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正膈神经由C4发出,C3、C5亦有参与,发出后为椎前筋膜所覆盖,从前斜角肌上外侧缘垂直下降于肌的浅面,然后从前斜角肌内侧缘、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入口进入胸腔,与心包膈动脉伴行,经肺门前方沿心包两侧下降,分布于膈肌和胸膜[1],支配膈肌收缩。而吸气的主要肌肉是膈肌,膈肌提供了60%—70%的吸气功能。在重症领域有很多疾病存在或伴有呼吸功能障碍,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撤机时间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经气管压力(TTP)对重症气管切开(简称气切)患者说话瓣膜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佩戴说话瓣膜的50例气切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时长是否≥30 min将其分为耐受组和非耐受组。检测2组患者平静呼吸、用力呼气及发音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气道廓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气管切开重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8)、试验A组(n=28)和试验B组(n=28)。三组均接受常规措施和早期活动,试验A组增加高频胸壁振荡治疗,试验B组联合应用腹部电刺激和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使用非自主咳嗽峰流速(ICP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膈肌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和腹部肌肉厚度(Tab)评估疗效。结果试验B组ICPF、CPIS、Tab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B组DE和DTF改善程度更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_(DE)=0.514,F_(DTF)=1.582,P>0.05)。试验B组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差值与ICPF差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5)。治疗前,所有患者ICPF与CPIS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01)。干预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可以提高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气道廓清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佩戴说话瓣膜对重症患者气切套管拔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100例气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感染控制、器官功能监测和支持、运动疗法(体位管理、关节活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气切套管上佩戴说话瓣膜,首次佩戴时间10min,第二天逐渐延长佩戴时间,1周后上述指标稳定后,可在睡眠时间外长时佩戴。治疗前及治疗30d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咳嗽能力(semi-quantitative cough strength score,SCSS)、吞咽功能、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 DT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d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CSS评分从治疗前的2.0(1.0,2.0)和1.0(1.0,2.0)分别提升至5.0(4.0,5.0)和4.0(4.0,4.0),CPIS从治疗前的3.0(2.8,4.3)和3.0(3.0,3.0)分别降至1.0(1.0,1.0)和2.0(1.0,2.0),吞咽功能从治疗前的7.0(7.0,7.0)和7.0(7.0,7.0)分别提升至17.0(13.0,17.0)和13.0(12.0,17.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患者膈肌增厚分数(DTF)两组间没有差异(P=0.202),而其他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佩戴说话瓣膜可以缩短重症患者气切套管的拔除时间,可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悬吊组20例、联合组20例、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和Bobath疗法。3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评估,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悬吊组、联合组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对照组改善,且联合组下肢FMA[(28.35±3.69)分]、FAC[(4.25±0.55)分]、10m MWS[(0.60±0.15)m/s]改善优于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呼吸训练对慢性肩袖损伤患者上肢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8月本院康复科和疼痛科就诊的慢性肩袖损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20)和强化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ROM训练、关节松动术、牵伸练习、肌力练习。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励式腹式呼吸练习,每周3—5次,共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两组分别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并分别测量吸气相末、呼气相末的胸围、腹围值。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强化组和治疗组的胸围吸气末和呼气末变化度从治疗前的(4.17±2.02)和(-6.64±4.30)分别提升至(10.86±2.63)和(-11.74±2.55),强化组和治疗组的腹围吸气末和呼气末变化度从治疗前的(1.79±2.19)和(-3.26±1.49)分别提升至(13.19±1.65)和(-15.29±7.2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患者自评量表部分及治疗师评定部分,除了肩关节水平内收角度变化度在两组间没有差异,而其他指标强化组优于治疗组(P0.05或P0.001)。结论:强化呼吸训练可以较单独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更有效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可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正>机械通气是重症领域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它通过全部或部分补偿呼吸做功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但是当原发病得到控制后,仍有高达25%的机械通气患者会出现撤机困难[1]。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气肌尤其是膈肌虚弱问题。研究显示机械通气24h后,64%的患者会发生膈肌虚弱,撤机困难人群膈肌虚弱的发生率高达80%[2]。这种虚弱改变可延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