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3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195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327篇
内科学   267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213篇
综合类   761篇
预防医学   363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370篇
  3篇
中国医学   232篇
肿瘤学   1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中医证候要素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相关文献,提取证型、证候要素、方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用SPSS22.0对证型、证素及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884篇,依据文献筛选原则最终纳入65篇.共提取病例3937例,涉及证型19个,最常见的是肾虚血瘀证(40.59%)和气滞血瘀证(20.22%);出现病性要素10个,最常见的是血瘀(52.07%)、气滞(15.86%)和肾虚(10.29%);病位要素5个,以肾(96.29%)最为常见.共涉及中药110种,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菟丝子(54.20%)、丹参(54.13%)、当归(42.24%);对出现频次较高的2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药物组合.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临床常见证型是肾虚血瘀证,血瘀、肾分别是最常见的病性要素和病位要素,治疗内异症不孕临床常用补肾活血中药.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胃癌病人的 K?RAS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胃癌病人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 314例胃癌病人,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荧光定量 PCR的方法分析 K?RAS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突变状态。结果 314例胃癌组织中 K?RAS蛋白表达与胃癌病人的年龄( P=0.648 5)、性别( P=0.585 8)、肿瘤大小( P=0.761 1)、脉管侵犯( P=0.552 4)、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 P=0.506 4),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9 5); K?RAS基因突变类型包括 G12D、G13D、G12A、G12S、G13S;不同性别( P=0.456 6)、年龄( P=0.524 2)、组织分化之间(P=0.747 4)的 K?RAS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K?RAS基因突变率与蛋白表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 7)。结论 K?RAS的蛋白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K?RAS基因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分化之间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 K?RAS基因突变率与蛋白表达不一致。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早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消融(PMCT)序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集早期肝癌患者66例,先行TACE,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分析术前、TACE和联合PMCT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Kaplan-Meier计算无瘤累积生存率,Chi-square分析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者引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66例早期肝癌TACE后较术前ALT、TBIL、DBIL显著升高(P<0.01);联合PMCT后较术前AST、ALT、DBIL升高(P<0.01);联合PMCT后与TACE相比,AST升高(P<0.01), TBIL、DBIL降低(P<0.01)。联合PMCT与术前、TACE相比AFP均降低(P<0.01)。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3年累积生存率98.5%。复发19例,1、2、3年的无瘤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50.8%、41.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联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是早期肝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TACE后序贯PMCT不会影响肝功能恢复进程,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价C臂CT引导经皮无水乙醇消融术(PEI)在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巨块型肝癌患者95例,其中40例行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55例行TACE联合PEI治疗(联合组).对照组1个月后重复TACE治疗1次.联合组TACE1周后行PEI.术前经C臂CT扫描评估碘油沉积情况,定位穿刺路径及注入部位.2周后对碘油沉积缺损部分追加PEI.3个月后两组复查CT,对碘油沉积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组初次PEI术后显示碘油沉积为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病灶分别为41.8% (23/55)、49.1%(27/55)、7.3% (4/55)和1.8%(1/55);2周后分别为25.4% (14/55)、50.9%(28/55)、16.4%(9/55)和7.3%(4/55).再次对除Ⅰ型病灶外的41例患者行PEI.3个月后复查CT,对照组碘油沉积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病灶分别为7.5% (3/40)、30%(12/40)、42.5%(17/40)、20%(8/40);联合组碘油沉积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病灶分别为30.9%(17/55)、40% (22/55)、23.6%(13/55)、5.5%(3/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臂CT成像技术在TACE术后联合PEI治疗巨块型肝癌的指导和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α-玉米赤霉醇(α-zearalanol,α-ZAL)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培养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雌二醇阳性对照组、低浓度α-ZAL组、中浓度α-ZAL组,高浓度α-ZAL组。镜下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细胞纯度,MTT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Α)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护钙素(Osteoprotegerin,OPG)和NF-KB受体活化配体(Receptor acti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 RANKL)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可显著的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细胞活性(P<0.05),明显提高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后ALP和BMP-2的表达(P<0.05),并且显著的上调了成骨细胞内OPG/ RANKL的表达率(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并且通过上调OPG/ RANKL的表达率抑制成骨细胞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有望成为临床骨折疏松症治疗的激素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微创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4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行胸腰椎椎弓根置钉术患者资料52例,在经皮置钉过程中实时自发肌电(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 EMG)和触发肌电(triggered electromyography,t EMG)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随访患者术后临床神经功能及置钉椎体薄层CT。结果术后9例患者SEP波幅较术前波幅升高,提示症状可能较术前改善,术后随访证实麻木感较术前改善。术中抓获暴发肌电3例,确认钉道破壁。222枚螺钉置入中,经CT提示有2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t EMG阳性23例,假阳性2例,并且螺钉破壁后位置与t EMG阈值无明显关联。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2例、B级3例、C级8例、D级30例、E级9例;末次随访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17例、E级3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G和SEP有各自的作用,联合监测具有互补作用,为指导脊柱椎弓根镙钉置入术的进程和提高手术安全性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机械牵张应力对体外培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OPLL 与颈椎外伤但无后纵韧带骨化(非OPLL)患者(各15例)行前路颈椎手术治疗,术中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胞质波形蛋白。采用 Flexercell 4000细胞加载培养系统分别对两组患者第3代细胞进行机械牵张应力加载,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成纤维细胞应力刺激前及刺激后12、24 h 成骨特异性指标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 mRNA 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胞质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OPLL组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经机械牵张应力刺激12 h后,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 mRNA 表达明显升高,应力刺激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OPLL组应力刺激前后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 mRNA 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机械牵张应力可促使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促进其骨化,其在OPLL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性病就诊者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预防梅毒宣教工作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干预工作提供线索和相关数据。方法采用连续采样方法对2013年1-10月间的性病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89.00%;职业以农民、民工、工人为主,占54.75%;梅毒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8.75%;梅毒预防知识的获得途径以通过网络获得为主,占40.25%;性病可能的感染因素以婚外异性性行为者最多,占43.00%。结论应制定一套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案,针对各类高危人群、各种职业人群开展有的放矢的性病知识宣传干预活动。增进大众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性病知识,避免或改变其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方式对老年肾哀病人氮平衡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6例腹膜透析(PD)组,7例血液透析(HD))组,8例血液滤过(HF)组患者测定3~7d氮平衡,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NRS)、营养摄入量凋查分析,以及抽血检测相天生化指标.结果 PD组、HD组和HF组透析液中氮丢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分别为4.61 g、12.03 g和10.00 g.一周累积氮平衡PD组和HD组病人可维持正氮平衡,而HF组患者存在严重的负氮平衡,同时三组膳食营养素摄人世明显低于正常,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营养风险.结论 实施血液透析老年病人通过透析液丢失大量氮,三组患者尤其是HF组患者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对存在营养风险的透析患者开展正确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