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小檗碱及其联合使用对顺铂(Cisplatin, DDP)耐药胃癌细胞SGC7901/DDP敏感性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建立人胃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实验分为对照组、DDP组、吴茱萸碱+DDP 组、小檗碱+DDP 组及吴茱萸碱+小檗碱+DDP 组,CCK8 检测各组SGC-7901/DDP 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 分析耐药及凋亡相关蛋白P-gp、MRP、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结果:CCK8实验表明吴茱萸碱、小檗碱在不影响SGC-7901/DDP 细胞活力的情况下可显著增强DDP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小檗碱(8 μM)与吴茱萸碱(3.2 μM)联合给药增强SGC-7901/DDP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明显强于二者单独给药(P <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GC-7901/DDP细胞经吴茱萸碱、小檗碱处理后,caspase-3、caspase-9表达上调,P-gp、MRP表达下调。结论:吴茱萸碱、小檗碱单用及其联用可在体外显著增强SGC-7901/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其效应与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升高,耐药相关蛋白P-gp、MRP表达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12.
针对lncRNA作为ceRNA与miRNA(ln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调控肝癌的进展进行综述,包括lncRNA/miRNA/mRNA在肝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功能、机制,lncRNA/miRNA/mRNA调控通路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lncRNA/miRNA/mRNA丰富了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肝癌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与调节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1)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HFD(high-fat diet)组和APS低中高(在高脂饮食中添加分别添加2%,4%,或8%的APS)剂量组。利用高脂饮食连续喂养8周诱导出小鼠肥胖模型,给药组同步喂养,每周进行称重。实验周期结束后,收集各组粪便样本,利用基于细菌16S r DNA测序的元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了APS对于高脂喂养小鼠肠道菌的影响。2)将1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n=5),分别为HFD_R组(HFD_Receptor)和APS_R组(APS_Receptor),每天分别灌胃来自HFD组和APS低剂量组(2%APS)小鼠的新鲜粪便提取液进行肠道菌移植,前八周给予正常饮食,后四周更换为HFD。结果:APS能够明显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肥胖的形成、减轻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脏TG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恢复高脂喂养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增加拟杆菌(Bacteroidetes)与厚壁门(Firmicutes)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并且,APS的减肥效应能够通过肠道菌移植转移给高脂喂养受体小鼠。结论:APS对高脂喂养小鼠具有减肥作用,且APS的减肥作用与调节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是体内多脏器的管状组合,在体内组成、结构、功能复杂,在受到损伤时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药物导致的消化道损伤因损伤发生的具体部位、细胞种类、损伤程度、标志物类型而异。组织、细胞标志性酶活性评价是表征消化道损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些标志物常常会因体内基础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损伤评价的准确性。只有深刻了解损伤机制,才能做到消化道损伤的准确与稳定性评价。本文综述了消化道的组成、结构、以及因代谢紊乱诱发损伤标志物变化对损伤评价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缺血组织内的代谢供需失衡可诱发严重的组织缺氧和功能障碍,及时恢复再灌注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其他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救治选择,但是再灌注会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加重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等,进而加剧缺血组织的损伤。红景天苷是存在于红景天属植物中的一种酚类化合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红景天苷能有效防治心、脑、肝等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从抗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抑制兴奋性损伤、减缓自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对红景天苷干预IRI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红景天苷相关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中3类环烯醚萜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环烯醚萜苷在传统中药中分布广泛,具有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也是中药中重要的一类质控成分。中药中常见的环烯醚萜苷分为九碳骨架环烯醚萜苷、十碳骨架环烯醚萜苷及裂环环烯醚萜苷3类。以3类环烯醚萜苷中15个受到广泛关注的代表性成分,包括京尼平苷、梓醇、龙胆苦苷等为对象,概括了近5年其抗炎功效及可能的相关机制,以期总结不同类型环烯醚萜苷成分的抗炎作用特点。通过对比结构和作用特点分析,发现这些环烯醚萜苷的抗炎作用多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这几个炎症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另外,少数具有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通过NLRP3、Nrf2/HO-1、PI3K等通路发挥作用的特点。从构效关系来看,环烯醚萜苷中环戊烷上的双键、C-11取代基、开环后的成键方式均对其抗炎活性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机器学习算法能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但模型却无法解释;而随机森林等模型有良好的可解释性,却无法处理中医数据中兼证的情况。本文利用极值随机森林算法对慢性胃炎中医数据进行证候分类研究,其中决策树的叶节点能输出多个标签,通过加权机制综合分量来处理兼证问题。与已有多标记学习算法和C4.5、CART等基于决策树的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极值随机森林算法无论在6个证型的分类准确率上,还是在多标记评价指标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模型中得到的规则基本符合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脾散结方对Ⅱ-Ⅲ期胃癌术后且完成辅助化疗患者无病生存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纳入Ⅱ-Ⅲ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以是否自愿接受基于健脾散结为主的辨证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健脾散结方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需完成术后辅助化疗。COX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健脾散结方组和对照组的无病生存率进行比较,同时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健脾散结方组与对照组1年、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0%、73.9%及58.5%,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29个月和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健脾散结方组在疲倦、恶心与呕吐、失眠、食欲丧失、便秘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健脾散结方可提高Ⅱ-Ⅲ期胃癌患者1年、2年的无病生存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广藿香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中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DM130大孔树脂、ODS、Sephadex LH-20、TLC、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MS、1D NMR和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广藿香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19α,23α,30β-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1)、2α,3β,19α,23α,29α-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齐墩果酸(3)、无羁萜酮(4)、β-谷甾醇(5)、豆甾醇(6)、豆甾-4-烯-3,6-二酮(7)、6-羟基豆甾-4-烯-3-酮(8)、6-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9)、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0)、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2)、圣草酚(13)、3,3′,4′,7-四甲氧基-5-羟基黄酮(14)、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15)、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16)、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7)、木犀草素(18)、3-甲氧基槲皮素(19)、7,3′,4′-三甲氧基槲皮素(20)、10-二十碳烯酸(21)、13-十八碳烯酸乙酯(22)、二十二烷酸(23)、天师酸(24)、9(S),12(S),13(S)-三羟基十八烷-10(E),15(Z)-二烯酸(25)。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化合物,分别命名为30β-羟基阿江榄仁素和29α-羟基阿江榄仁素。化合物1、2、7、8、19、24、25为首次从刺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