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国内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辅助型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医工跨学科的结合有待加强,国内的康复器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智能化、人机工程化的康复机器人的需求。 目的:针对国内康复专家少而患者较多这一问题,将遥操作机器人技术与康复医疗器械相结合,以期研制一种基于力反馈的组合式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 方法: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安全性,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加上直流电机的模式,设计了一种组合式机械臂,将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肢体残障者的康复训练,使患者可以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远程设定进行康复锻炼,并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把枯燥的康复训练变成轻松有趣的游戏。 结果及结论:该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上肢有运动障碍的患者,通过对机械臂的拆卸和组合,可给患者提供康复需要的不同训练模式和治疗方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使患者根据康复医师的远程设定进行康复训练;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技术显著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运动诱发的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的介导作用。方法:12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选取12只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只开胸穿线不结扎;余下大鼠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随机分为心梗安静组(MIC)、心梗+运动组(MIE)、心梗+运动+BDNF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阻滞剂K252a腹腔注射组(MIEK),每组12只。术后1周尾静脉采血、心彩超检查后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训练,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BDNF表达及心肌血管密度,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心肌BDNF mRNA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TrkB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运动促进梗死周围区BDNF mRNA(P < 0.01)和蛋白(P < 0.01)表达,同时诱导TrkB磷酸化(P < 0.01),用K252a阻断BDNF受体可抑制TrkB激活(P < 0.01),同时逆转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P < 0.01)和心功能改善(P < 0.05);大鼠血清BDNF水平与心肌血管密度(r=0.501,P=0.007)、心脏EF值(r=0.611,P=0.002)呈正相关,血清BDNF运动前后变化幅度与其EF值变化呈正相关(r=0.498,P=0.015)。结论:BDNF在心梗后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效应中发挥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经气管压力(TTP)对重症气管切开(简称气切)患者说话瓣膜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佩戴说话瓣膜的50例气切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时长是否≥30 min将其分为耐受组和非耐受组。检测2组患者平静呼吸、用力呼气及发音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ACI患者92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来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同样的方式来检测血清样本当中CXCL16水平。观察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两组的血清CXCLl6水平差异;将研究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观察无斑块组、斑块不稳定组、斑块稳定组3组间的血清CXCLl6水平差异;血清CXCLl6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及糖尿病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当中高血压史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CXCLl6水平为(2.7±1.5)n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XCLl6水平(2.1±0.2)ng·mL^-1(P<0.05)。斑块不稳定组的血清CXCLl6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斑块稳定组(P<0.05),无斑块组的血清CXCLl6水平与斑块稳定组的血清CXCL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清CXCLl6水平与IMT、CPA/cm2及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ACI患者的血清CXCLl6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XCLl6水平与IMT、CPA/cm2及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影响着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而运动康复是一种有效缓解多发性硬化患者症状及改善其机体功能的干预方式。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康复干预方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等干预方式,这些干预方式各有其适用性与优点,在运动干预前,需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躯体和肌肉疲劳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具体症状,以确保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和个人特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CST)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影响。方法:将44例PF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膝周肌群力量训练和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3次,持续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评估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等速肌力测定膝关节屈、伸向心收缩峰力矩(PT)进行记录。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差异无明显的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PT值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膝周力量训练以及超短波治疗基础上辅以CST,有助于减轻PFP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强屈伸膝肌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如短波、干扰电治疗等)治疗及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测,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并分析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其颈椎屈曲、伸展、旋转、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0.8±2.8)°、(42.6±3.2)°、(55.3±5.4)°、(38.9±4.2)°]及疼痛VAS评分[(1.22±0.6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症状,加速颈椎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气道廓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气管切开重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8)、试验A组(n=28)和试验B组(n=28)。三组均接受常规措施和早期活动,试验A组增加高频胸壁振荡治疗,试验B组联合应用腹部电刺激和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使用非自主咳嗽峰流速(ICP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膈肌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和腹部肌肉厚度(Tab)评估疗效。结果试验B组ICPF、CPIS、Tab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B组DE和DTF改善程度更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_(DE)=0.514,F_(DTF)=1.582,P>0.05)。试验B组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差值与ICPF差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5)。治疗前,所有患者ICPF与CPIS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01)。干预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可以提高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气道廓清能力。  相似文献   
20.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