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说话瓣膜结合赋能呼吸训练在气管切开患者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2019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33例按拔管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7例。对照组在患者具备拔管指征后按传统方法先堵管再拔管;观察组在患者没有达到拔管指征前,但达到试堵管指征时即让患者佩戴说话瓣膜,并辅以赋能呼吸康复训练,达到拔管指征后直接拔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的呼吸困难发生率、血氧饱和度、重新置管例数及气切套管带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后未发生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为(96.706±2.995)%,气切套管带管时间为(18.765±6.495)d;对照组患者拔管后呼吸困难发生率为25%,血氧饱和度为(93.563±4.381)%,气切套管带管时间为(28.875±8.81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重新置管例数为0,对照组为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切开患者拔管进程中应用说话瓣膜并行赋能呼吸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气管切开患者的带管时间,减少套管拔除对患者呼吸的影响,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佩戴说话瓣膜对重症患者气切套管拔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100例气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感染控制、器官功能监测和支持、运动疗法(体位管理、关节活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气切套管上佩戴说话瓣膜,首次佩戴时间10min,第二天逐渐延长佩戴时间,1周后上述指标稳定后,可在睡眠时间外长时佩戴。治疗前及治疗30d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咳嗽能力(semi-quantitative cough strength score,SCSS)、吞咽功能、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 DT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d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CSS评分从治疗前的2.0(1.0,2.0)和1.0(1.0,2.0)分别提升至5.0(4.0,5.0)和4.0(4.0,4.0),CPIS从治疗前的3.0(2.8,4.3)和3.0(3.0,3.0)分别降至1.0(1.0,1.0)和2.0(1.0,2.0),吞咽功能从治疗前的7.0(7.0,7.0)和7.0(7.0,7.0)分别提升至17.0(13.0,17.0)和13.0(12.0,17.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患者膈肌增厚分数(DTF)两组间没有差异(P=0.202),而其他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佩戴说话瓣膜可以缩短重症患者气切套管的拔除时间,可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说话瓣膜对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探讨说话瓣膜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32例气管切开后长期未能拔除气管套管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其气管套管口佩戴说话瓣膜,佩戴1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观察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渗漏、误吸程度的变化,比较其渗漏和误吸的发生率,应用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量表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吞咽造影检查发现32例气管切开患者在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时误吸的发生率分别为81.25%和56.25%,Rosenbek分级全部为异常级别,未佩戴与佩戴说话瓣膜比较,26例级别有变化,6例级别无变化。结论:气管切开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能显著降低误吸的程度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曹云云 《护理与康复》2019,18(12):93-94
总结1例肺癌术后气管切开佩戴说话瓣膜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要点为佩戴说话瓣膜,重建声门下压力,恢复患者言语功能,同时做好坐位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限制液体总入量,加强心理护理。经康复训练和护理,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恢复说话功能,患者住院50 d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拟行拔管的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给予呼吸康复治疗后,按照是否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分为拔管组和未拔管组。收集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拔管前或出院时的意识水平、氧分压、机械通气时间、上气道通畅情况、分泌物管理能力、能否耐受连续佩戴语音阀4h、咳嗽能力、吞咽能力等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96例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男性67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3.99±15.69)岁,拔管组60例和未拔管组36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气道通畅(OR 11.882,95%CI 1.181—119.519)、分泌物管理良好(OR11.512,95%CI 1.866—71.021)、能耐受4h语音阀佩戴(OR 49.217,95%CI 5.040—480.594)、PCF>100L/min(OR11.527,95%CI 1.053—126.12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吞咽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儿中的应用。 方法手足口病后继发脑干脑炎患儿3例和小脑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WHOⅠ)切除术后患儿1例,均留置气管套管,伴吞咽障碍,吞咽造影检查显示环咽肌失迟缓、隐性误吸,经综合评估后佩戴美国产Passy-Muir吞咽说话瓣膜,同时进行球囊扩张术、呼吸训练、感觉刺激及电刺激等综合性吞咽训练。 结果4例患儿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后,恢复说话功能,经平均(36.50±35.63)d的综合性吞咽训练,4例患儿吞咽功能均明显改善,最终拔除气管套管和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 结论气管切开后伴吞咽障碍、发音不能患儿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后结合吞咽训练可减少误吸,改善环咽肌开放程度,恢复发音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说话瓣膜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在重症监护室(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从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6例ICU清醒气管切开困难脱机患者纳入研究.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作联合组及常规组,每组33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脱机锻炼及体外膈肌起博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技术已成为临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一次性硅胶气管切开套管(气切套管)已在全国各级医院普及,金属气切套管逐渐被替代.在一次性硅胶气切套管的使用中,如发生套管阻塞、气囊漏气、气囊移位堵塞管口、套管脱出、套管断裂等情况时,须立即更换气切套管.在换管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呼吸困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低、局部出血、套管插入假道、套管插入困难、不能及时建立通畅气道而危及患者生命.2005年9月-2007年10月对80例次须更换气切套管的ICU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操作方式,并对其安全性、实用性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技术动态监测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对其吞咽功能的即时影响。 方法 共选取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12例,分别在吞咽-说话瓣膜干预和非干预状态下吞咽5ml的300mg I/ml碘海醇溶液各3次。采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采集患者咽部、食管上括约肌压力及时间参数,包括咽腔收缩压力峰值、咽腔收缩速率、咽腔收缩持续时间、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残余压及UES松弛持续时间等。 结果 应用吞咽-说话瓣膜后,发现患者咽腔收缩压力峰值、咽腔收缩速率、咽腔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及UES松弛持续时间均有变化,但发生的即时效应在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说话瓣膜的应用并不能即时明显改善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状态患者的咽部及UES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亲水性纤维敷料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亲水性纤维敷料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将我院重症医学科60例意识清醒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亲水性纤维敷料+灭菌棉纱布进行气切换药,对照组采用单独灭菌棉纱布进行气切换药.对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处的伤口粘连、渗出液、疼痛、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换药时伤口粘连少,渗出液少,疼痛减轻,愈合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气管切开伤口换药中加用亲水性纤维敷料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灭菌棉纱布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神经重症患者气管切开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病房的117例神经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对象66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行气管切开分为气管切开组(T组,35例)和未行气管切开组(NT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神经重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将入选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吞咽基础训练)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佩戴说话瓣膜吞咽康复训练),每组15例。观察组有1例因病情加重、1例因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共28例,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佩戴说话瓣膜训练,每日2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量表(PAS)评级对2组患者行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才藤氏吞咽障碍等级和PAS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减少其吞咽的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切式医用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给予气切式医用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评估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切式医用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开组在初始状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不同.并将气管切开组分为早期(<2周)和延迟(>2周)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剔除死亡病例后,仅行气管插管组的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气管切开组(均P<0.05).而早期气管切开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延迟气管切开组(P=0.04、0.03),APACHⅡ评分及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首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发病急性期行气管插管.若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短期内不能恢复,建议早期行气管切开,时机可考虑2周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切雾化罩在气管切开脱机患者中的湿化效果。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气管切开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28),对照组患者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和间断呼吸道内滴入湿化液的传统气道湿化,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式气切雾化罩。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观察期内,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高于其呼吸道湿化前的血氧饱和度[(95.5±1.6)%,P0.05]。两组患者在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气切雾化罩以氧气为动力无需电源,有效提高了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呼吸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器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至我院急诊科就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50)采用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气管插管,对照组(n=47)采用传统方式固定气管插管,记录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固定效果、操作时间、病人的耐受程度以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时间(2.5±0.9)min,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7±2.2)min(P0.05);观察组患者的耐受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0%与14.8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器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增强固定效果,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病人的耐受程度,且具有更低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脊髓肿瘤术后气管切开难脱呼吸机患者行渐进呼吸康复训练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为呼吸机辅助呼吸、说话瓣膜训练、间歇气管切开堵管训练、加温湿化气道的渐进呼吸训练,帮助患者脱呼吸机成功,由重症康复病房转至脊髓损伤康复病房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在气管切开行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及约束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肢体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及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1例(2.22%)、气道黏膜损伤8例(17.78%)、肺部感染4例(8.89%),对照组痰痂形成12例(26.67%)、气道黏膜损伤34例(75.56%)、肺部感染13例(2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约束部位皮肤压痕5例(11.11%)、约束侧肢体肿胀2例(4.44%),对照组发生皮肤压痕32例(71.11%),肢体肿胀14例(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约束时间(8.00±2.33) d、ICU住院时间(10.73±2.56) d、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15.00±4.55) d,对照组肢体约束时间(13.04±3.64) d、ICU住院时间(16.04±2.98) d、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28.00±5.1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道管理方案能有效减少气道湿化及约束相关并发症,缩短患者肢体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诊医师运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09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哮喘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 h后,72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收缩压(SBP)均明显降低(P均0.05),动脉血气分析中氧饱和度(Sat O2)、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由急诊医师立即作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重症哮喘急救时的有效手段,急诊医师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技术,以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2我院创伤外科行气管切开的多发伤患者128例,将其分为传统气管切开组(传统气切组)和经皮气管切开组(经皮气切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完成情况、易操作性、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菌种构成、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致伤因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切开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皮气切组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高于传统气切组(P0.05),且ICU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传统气切组(P0.05,P0.01);实施2组患者手术的医师对经皮气切组手术易操作、出血少的评价优于传统气切组(94.1%vs.5.9%,91.2%vs.8.8%),且低年资医师经皮气切组手术独自完成率高于传统气切组(84.9%vs.66.7%,P0.05),经皮气切组手术操作时间和出血使用纱布数均明显少于传统气切组(P0.01);2组患者总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伤后72h内行气管切开患者中,经皮气切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气切组(P0.05),2组伤后72h外行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气切组总的病死率低于传统气切组(P0.05);术后2组患者痰培养感染菌种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易于培训操作,出血量少,且操作时间短,早期实施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安全性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多发伤救治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