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并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颈部肌肉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 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1.87±0.99)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7.4±16.1)s]、后伸持续时间[(86.1±10.8)s]及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00±0.95)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8.5±23.1)s]、后伸持续时间[(91.6±19.7)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患侧颈伸肌MF值[(70.77±10.44)Hz]及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73.21±9.41)Hz]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并以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可通过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功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其短期疗效与颈椎牵引、中频电联合疗法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痛点封闭和肩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角度尺及Primus RS系统评定患者的VAS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峰力矩(PT)。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11±1.08)分]低于对照组[(2.56±1.1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前屈[(131.28±25.60)°]、后伸[(37.83±11.24)°]、外展[(117.78±20.23)°]的AROM均大于对照组前屈[(111.11±20.80)°]、后伸[(25.56±8.36)°]、外展[(98.33±24.70)°]的AROM(P<0.05),在60°/s、120°/s及180°/s的角速度下,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在外展、前屈、后伸时的PT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痛点封闭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结合颈肌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CSR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治脊疗法及颈肌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颈肌训练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颈椎病评分(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功能和疼痛程度,并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JOA评分和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25.10±1.89)分和(1.10±0.69)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23.10±1.71)分和(1.56±0.77)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颈肌训练治疗CSR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改善临床功能和疼痛程度,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1例KOA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仅遵医嘱进行家庭自我踝泵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采用WOMAC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评定)及等速肌力指标[包括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PT),屈、伸肌峰力矩值对应角度(AOPT)]进行评定。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对照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总分)、等速肌力指标(包括膝关节屈肌及伸肌PT值、屈肌及伸肌AOPT值)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rt;0.05);而联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34±1.76)分]、膝关节活动度[屈膝(117.66±20.60)°、伸膝(5.69±2.12)°]、WOMAC指数评分[疼痛(110.34±49.53)分、僵硬(38.97±35.49)分、功能评分(430.52±270.43)分、总分(581.21±322.90)分]及等速肌力指标[膝关节屈肌PT值(21.83±3.63)N?m、伸肌PT值(28.90±6.76)N?m、屈肌AOPT值(99.86±18.94)°、伸肌AOPT值(49.93±6.78)°]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联合采用等速肌力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早期CTS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神经松动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神经松动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症状评分(G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及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3.95±1.87)分、(3.29±1.51)分]、GSS评分[分别为(14.63±4.76)分、(11.62±4.21)分]、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GSS评分及正中神经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甲钴胺口服治疗,电生理检查能客观评价神经松动术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物理因子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侧膝关节关节活动受限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TKA术后骨性关节炎(OA)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0d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法(VAS)、量角器和临床治疗疗效标准对2组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ROM)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膝部的VAS评分和ROM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ROM为(110.15±10.13)°,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85.49±15.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物理因子治疗TKA后关节活动受限,不仅能有效地缓解患者膝关节肿胀和疼痛,还可显著改善膝关节ROM,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ulligan手法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配对,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颈椎牵引及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用Mulligan手法,对照组加用Maitland手法。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进行评定。 结果2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的CAS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手法及Maitland手法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但Mulligan手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64例确诊为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个治疗项目持续15~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治疗2周。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及动力性侧位X线片,并测量颈椎X线片相邻椎体水平位移及角位移,评定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椎X线片测量水平位移[(1.79±0.85)mm和(2.05±1.15)mm]及角位移[(3.08±2.85)°和(4.74±3.11)°]均较治疗前[(2.34±0.92)mm和(2.29±1.24)mm及(6.43±2.66)°和(6.59±1.87)°]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NDI评分[(16.33±6.54)%和(20.05±7.32)%]亦较治疗前[(36.85±8.82)%和(35.85±9.13)%]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明显降低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有效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是保守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牵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牵引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23±1.06)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其显愈率为87.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牵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同时安全性良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麦肯基(Mekenzie)诊疗技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和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并与Maitland技术治疗效果相比较。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06/2004—12月门诊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根据医生接诊情况分为2组:麦肯基组,使用麦肯基诊疗技术,1次/d,38例;Maitlandzu组,使用Maitland方法,1次/d,30例,所有患者均治疗6次。治疗前及治疗5次后由专人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并计算疼痛评分的差值和疼痛好转率;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对麦肯基组患者的颈部活动度进行检查。 结果:6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目测类比评分:两组治疗5次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②麦肯基组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和疼痛好转率显著大于Maitland组[6.471&;#177;.79,2.71&;#177;2.10;(92&;#177;11)%,(42&;#177;29)%。P〈0.001]。③麦肯基组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颈椎活动度受限情况逐渐好转(P〈0.01),治疗2,3,4次后颈椎活动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麦肯基诊疗技术和Maitland技术都是十分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但麦肯基技术对疼痛的改善比Maitland技术效果明显,且对改善颈部活动受限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肩关节腔内注射并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效果。 方法将62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电针、肩关节运动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关节腔内注射、肩胛骨松动术,2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上肢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结合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6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例。A组接受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B组接受静态牵张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接受单纯关节松动术治疗。每组患者每周接受3次治疗,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A组、B组和C组患者的肩关节自评量表由治疗前的(40.25±8.07)、(39.16±6.22)和(38.50±7.70)分,分别提升至(66.16±7.08)、(59.33±5.44)和(53.17±7.44)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前屈、外旋、水平内收、内收内旋后伸)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A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 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促进患者ADL能力的提高和肩关节活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比较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疗法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TENS组和玻璃酸钠组,每组40例,分别进行TENS治疗及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共治疗5周。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前)、治疗5周结束时(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情程度和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分。80例患者中,TENS组有3例因对侧关节疼痛退出试验,2例失访;玻璃酸钠组有3例失访。最终有72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TENS组和玻璃酸钠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6.19±1.28)和(6.24±1.64)分]和Lequesne指数[(11.89±2.23)和(12.19±2.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Lequesne指数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TENS组的VAS疼痛评分[(4.06±1.99)分]较玻璃酸钠组[(5.16±1.72)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 评分[(3.23±2.22)分和(4.12±2.4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和随访时,TENS组的Lequesne指数[(7.64±2.12)和(7.05±2.77)]较玻璃酸钠组[(9.58±3.47)和(9.31±3.89)]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ENS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后止痛效果及治疗后3个月功能恢复情况较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效果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使用缝合桥(suture bridge)技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伤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1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进行肩袖修补术,治疗组在术后采用包括康复教育、物理因子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的系统化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则进行包括牵伸和肌力训练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的关节活动度(ROM)、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并与治疗前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6个月(8~24个月)。治疗前2组各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为(1.7±1.5)分,前屈和外旋的ROM分别为(168.3±31.3)°和(47.2±11.2)°,UCLA和ASES评分分别为(30.7±4.13)和(85.1±15.67)分,较对照组[(3.8±2.2)分、(121.2±53.6)°、(32.9±14.9)°、(18.3±4.94)分、(36.4±17.70)分]有明显改善(P<0.05),且2组治疗后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可以使接受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行肩袖修补术后的患者恢复良好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纯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对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因上肢骨折固定制动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27例,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3例。对照组采用多种关节松动术与被动牵伸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单纯采用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并辅以无痛且无负重的主动运动训练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4周后采用关节活动度(ROM)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曲的ROM值分别为(47.86±23.35)°和(48.46±22.86)°,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屈曲的ROM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屈曲的ROM值为(110.00±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36±23.5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纯的肱尺关节分离技术治疗肘关节功能障碍所取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种关节松动术结合被动牵伸技术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康复疗法治疗挥鞭样损伤的疗效。 方法将46例挥鞭样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牵引、微波和推拿治疗。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测定患者颈椎关节活动范围(ROM),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2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ROM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VAS评分、ROM以及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药物治疗挥鞭样损伤疗效较好,在此基础上配合其他康复疗法能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 结果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尾痛症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及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骶部硬膜外阻滞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障碍指数(P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每次治疗时平均操作时间[(6.52±1.25)min]及疼痛缓解50%所需时间[(12.72±1.7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PDI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h及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42±0.75)分、(2.53±0.78)分、(2.60±0.96)分]、PDI评分[分别为(23.82±4.73)分、(26.34±5.94)分、(27.18±4.78)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5.47±1.26)分、(5.21±1.17)分、(5.15±1.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