胞核相对聚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A组和B组术后1、2周运动终板结构清晰完整。C组术后1、2、4周时运动终板结构较A组、B组无明显差别;术后12周时相对完好运动终板与破坏运动终板并存,高倍电镜下观察见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层次分明,各层结构内可见细小颗粒,突触间隙内可见多个类圆形突触小泡,肌板清晰,同时也可见突触皱褶及突触前、后膜不可辨,肌板结构不清晰;术后24周时找不到运动终板。结论:大鼠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形态结构随时间退变程度逐步加重甚至消失;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显著的结构损害和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根管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根管,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作为特殊类型的极外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临床表现独特性及其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及致病机理,进一步总结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10年PLLDH病例资料58例,通过归纳分析该病的症状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手术效果,总结致病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结果 FLLDH主要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具有根性症状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低、病史短等特点,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结论 FLLDH做为一种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早期预防,MRI技术有助提高确诊率,经侧后路植骨融合患者手术后腰椎失稳、腰部疼痛的情况明显少于单纯髓核摘除减压,2种手术均是快速缓解下肢根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7.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6例,L5/S125例。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4例。术后随访症状复发以5年为分界点,分为A组(≤5年)及B组(>5年)。结果腰部症状复发共54例,其中A组29例,B组25例;下肢症状复发共48例,其中A组23例,B组25例。复发原因为原节段再突出28例,相邻节段突出3例,椎管狭窄8例,内固定障碍4例,腰椎不稳8例,硬膜外血肿2例,感染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术后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中远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内固定障碍和相邻节段退变等。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高龄患者,其中L4/L5间隙4例,L5/S1间隙3例,L3/L4/L5双间隙2例,L4/L5/S1双间隙3例,平均病程12.6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患肢疼痛程度评分,术前为(8.1±1.3)分,术后3个月为(2.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根管狭窄的高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成熟的椎间孔镜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相关指标与椎间盘突出导致的颈脊髓压迫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42~65岁,平均(54.8依9.3)岁。在颈椎MRI矢状位成像上按照颈脊髓受压的比例( E值)分为Ⅰ组、Ⅱ组及Ⅲ组。在颈椎MRI横断面成像上测量并计算颈髓横切面积( S1)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 S0)的比值,以此判断椎间盘突出程度;在不同体位颈椎X线摄片上测量责任椎间隙的活动度值(B值)、椎间隙前缘高度( D值)、颈椎C2~7 Cobb角及椎间孔面积( M值)等相关指标。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程度与各观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S1/S0值、E值、B值、D值、C2~7 Cobb角和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187、112.789、7.232、3.778、3.232、15.813,P值均<0.05)。随着S1/S0值的增加,E值、B值、D值、C2~7 Cobb角和M值均逐渐减小,提示责任椎间隙E值、B值、D值、C2~7 Cobb角、M 值与 S1/S0值均呈负相关性( R 值分别为-0.821、-0.581、-0.378、-0.419、-0.576,P值均<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 值、D 值、M 值是 S1/S0的3个独立影响因素, S1/S0值的预测方程为^Y=118.955-1.348X1-2.850X2-0.541X3(复相关系数R=0.742,决定系数R2=0.550,F=22.841,P<0.01),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体位颈椎X线摄片的相关指标B值、D值、M值是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退变突出程度的独立因素,对评估单节段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采用D值、B值及M值为3个自变量指标,可对椎间盘突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