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1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气道廓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气管切开重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8)、试验A组(n=28)和试验B组(n=28)。三组均接受常规措施和早期活动,试验A组增加高频胸壁振荡治疗,试验B组联合应用腹部电刺激和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使用非自主咳嗽峰流速(ICP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膈肌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和腹部肌肉厚度(Tab)评估疗效。结果试验B组ICPF、CPIS、Tab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B组DE和DTF改善程度更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_(DE)=0.514,F_(DTF)=1.582,P>0.05)。试验B组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差值与ICPF差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5)。治疗前,所有患者ICPF与CPIS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01)。干预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可以提高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气道廓清能力。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DR和D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38例、非增殖性DR(NPDR)组35例、增殖性DR(PDR)组29例,另选取4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4组血浆TMAO浓度,比较4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浆TMAO浓度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的主要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TMAO诊断DR的效能。结果 PDR组的糖尿病病程长于NDR组、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C反应蛋白(CRP)和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MAO与糖尿病病程、FPG、HbA1c、CRP呈显著正相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和FPG、HbA1c、CRP、TMAO水平高均是DR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MAO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糖尿病病程、FPG、HbA1c、CRP联合诊断DR的AUC为0.802,糖尿病病程、FPG、Hb A1c、CRP、TMAO联合诊断DR的AUC为0.879。结论血浆TMAO水平升高与T2DM患者DR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关,是DR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TMAO联合糖尿病病程、FPG、Hb A1c、CRP对DR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胫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CST)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影响。方法:将44例PF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膝周肌群力量训练和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3次,持续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评估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等速肌力测定膝关节屈、伸向心收缩峰力矩(PT)进行记录。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差异无明显的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PT值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膝周力量训练以及超短波治疗基础上辅以CST,有助于减轻PFP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强屈伸膝肌群的力量。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上肢痉挛患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徒手定位法BTX-A注射,C组患者则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3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AS、上肢FMA、MBI、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B组、C组上肢FMA及MB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亦较B组明显增高(P<0.05),M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C组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ADL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乙醇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雌性健康SD大鼠1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大组,即空白组、对照组、50%乙醇阻滞组、75%乙醇阻滞组、99.9%乙醇阻滞组,空白组6只大鼠,其余4组各3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造模(对照组假造模)并分成阻滞前、阻滞后24 h、72 h、1周、4周、12周共6个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于阻滞前及阻滞后5个时间点对坐骨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功能、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阻滞后神经肌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作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 结果①50%乙醇阻滞组、75%乙醇阻滞组、99.9%乙醇阻滞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 h出现运动功能下降及坐骨神经MCV减慢,于72 h时达损伤高峰,1周时开始恢复,其恢复过程可延续至第12周时(P<0.05),但第12周时MCV仍显著低于阻滞前的水平(P<0.01)。②99.9%浓度组在阻滞后各时间点大鼠的运动功能及坐骨神经MCV均低于其它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各组大鼠阻滞部位的神经、肌肉变性及肌肉坏死严重程度也相应增加。④阻滞后72 h时神经形态损伤达高峰,1周时已出现修复反应,持续至12周时。 结论①99.9%浓度乙醇坐骨神经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肌肉组织损害以及对运动功能及MCV的影响大于50%和75%浓度组。②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持续时间可达12周以上,且神经修复过程也持续12周以上。  相似文献   
27.
背景:国内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辅助型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医工跨学科的结合有待加强,国内的康复器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智能化、人机工程化的康复机器人的需求.目的:针对国内康复专家少而患者较多这一问题,将遥操作机器人技术与康复医疗器械相结合,以期研制一种基于力反馈的组合式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方法: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安全性,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加上直流电机的模式,设计了一种组合式机械臂,将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肢体残障者的康复训练,使患者可以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远程设定进行康复锻炼,并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把枯燥的康复训练变成轻松有趣的游戏.结果及结论:该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上肢有运动障碍的患者,通过对机械臂的拆卸和组合,可给患者提供康复需要的不同训练模式和治疗方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使患者根据康复医师的远程设定进行康复训练;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技术显著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叠加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腰髓内5-羟色胺(5-HT)、5-羟色胺1A受体(5-HT 1AR)、5-羟色胺2A受体(5-HT 2AR)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50只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运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临床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以入院康复治疗2个月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和多因素分析。入选病例为35例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结果:经康复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MBI从治疗前的15.17提高到58.71。治疗后的ADL能力与年龄、康复介入时机、治疗前ADL评分不相关;与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呈正相关;与受压时间、并发症数呈负相关。结论: 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受压时间、并发症数都是影响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ADL能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有氧运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实验中,利用平行板流动小室建立12 dyn/cm2的层流剪切力(laminar shear stress,LSS)以模拟运动对血管壁的生理效应。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非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加人重组BDNF蛋白(50 ng/mL)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水平,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动物实验中,60只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C)、心肌梗死+BDNF组(MICB)、心肌梗死+运动组(MIE)、心肌梗死+运动+ BDNF组(MIEB);造模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心彩超检查,随后开始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MIEB组大鼠在运动前10 min尾静脉注射人重组BDNF蛋白(0.4 μg/kg),MICB组仅注射等量BDNF;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密度。结果: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中BDNF蛋白表达增加,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程度持续增强,循环流体中BDNF水平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非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上BDNF蛋白表达增加,但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均处于未激活状态。增加循环流体中BDNF浓度可提高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HUVEC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心肌梗死大鼠有氧运动结合尾静脉注射BDNF较单纯注射BDNF和单纯运动组大鼠心肌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心功能改善。结论:运动通过LSS以BDNF浓度依赖性模式诱发HUVEC上TrkB持续磷酸化并激活其下游Akt信号通路,提高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外源性补充BDNF可协同有氧训练强化运动的促心肌血管生成效应,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