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5篇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6-2017年上海市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管理的现状。方法选择上海市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1所医院,通过上海市院内感染网络直报监测系统,要求监测医院的医务人员的锐器伤须在24h内登记上报,统计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结果调查期间共计101所医院3815例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二级和三级综合医院分别占比为42.07%(1 605/3 815)、41.31%(1 576/3 815);按工作年限中以≤5、6~10、11~20、>21年占比分别为72.03%(2 748/3 815)、10.83%(413/3 815)、12.58%(480/3 815)、4.56%(174/3 815);工作类别和职称中以护士和医生为主;暴露地点以普通病房最多为41.34%(1 577/3 815),其次为手术室18.06%(689/3 815);2016年与2017年不同器械类型引起锐器伤的分布情况不同,其中以针头最多(P<0.001)。损伤多发生于多步骤使用过程中各步骤之间及器械使用后处理前,分别为43.41%(1 656/3 815)和38.11%(1 454/3 815);75.47%(2 879/3 815)锐器伤能识别患者源、77.46%(2 955/3 815)的锐器伤的器械为污染器械、69.96%(2 669/3 815)为血液可见;证实暴露源中患有艾滋7例、梅毒11例、乙肝31例等血源性传染病;发生锐器伤后75.62%(2 885/3 815)向防保科报告,58.87%(2 246/3 815)的锐器伤未佩戴手套防护。结论加强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是监管锐器伤管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苏逸  陈翔  黄英男 《康复》2021,(3):54-54
口罩如今已经成了出行标配,口罩一旦变形、损坏、污染、有异味时,一定要及时更换。勤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便捷且有效的方法。科学研究证实,使用流动水和皂液彻底清洗至少20秒,才能有效清洁双手,如果没有流动水,也可以选择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当你咳嗽或打喷嚏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用手捂住嘴巴。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2017年上海市医院中医诊疗相关感染风险,为改进中医诊疗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于2017年12月10日-12月31日对上海市96所二级以上医院中医医疗技术开展情况及其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针灸、拔罐、刮痧、推拿开展情况、类型及相关用具消毒与处置措施)进行调查。结果 96所医院有91.21%开展针灸诊疗,使用针灸类型最多的为毫针(26.12%),82.35%的医院针具均不复用,7.06%的医院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灭菌;85.71%的医院开展了拔罐诊疗,使用拔罐类型最多的为普通拔罐(53.85%),对于罐具的消毒,65.63%的医院采用浸泡,17.71%的医院采用自动清洗机,16.67%的医院采用擦拭;医院等级及门诊量与针、罐具处置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8%的医院开展刮痧诊疗,采用最多的刮痧器具材质为牛角(61.11%),对于刮痧器具的消毒,58.82%选择浸泡,41.18%选择擦拭。结论上海市医院中医诊疗过程中存在多个感染风险环节,二、三级医院都存在针、罐具处置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医院的中医诊疗器械消毒措施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系列感染性肺部疾病,曲霉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其孢子普遍存在于空气中,通过吸入曲霉分生孢子而致病,是一种深部真菌感染疾病[1]。在临床诊疗中,病毒性肺部感染的患者合并肺曲霉菌病较为多见。在治疗合并肺曲霉菌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本次报道是使用青霉素后发生的迟发性过敏反应。青霉素药物的变态反应是较为多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变态反应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但是迟发性过敏反应受到的关注较少。迟发性过敏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超敏反应,在变应原作用下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可表现出一种迟缓的(至少约12小时后才出现反应,24~72小时达高峰)、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此反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也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威胁到生命[2]。本次报道1例合并肺曲霉菌感染患者使用青霉素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引起的严重的过敏性药疹[3],通过皮肤护理及严密的病情及药物的观察、消毒隔离、心理干预,患者治愈出院,本案例较为罕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对脊柱感染病原学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例疑似脊柱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法和mNGS技术检测脊柱组织标本。结果:mNGS总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常规培养法(62.5%vs 35.0%),mNGS平均耗时36~48 h,明显短于常规培养法的平均天数21.8 d。脊柱感染主要检出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结论:mNGS能够快速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为临床早期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肺部感染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感染性疾病,早期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精准治疗是改善肺部感染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有些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灶,可在胸部CT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因此,根据病灶形态、大小、数量、变化速度,临床可评估和甄别引起肺部感染可能的病原体。本文就肺部感染相关胸部CT常见和重要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述评,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评估肺部感染病原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改善肺部感染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文献报道由CRE引起的感染,尤其是血流感染,会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不同型别的耐碳青霉烯类水解酶。目前只有少数几种新型抗菌药物可以用于CRE的治疗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持有金属β内酰胺酶的CRE没有活性,所以快速、准确地检测CRE菌株所产碳青霉烯酶种类,对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检测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基因分型实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验证FRAX骨折风险评估模型对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40~9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752例(T2DM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未确诊糖尿病的体检者595例(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测定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比较T2DM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量异常的风险;比较T2DM组与对照组的FRAX骨折风险。结果  根据标准共入选682例T2DM患者和417例对照。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的骨密度高。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发生骨量异常的风险降低,但在校正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BMI和LDL-c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P=0.236)。根据FRAX骨折风险模型,T2DM组未来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髋部骨折风险均有低于对照组的倾向。结论  骨密度和FRAX骨折风险评估模型可能会低估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风险,该模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校正。  相似文献   
9.
目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有效性、生物膜的有效清除、水源性传播病原体的鉴定与防控、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持续有效性等都对医院感染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的病毒, 也可以传递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噬菌体在降低多重耐药菌和清除生物膜中所展示出的特异性和有效性, 使其具有成为医院感染防控新方法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噬菌体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相关研究, 包括在对抗多重耐药菌、清除生物膜方面的优势, 以及在医院感染病例识别、环境清洁消毒、水源性传播防控和医院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持续性次氯酸灌注对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消毒效果。方法 基线采集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水样,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引入微酸性次氯酸水发生机后,在安装后的特定时间收集水样进行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 安装前共采集水样27份,其中10份合格,合格率为37.03%。不合格水样可检出放线根瘤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色微杆菌、贪铜菌、藤泽甲基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水源性细菌;安装后共采集水样54份,均为合格。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显示,安装前的样本中可检测出大量皮氏罗尔斯顿菌、耐金属贪铜菌、奥斯陆莫拉菌、日本慢生根瘤菌、水生甲基杆菌、戈登分枝杆菌、新鞘氨醇杆菌等细菌序列,消毒后主要为宏基因测序分析常见的背景细菌。结论 持续性次氯酸灌注消毒可有效清除水管路中的细菌,并降低水管路中生物膜的形成,提升内镜终末漂洗水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