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后送老年伤员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地震后我院收治的14例老年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救治方法。结果:经过4—8周的处理,14例老年伤员均获得有效治疗。所有伤员预后良好,无麻醉及手术并发症,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肺栓塞、褥疮、脑卒中等并发症,出院时合并的内科疾患得到有效控制,心理状况良好,营养状况明显好转。结论:对老年伤员的伤情与全身状态评估,小组方式的治疗护理与康复,积极营养支持,根据伤情积极对症处理,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是提高老年地震伤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索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岁。原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4例,C2型7例,C3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断端复位后以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内固定,辅助使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加压螺钉。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26.5个月。肱骨髁部骨折在术后平均3.8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及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优6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持骨稳定,可在骨块间提供持续纵向压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3.
髂骨供骨后骨缺损的重建及供区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过同种异体髂骨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供区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同种异体髂骨修补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9~56岁,平均34岁;共用22块髂骨;同种异体髂骨块为全厚或半厚,大小6 cm×5 cm、5 cm×4 cm、4 cm×3 cm 3种规格;其中19块采用空心钉固定,2块采用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固定,1块单独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5个月。19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发生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Ⅱ期愈合。所有患者手术后供骨区髂部外形保持完整,未发生植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未发现供骨区慢性疼痛、系腰带痛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对髂部外形表示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髂骨可有效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髂骨供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74.
改良联合入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髋臼骨折一直是骨折治疗中的难点,随着髋臼骨折患者的增多和对髋臼骨折认识的提高,髋臼手术的技巧不断提升。我们自1999年5月-2006年10月,对108例复杂性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髋臼骨折分类)的患者采用改良的前后联合手术入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实施方法撰文与同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比较选择性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64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其中36例采用选择性前路手术(A组),28例采用选择性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为2~4 年.结果 A组术前胸腰段或腰段弯曲角度平均 42°,术后平均 18°;B组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8°.2 组患者术后弯曲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2组患者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时间(179 min) 相似文献   
76.
髋臼三柱概念与髋臼骨折浮动分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是当前骨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Judet-Letournel的髋臼二柱概念和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已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里程碑,但文献资料中众多并发症的报道及治疗方式的争论表明,髋臼的相关概念、骨折分类、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张春才等学者在充分认识髋臼生理发育、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基础上,从人类髋臼进化的解剖学和治疗髋臼骨折的实用角度,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髋臼骨折浮动分类法。这一分类法,一则能比较明快地反映出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二则有利于医生决策其整体化、系统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学术问题,总是在比较、鉴别、发现、探索、求真中,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热切欢迎读者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相似文献   
78.
[目的]本试验主要观察第3代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在体外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唑来膦酸与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合用对MG63细胞的生长抑制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不同剂量的唑来膦酸、甲氨蝶呤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生长作用,检测唑来膦酸联合甲氨蝶呤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抑制。[结果]唑来膦酸对MG63细胞的抑制效应与药物剂量及作用时间均成正比。单药唑来膦酸组剂量为1、10μmol/L时,MG6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91%、48.95%,单用甲氨蝶呤(1、10、100mg/L)时细胞凋亡率为37.68%、45.93%、52.418%,当唑来膦酸(10μmol/L)联合甲氨蝶呤(1、10、100mg/L)时MG6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96%、66.77%、69.23%,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唑来膦酸作用MG63细胞72h的IC50值为9.39μmol/L。[结论]唑来膦酸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有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效应,唑来膦酸与甲氨蝶呤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9.
髌骨骨折术后发生创伤性骨髓炎,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容易转变成慢性骨髓炎,被迫行全髌切除术来阻止感染扩散,最终导致残疾,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001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应用自行研制的镍钛聚髌器结合闭式滴注引流Ⅰ期治疗髌骨创伤性骨髓炎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0.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5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站立位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和腰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及其临床特点。结果:同节段突出36例,相邻节段突出6例,同节段突出合并相邻节段突出10例。20例存在腰椎失稳,2例合并腰椎滑脱,腰椎失稳主要发生在L4/5节段,与手术方式及椎间隙狭窄程度相关。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多伴有椎间隙狭窄和节段性失稳,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要兼顾减压和稳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