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5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48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39篇
内科学   10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580篇
综合类   27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14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122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股骨干、股骨髁上、胫骨干和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4年6月间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新鲜四肢骨折1224例,男778例,女446例;平均年龄39岁(16 ̄92岁)。骨折位于肱骨干92例,股骨转子间210例,股骨干488例,股骨髁上92例,胫骨342例。闭合骨折按AO分型:A型642例;B型364例;C型218例。开放骨折15例(GustiloⅠ型8例,GustiloⅡ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8d(3h ̄33d)。闭合复位1203例,切开复位23例;扩髓409例,非扩髓815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6 ̄70个月)。1204例骨折愈合,愈合率为98.2%,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3 ̄12个月)。骨折不愈合22例,其中肱骨4例,股骨8例,股骨髁上4例,胫骨6例,总不愈合率为1.8%。术后无急性感染发生,3例发生晚期深部感染,总感染率为0.2%。术中16例发生严重骨折劈裂,4例为肱骨逆行髓内钉固定,4例Gamma钉固定,9例为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占1.3%。6例发生医原性神经损伤,占0.4%。股骨髓内钉主钉断裂1例,锁钉断裂9例(0.6%)。晚期髓内钉末端骨折3例,占0.2%。53例主诉髓内钉尾端部位不适,占4.3%。结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在骨折愈合率、感染率、出血量、功能恢复情况和早期活动方面均较满意,是治疗骨干骨折较好的方法,但  相似文献   
22.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3.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大结节影像学改变与肩关节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新鲜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随访X线片上重建大结节影像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原因及其与肩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7月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新鲜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59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男28例,女31例;年龄28~80岁,平均59岁。以随访中肩关节外旋正位X线片上出现大结节影像明显变化的8例为研究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明确大结节影像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术后主动前屈上举角度、主动前屈上举肌力、主动体侧外旋肌力、SST评分以及ASE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体侧外旋角度和主动体侧内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若随访过程中逐渐出现肩关节外旋正位X线片上大结节影像明显减小甚至消失可能预示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推测造成这种大结节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大结节骨块血运差导致的部分骨吸收,以及大结节骨块不愈合导致的骨块进一步移位。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北京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全市83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术前瞻性监测,应用SPSS 20.0软件对SSI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2—2017年监测数据库中8 248例病例,发生SSI 62例,发病率为0.75%。糖尿病、手术后入住过ICU、手术时长和ASA评分是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术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SSI的风险增加(OR=2.99,95%CI:1.33~6.73);术后入住过ICU的患者发生SSI的风险是未入住过ICU的5.72倍(OR=5.72,95%CI:1.68~19.45);手术时间每增加1 h,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27%(OR=1.27,95%CI:1.11~1.46);ASA评分每高一个级别,SSI的风险将增加54%(OR=1.54,95%CI:1.01~2.35)。结论 多中心大样本的目标监测提示2012—2017年北京地区乳腺癌手术后SSI发病率较低。糖尿病、入住过ICU、手术时间和ASA评分应作为预判SSI的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虑影响患者SSI的因素后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旨在评估采取感染控制干预措施预防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管理成效。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2月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CLABSI预防控制的国内研究,提取原始研究中的报告数据,合并OR值及95%置信区间(CI),并对干预方式进行归纳。结果 共检索263篇研究,其中142篇纳入最终分析,近十年CLABSI预防控制成效显著(OR=0.26,95%CI:0.24~0.29),约68.53%的CLABSI是可预防的,研究间无异质性,总涉及43 614例患者,远超过试验序贯分析界值。结论 近十年国内CLABSI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无需进行更多试验证明,日后可根据2021版指南开展后续质量改进研究,进一步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0~3月龄超重婴儿骨密度的情况,为婴儿期骨骼发育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体检的1 052名0~3月龄婴儿进行研究。由于男女身长、体重、骨骼超声信号声速值(SOS)评估标准不同,所以分别对不同性别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2006年WHO《儿童发育标准》分为超重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骨密度差异。并对组内不同性别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女性超重组及正常组组间SO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内男女骨密度Z值水平及正常组内男女骨密度Z值水平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0.47,P>0.05)。结论 0~3月龄阶段,超重与骨密度尚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但尚缺少各种影响因素及年龄增长与骨密度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仍需更多的探索以对临床提供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27.
【摘要】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招募218名21~59岁的成年女性进行颈部定量CT(QCT)检查,测量C6椎体骨密度(BMD)及C6椎体中心层面椎旁肌群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平均CT值。检验样本正态性,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样本均数。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重复性。使用偏相关分析研究颈椎椎旁肌群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年龄(r=0.142,P<0.05)、体质指数(BMI)(r=0.575,P<0.01)呈正相关关系,椎旁肌群密度与年龄、BMI无显著相关性。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9,P<0.01),与BMI无显著相关性。控制年龄、BMI因素,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BMD无显著相关性,平均CT值与BMD呈正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脂肪浸润程度与BM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2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将服用氯吡格雷且停药4 d以内手术患者纳入研究组,共20例,年龄中位数为80(77,81)岁;男6例,女14例。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2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7例。将未服用抗凝、抗栓药且手术方式与研究组一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和出血相关并发症等,分析尽早手术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患者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42.5(36.3,48.0)h,与对照组患者[43.0(28.0,6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研究组患者末次服用氯吡格雷至手术时间为55.0(30.5,71.0)h。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切口引流放置比例、引流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全身麻醉比例(45.0%,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8.5%,4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研究组椎管内麻醉患者均未发现椎管内出血的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血肿、继发感染。结论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停用氯吡格雷后可以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北京地区疑似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为患者剔除饮食中引起疾病的食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据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疑似慢性食物不耐受患者2 368例(均为北京常驻人口),其中男性859例,女性1 509例;年龄范围2个月至90岁,(40.2±18.6)岁,中位数年龄3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牛肉、鸡肉、猪肉、鳕鱼、虾、蟹、鸡蛋、牛奶、玉米、小麦、蘑菇、大豆、西红柿和大米)特异性IgG(sIgG)抗体浓度。用SPSS V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 2对各分组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结果:2 368例患者食物sIgG 检出率为82.7%(1 959/2 368),鸡蛋(54.7%)、虾(29.0%)和牛奶(26.0%)sIgG阳性率较高,猪肉(4.1%)和牛肉(1.2%)sIgG阳性率最低( P<0.05)。鸡蛋(χ2 =10.885)和虾(χ2 =6.607)sIgG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0.05)。鸡蛋(χ2 =515.645)、虾(χ2 =74.20.4)、牛奶(χ2 =305.65)、大豆(χ2 =39.413)、小麦(χ2 =133.222)、鳕鱼(χ2 =25.540)、蟹(χ2 =55.521)、玉米(χ2 =20.645)、西红柿(χ2 =118.108)、鸡肉(χ2 =32.821)、猪肉(χ2 =26.539)、牛肉(χ2 =21.632)和大米(χ2 =25.335)sIgG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其中虾和蟹s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西红柿sIgG阳性率先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到了45岁以后又略有上升;而鸡蛋、牛奶、大豆、小麦、玉米和大米表现出的规律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下降。鸡肉、猪肉和鳕鱼则表现为儿童期先增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进入中老年后又有所上升。 结论:北京地区食物不耐受与IgG抗体水平升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建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膳食结构的优化调整,儿童患者仍是食物不耐受应重点控制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