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广藿香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中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DM130大孔树脂、ODS、Sephadex LH-20、TLC、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MS、1D NMR和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广藿香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19α,23α,30β-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1)、2α,3β,19α,23α,29α-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齐墩果酸(3)、无羁萜酮(4)、β-谷甾醇(5)、豆甾醇(6)、豆甾-4-烯-3,6-二酮(7)、6-羟基豆甾-4-烯-3-酮(8)、6-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9)、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0)、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2)、圣草酚(13)、3,3′,4′,7-四甲氧基-5-羟基黄酮(14)、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15)、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16)、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7)、木犀草素(18)、3-甲氧基槲皮素(19)、7,3′,4′-三甲氧基槲皮素(20)、10-二十碳烯酸(21)、13-十八碳烯酸乙酯(22)、二十二烷酸(23)、天师酸(24)、9(S),12(S),13(S)-三羟基十八烷-10(E),15(Z)-二烯酸(25)。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化合物,分别命名为30β-羟基阿江榄仁素和29α-羟基阿江榄仁素。化合物1、2、7、8、19、24、25为首次从刺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3.
中药中3类环烯醚萜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烯醚萜苷在传统中药中分布广泛,具有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也是中药中重要的一类质控成分。中药中常见的环烯醚萜苷分为九碳骨架环烯醚萜苷、十碳骨架环烯醚萜苷及裂环环烯醚萜苷3类。以3类环烯醚萜苷中15个受到广泛关注的代表性成分,包括京尼平苷、梓醇、龙胆苦苷等为对象,概括了近5年其抗炎功效及可能的相关机制,以期总结不同类型环烯醚萜苷成分的抗炎作用特点。通过对比结构和作用特点分析,发现这些环烯醚萜苷的抗炎作用多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这几个炎症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另外,少数具有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通过NLRP3、Nrf2/HO-1、PI3K等通路发挥作用的特点。从构效关系来看,环烯醚萜苷中环戊烷上的双键、C-11取代基、开环后的成键方式均对其抗炎活性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4.
大多数机器学习算法能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但模型却无法解释;而随机森林等模型有良好的可解释性,却无法处理中医数据中兼证的情况。本文利用极值随机森林算法对慢性胃炎中医数据进行证候分类研究,其中决策树的叶节点能输出多个标签,通过加权机制综合分量来处理兼证问题。与已有多标记学习算法和C4.5、CART等基于决策树的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极值随机森林算法无论在6个证型的分类准确率上,还是在多标记评价指标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模型中得到的规则基本符合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以自主研发的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特异性双光子荧光探针甘氨酰-脯氨酰-N-丁基-4-氨基-1,8-萘二甲酰亚胺(GP-BAN)为底物,人血浆为DPP-Ⅳ酶原,评价方剂清肺排毒汤及处方中中药材对DPP-Ⅳ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评价具有DPP-Ⅳ抑制活性中药材的成分单体化合物。方法:以建立的DPP-Ⅳ抑制剂筛选体系,分别将清肺排毒汤汤剂的喷干粉水溶液、中药颗粒水溶液、中药单体化合物与DPP-Ⅳ特异性探针GP-BAN在37 ℃条件下共同孵育,通过测定探针底物代谢产物BAN的荧光值来判断上述物质对DPP-Ⅳ的抑制程度。结果:清肺排毒汤具有较弱的DPP-Ⅳ活性的抑制作用,而其组分中药水溶液浓度为1 000 μg/mL时,麻黄、枳实、广藿香颗粒水溶液对DPP-Ⅳ的活性明显的抑制作用,酶残余活性分别为40.00%、61.05%、62.04%。橙皮素、芦丁、芹菜素、槲皮素、山柰酚、去甲基麻黄碱、川陈皮素对DPP-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最强的3种单体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及芹菜素对DPP-Ⅳ的IC50值分别为(75.39±6.17)μmol/L、(9.16±0.69)μmol/L和(7.91±1.09)μmol/L。结论:清肺排毒汤对DPP-Ⅳ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存在抑制DPP-Ⅳ的成分群和单体化合物,这些发现为“清肺排毒汤”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尤其是COVID-19合并T2DM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6.
肝硬化是以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形成的以肝实质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肝内外血管异常以致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进展至失代偿期以肝功能严重损害为特征,出现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差。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示中医药在防治终末期肝病、促进肝硬化组织重构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现代中医名家认为,肝硬化主要由气阴亏虚(肝、脾、肾)而湿热疫毒内侵,脉络瘀阻所致。肝肾阴虚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主要证候。中医滋肾养肝方剂一贯煎是现代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肝肾阴虚证的代表方。由清代名医魏玉璞(魏之琇)所创,载于《续名医类案》。临床研究显示一贯煎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促进腹水消退,减少肝性脑病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实验研究提示一贯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征,防治肝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抗氧化应激,改善肝脏炎症、提高肝细胞生物合成以及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轻胶原沉积、改善肝窦血管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有关。文章就近5年来关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舌图像分割是舌诊客观化的关键之一,易受舌体附近嘴唇和皮肤等带来的影响,而增加分割的难度。针对该问题,为确保舌图像分割的准确性,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的舌图像分割方法。方法 首先用标注工具labelme对舌图像进行标注,然后进行Mask R-CNN舌图像分割模型的训练和舌图像分割测试。结果 采用该方法进行舌图像分割,获得的舌体边缘比较准确,并且四个定量评价指标均像素准确度、平均准确度、均交并比、频权交并比均高于84.6%。结论 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舌体分割效果,能够改善舌体周围的嘴唇和皮肤颜色与舌体颜色接近导致舌体分割轮廓不准确的问题,为舌图像分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对舌诊客观化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8.
刘伟  葛广波  王永丽  黄恺  陈佳美  王长虹  刘平 《中草药》2020,51(8):2035-2045
目的旨在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协定通用处方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小鼠组织分布研究,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mL/min。基于化合物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确认,实现复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小鼠ig清肺排毒汤后血及组织中的移行成分进行了鉴定,并建立了同步测定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野黑樱苷、甘草苷、金丝桃苷、橙皮苷、黄芩苷、次野鸢尾黄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小鼠ig清肺排毒汤后上述9种入血成分的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从清肺排毒汤中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ig给药后,在小鼠血清、心、肝、脾、肺、肾中分别鉴定出12、9、9、8、10、10种化学成分。发现9种化学成分可快速吸收并分布到多个组织,在0.5 h时血清及各组织中除黄芩苷之外的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达到峰值,黄芩苷含量峰值出现在2 h或4 h。重点关注的肺组织中0.5 h时各成分的暴露量依次为麻黄碱(2 759.11±784.39)ng/g野黑樱苷(1 819.7±427.28)ng/g伪麻黄碱(880.60±287.97)ng/g苦杏仁苷(304.43±234.70)ng/g橙皮苷(78.33±38.38)ng/g次野鸢尾黄素(8.62±4.66)ng/g黄芩苷(8.53±1.91)ng/g金丝桃苷(7.72±1.63)ng/g甘草苷(7.68±5.19)ng/g;2h时成分含量为麻黄碱(776.61±148.40)ng/g野黑樱苷(325.20±104.17)ng/g伪麻黄碱(212.21±44.63)ng/g黄芩苷(71.72±23.96)ng/g苦杏仁苷(46.39±36.45)ng/g橙皮苷(13.39±10.99)ng/g金丝桃苷(3.11±0.75)ng/g甘草苷(2.86±0.46)ng/g;4 h时各成分质量分数为麻黄碱(327.61±212.59)ng/g野黑樱苷(173.77±58.21)ng/g伪麻黄碱(84.68±59.04)ng/g黄芩苷(49.33±17.06)ng/g苦杏仁苷(1.26±0.26)ng/g。结论研究建立的UHPLC-Q-Orbitrap HRMS方法可实现清肺排毒汤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准确分析,并明确了ig给药后清肺排毒汤主要成分在小鼠的组织分布情况,为后续清肺排毒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动学信息和指导。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解决熊胆粉质量控制存在的胆汁酸类化合物检测困难、化学信息不足、耗时长等问题,为熊胆粉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式检测器(UPLC-CAD)新技术,建立熊胆粉特征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利用相似度计算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35批不同来源熊胆粉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UPLC-CAD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结合液质联用对8个共有峰进行化学指认,全面地反映了熊胆粉中的主要胆汁酸成分。不同方法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投影含量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化学成分含量相似度。PCA和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熊胆粉可聚集为3类,熊胆粉主要活性成分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和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在不同来源样品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差异显著成分为其他含量较小的胆汁酸成分如7-酮-牛磺石胆酸、胆酸等,提示熊胆粉质量控制应以主要指标成分TUDCA和TCDCA含量结合胆汁酸特征指纹图谱进行综合评价。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基于UPLC-CAD的熊胆粉特征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可为熊胆粉的质量标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含弱紫外吸收化学成分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分析红景天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大鼠口服红景天颗粒后的入血成分。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析技术,选用反相ODS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正、负离子模式及IDA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采用PeakView软件获取色谱保留时间以及母离子和碎片离子信息,定性鉴别红景天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大鼠口服红景天颗粒后的入血成分,分析质谱断裂规律,解析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综合色谱-质谱检测信息,包括色谱保留时间、分子量、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参考相关文献报道,从红景天颗粒中共鉴定出49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苷类、酚酸类、鞣质类、原花青素类以及其他类成分;并对黄酮类、酚酸类、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解析。大鼠口服红景天颗粒后,血浆样本共鉴定出26个入血成分,包括4个原型成分(红景天苷、Rhodioloside E、Rhodiooctanoside、Kenposide A)和22个代谢产物,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进行解析。结论:上述研究结果或为藏药红景天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