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组以及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dACDF)组,通过收集影像学数据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显示,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C2-7Cobb参数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SVA值均较ACCF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ACDF及ACCF能够在手术后立即改善并维持颈椎前凸角。3种手术方式都能很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脊髓型颈椎病61例,将其分为为2组,椎体次全切除组30例,常规组31例,常规组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椎体次全切除组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NDI评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2组NDI评分降低,椎体次全切除组低于常规组(P<0.05)。术前2组患者C2~7 Cobb角与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血清C2~7 Cobb角与SCobb角增大,椎体次全切除组大于常规组(P<0.05)。椎体次全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有利于降低患者NDI评分,改善颈椎矢状位参数,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K线倾斜角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因颈椎病行ACDF的患者38例.测量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的T1倾斜角(T1s)、C 2-C 7 Cobb角、C 2-C 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 2-C 7 SVA)和K线倾斜角.采用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一期前后路联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术治疗的41例MC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05名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颈椎深部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L、T1倾斜角(T1 slope,T1S)、C2~7矢状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SVA组,每组16例。对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SVA值、颈椎前凸角(Cobb角)和T1倾斜角(T1s),分析2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高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 JOA评分升高(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低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SVA值升高(P<0.01),Cobb角和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SVA组和高SVA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中,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颈椎矢状位参数。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0例无症状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资料。在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分别测量T_1倾斜角(T_1S)、胸廓入口角(TIA)、颈倾斜角(NT)、颈椎前凸角(Cobb角)、枕颈角(OC_2A)及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 SVA)。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组内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T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T_1S、NT、OC_2A及C_2~C_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S与C_2~C_7 SVA呈负相关(r=-0.272,P<0.05),其余各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C_2~C_7 SVA与Cobb角呈负相关(r=-0.246,P<0.05),其余各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无症状正常人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正常人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凸程度更大,从而更有力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包括T_1倾斜角在内的颈椎矢状面的参数,明确T_1倾斜角的变化对退行性颈椎滑脱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退行性颈椎滑脱的患者(DCS组)和45例无症状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者(对照组)。采用站立位X线片和仰卧位断层扫描(CT)分别测量两组以下参数:颈椎矢状位T_1倾斜角、颈部倾斜度、胸廓入口角和颈椎前凸角(C2~C7角)。结果 DCS组T_1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部倾斜度、胸廓入口角、颈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_1倾斜角或许为退行性颈椎滑脱的一个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评价其病灶的大小和范围、有否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多应用食管钡餐、CT、内镜或超声检查[1] ,但均有一定局限性。笔者通过分析食管癌矢状位T1加权像中肿块的前后径测量值以探讨其对肿块的定位和分期的临床价值。1.一般资料 :1995年1月~1999年12月经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食管癌患者48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10例 ,年龄39~76岁 ,平均58.0±2.4岁。肿块位于食管上段5例、中段30例、下段13例。其中42例根据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期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联合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将本院收治的5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CDF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颈椎Hybrid手术方式(ACDF联合ACDR)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92.00%)比较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JOA评分以及NDI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上、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ACDF联合ACDR疗效显著,能够减少邻近节段运动的负荷,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此外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一过性瘫痪的原因、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ACDF患者1550例。男性992例,女性558例,平均年龄43.2(23~84)岁。所有患者均随访10个月以上。将病例资料按手术节段数、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出现一过性瘫痪,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0.6(35~61)岁。总发生率为0.90%。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中年患者、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患者发生率较高。结论 ACDF术后一过性瘫痪是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血肿压迫、脊髓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可能的致病原因。早诊断、早干预可望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在649名老年人的体检中,对有颈椎病症状的74人和无症状的52人抽样进行了X线平片检查及测量。测量结果:无症状组以C_4的椎管矢状中径最小,其余C_(3~7)均比较接近。有症状组的椎管矢状中径一般较无症状组小3 mm左右,而颈椎体的矢状中径都较后者大1mm左右。结果表明,无症状组C_(3~7)的比值皆大于0.75,而有症状组却有4处小于或接近0.75。根据本组资料来看,无症状组的软组织钙化发生率(50%)与有症状组(56.76%)差别不大。因此,有无软组织钙化,对于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行ACDF患者355例。36例出现吞咽困难,其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6.6(36~75)岁。结果 36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分别于术后1~4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记录Bazaz吞咽困难评分。术后1~4 d吞咽困难发生率10.1%,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6.2%、2.3%。随访3个月时无重度吞咽困难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节段颈椎手术及高位颈椎手术是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多节段减压固定及高位颈椎手术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术中注意保护颈部神经、采用甲泼尼龙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单开门组(A组),共29例;锚定法后路单开门组(B组),共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VA)、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C2-7 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 Slope)。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颈痛VAS、JOA评分、NDI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痛VAS、NDI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颈椎N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5),其他指标均相似(P>0.05)。在影像学参数上,术后两组C2-7 SVA和T1 Slope均增加,C2-7 Cobb角均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的C2-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参数C2-7 SVA差值与临床指标NDI评分差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两种术式术后颈椎都有前倾,但微型钛板法术后患者的颈椎矢状面平衡优于锚定法,其颈椎功能状态亦优于锚定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相似文献   

16.
颈椎前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长节段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18例采用分节段单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其它椎间盘单独切除植骨内固定术(A组),即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另18例采用≥2个椎体一起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长节段钢板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减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BAK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椎体间融合术64例。术后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 ̄28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 ̄6个月融合。结论:BAK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手术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作为替代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和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聚醚醚酮(polytheretherketone, 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并接受前路椎间盘切除加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融合率评估采用X线片及动力位X线片,必要时采用CT重建判定其融合率,采用20分评分法分别在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进行评分,计算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及临床效果满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不少于1年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5.6个月。36例完全融合,2例术后半年延迟愈合,1例假关节形成,但无临床症状,融合率为97%,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交感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为8.4±1.0,术后2个月评分为2.2±0.3,末次随访评分为2.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57,P<0.001)。改善率为优22例,良15例,可1例,差1例,临床效果满意率为95%。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周后恢复;2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不适,1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由于引流不畅出现皮下血肿,经血肿清除后恢复。结论:前路ACDF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融合术中椎前筋膜缝合预防术后吞咽困难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病多节段颈前路手术中缝合椎前筋膜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影响.方法 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13例,分为缝合组59例、未缝合组5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12个月)时,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2天、3个月,未缝合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缝合组患者,未缝合组SWAL-QOL评分明显低于缝合组.结论 术中椎前筋膜缝合及恢复正常生理间隙,避免前路内置物与食管直接接触,可有效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