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5~13 d,平均8 d;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型骨折3例,T型骨折2例。术中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固定前后柱,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估复位质量,按照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9个月,平均23.4个月。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估复位质量,优8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2.3%;按照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4.6%。2例发生伤口脂肪液化,1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经手术室再次清创后愈合。1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后管口持续渗血,经腹带加压输血及应用止血药后创面愈合。4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均于术后3个月到半年逐渐减轻并恢复。1例复位差的患者于术后半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正确评估髋臼骨折类型,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仔细操作,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可以对前方伴后方横行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部分T型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2.
1 病因与发生机制 淋巴水肿病因复杂,1981年我国学者对一组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病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作出原发性肢体淋巴水肿、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包括感染及医源性等)、恶性淋巴瘤以及静脉炎后综合征等约20余种的病因分类。 虽然淋巴水肿的发生仍有“向心”和“离心” 两种说法,但淋巴管(结)都沿静脉分布,迟早都与静脉汇合或相通。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有:淋巴液的生成,循环速度,管壁平滑肌的活动,管内瓣膜,管外压力,淋巴-静脉交通结构,中心静脉压,淋巴结形态,局部病变,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年龄、饮食、体重、部位等。因此,水肿病变的部位,最常见于地心引力作用部位,如下肢、阴囊、乳房、阴唇和其它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微创有限切开内固定加支架外固定治疗挠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牵引撬拔复位,克氏针交叉将骨折固定.在患肢第二掌骨外侧和桡骨外侧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随访6~9个月(平均7.5个月).对患者临床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评分.结果:优14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6.4%.结论:支架外固定可保持桡腕之间关节间隙的宽度,利于腕关节早期活动,避免腕关节僵硬;有限内固定可使关节面复位满意,创伤小,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4.
腘动脉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脉损伤至今仍为棘手的外科问题 ,处理不当可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国外文献报告截肢率为 30 8%~72 5 % [1] 。我院早期为 5 0 % (7/ 14) ,近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后 ,截肢率降至 8 3% (1/ 12 )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96 1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我院共收治动脉损伤 2 6例 ,其中男性 2 6例 ,女性 3例。平均年龄 2 6岁 (6~ 6 8岁 )。受伤时间 :30min~ 9d,平均 10h。受伤原因 :车祸伤 18例 ,绞压、砸伤 6例 ,锐器伤 2例。开放性损伤 9例 ,闭合性损伤 17例。临床表现 :小腿和足部肿胀 7例 ,末梢苍白 11例 …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使用全自动序贯加压充气泵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分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治疗及传统护理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全自动序贯加压充气泵进行辅助治疗。2组均在固定时间抽血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及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与术后7d凝血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全自动序贯加压充气泵,可以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90°位对动脉位置的影响。方法应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分别测量8例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0°位及屈曲90°位上动脉到胫骨后皮质之间距离。结果在8例(8膝)中6例(6膝)动脉距胫骨后皮质之间距离增大。2例(2膝)距离无明显改变,无一例在屈膝90°时距离减小。结论行膝关节手术时屈曲90°位较伸直位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77.
手部高压注射伤是手外科临床少见的特殊急症。由于早期症状轻,易被医生和患者忽视,延误及时、正确的治疗。自2002年4月~2004年10月,笔者共收治手部高压注射伤患者13例,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引流及二期闭合创面等方法进行治疗,患指均存活且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78.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卡压,引起手部感觉分布区的感觉异常,或伴有大鱼际萎缩、肌力下降、拇对掌功能受限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女性,多有夜间麻醒史。近年来在计算机使用人群中的发病率急骤升高,又称鼠标手。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开放手术和关节镜手术,对正中神经的处理有显微外科下外膜松解或束膜间松解术。我科于2004年4月-2006年10月,收治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开放减压手术治疗,并辅以正中神经外膜下药物注射,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0.
陈浩  方加虎  殷国勇 《中国骨伤》2023,36(6):543-549
目的:建立喙锁韧带单束重建、双束解剖重建及双束完全解剖重建有限元模型,比较其位移及受力情况,为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位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8 cm,体重75 kg,行肩关节CT扫描,运用Mimics17.0、Geomagic studio 2012、UG NX 10.0、Hypermesh14.0、Abaqus 6.14软件建立喙锁韧带单束重建、双束解剖重建及双束完全解剖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分别向前载荷、向后载荷及向上载荷的载荷,记录并比较在主要受力方向上锁骨远端中点的最大位移以及不同载荷情况下重建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结果:施加向前载荷、向后载荷,双束完全解剖重建锁骨远端中点的向前最大位移及向后最大位移最低,分别为7.76 mm和7.27 mm;施加向上载荷,双束解剖重建锁骨远端中点向上最大位移最低,为5.12 mm;施加向前、向后及向上3种不同载荷,双束重建的重建装置最大等效应力均低于单束重建;双束完全解剖重建斜方韧带重建装置最大等效应力较双束解剖重建低,为73.29 MPa,但锥状韧带重建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高于双束解剖重建。结论:喙锁韧带双束完全解剖重建能够提高肩锁关节的水平稳定性,降低斜方韧带重建装置的应力,可作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