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一期联合手术治疗的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患者14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分级法评价,分析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末次随访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5年随访,出血量1 550.3±740.7 mL,手术时间278.5±54.6 min。1例患者出现血肿,2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加重。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较术前提高(P<0.01),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法术前3.6±0.7,术后6个月时明显提高到2.6±1.0(P<0.01),末次随访时为2.3±1.1(P>0.05)。满意度评分为1.8±1.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与JOA评分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49 3,P<0.01),而与Nurick分级法呈负相关(r=-0.594 1,P<0.05)。结论 一期联合手术减压可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患者满意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相关,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术后因串联骨化症进展而导致再手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内栓塞治疗盆腔淤积综合征(PCS)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对21例PCS患者行血管腔内栓塞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PCS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未出现弹簧圈移位、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前、术后VAS分别为8.3±0.8、4.1±0.9(t=20.684,P <0.001).结论 血管腔内栓塞治疗PCS安全、有效、微创,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3.
孙宜保  李毅力  杨勇 《中国骨伤》2020,33(2):181-183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39~74(61.0±6.7)岁。根据JOA评分、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颈脊髓压迫程度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分别为(41.8±15.3)°,(36.3±18.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2-C3椎管水平最狭窄部位矢状径手术前后分别为(8.38±1.16)mm和(16.20±1.82)mm,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P<0.05)。4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4/2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可以直接扩大C2-C3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了对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保持了颈椎序列的稳定性,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术式相对简单,无需使用金属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5年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04年6月~ 2009年5月在本院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切除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调查(n=98),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5年对患者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按照MacNab评分法评定末次随访(5年)时手术疗效,评价等级(优、良、可、差)。结果 98 例患者成功随访5年,术前ODI为(70.8±19.4)%,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VAS评分为(5.4±2.2)分和(7.4±1.8)分;术后5年ODI为(13.1±4.2)%,下腰痛VAS评分为(2.7±1.6)分,下肢根性痛VAS评分(1.9±1.4)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按照MacNab评分法,本组优70例,良19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90.8%(89/98)。结论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中远期随访疗效确切,远期并发症和复发率与传统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叶春平  朱家骏 《中国骨伤》2013,26(10):805-80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 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腰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开窗减压术治疗56例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61~76岁,平均(64.53±4.43)岁;病程6个月~15年. 手术前后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 29 分法(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膀胱功能)对功能进行评分,评估术后1、3、6、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 结果: 5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个月,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3.46±2.02,分别提高到23.13±1.86、23.54±2.39、24.66±1.57、24.83±1.7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3.92%、90.74%、95.42%、92.15%.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腰椎失稳现象. 结论: 腰椎间盘镜开窗根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合适的适应证选择和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7.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蒋毅  宋华伟  王东  杨明连 《中国骨伤》2013,26(10):800-804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选择性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窥镜下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18例;年龄11~77岁,平均(39.7±15.3)岁;其中L5S1 20例,L4,5 26例. 所有患者表现腰痛及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术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术后即刻检查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时间,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及JOABPEQ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直腿抬高试验转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93.0±28.0) min,出血量(20.0±9.0) ml,术后住院时间(3.1±1.5) d,返回工作或恢复日常生活时间(11.6±4.2) d.平均随访时间(13.9±1.6)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3±1.2,1.9±1.1,1.0±0.8,0.9±0.8,0.8±0.6;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0.8±1.2,0.5±0.8,0.5±0.8,0.3±0.8;JOABPEQ评分5项指标(腰痛、腰部功能、行走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术前分别为27.0±30.6,37.3±27.4,38.5±26.6,33.0±13.7,55.4±19.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6±24.8,89.4±15.7,87.0±17.9,58.4±14.6,79. 5±13.4.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1±2.6及27.3±1.7.各项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镜下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治疗后患者能迅速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肌腱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 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经肌腱缝线桥技术治疗39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男22例,女17例;年龄 23~67(46.0±11.9)岁,病程3~11(3.9±2.4) d。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 8~21(11.5±3.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4(3.3±0.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关节粘连等并发症。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的(56.20±1.50)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94.80±2.60)分(t=-55.42,P<0.01);其中优38例,良1例。UCLA评分由术前的(9.24±1.48)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32.82±1.37)分(t=-65.67,P<0.01);优37例,良2例。结论:肩关节镜下经肌腱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能显著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根据纳入标准,筛选14例腰椎后路术后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应用TESSYS治疗。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7~84岁,平均(50.4±18.9)岁。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并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及术后1周,3、6个月的VAS分别为6.79±1.31,2.50±1.29,2.21±1.53,1.64±1.08,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JOA评分分别为12.43±1.95,21.50±3.78,21.93±4.55,23.36±4.33,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 <0.01).按改良的Macnab 标准评定,优5例,良7例,可1例,差1例。1例穿刺过程中损伤L5神经根,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应用TESSYS治疗,可以成功避开初次手术瘢痕,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病例资料100例,根据MRI 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过伸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相似文献   

11.
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选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杰  王尚全 《中国骨伤》2002,15(3):162-163
近10年来我们在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或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髓型颈椎病的同时,对于大部分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着重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选择的临床标准及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钛网椎管重建的效果.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6~76岁,平均38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le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11例,E级4例.16例行半椎板切除(半椎板组),10例全椎板切除后行钛网椎管重建(全椎板组).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记录术后神经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确认植骨融合后(术后6个月),对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病例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le分级均有改善.术前Frankle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到C级;术前C级8例提高到D级;术前D级11例提高到术后E级10例、D级1例.全椎板组钛网表面植骨块与上、下椎板融合,术后脊柱稳定,未发生畸形.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2±2.3,全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4.3±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3°±1.2°,全椎板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9.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5).结论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体积小位于椎管一侧,适宜选择半椎板切除.对于需要行全椎板切除的病例,内固定及钛网椎管重建加植骨,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ai L  Ni B  Yuan W  Jia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0):605-606
目的 报道一组多节段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 287 例颈椎椎板切除术患者中37 例(12.9% ) 出现手术后神经根病。其中男27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56 岁。其中颈椎病25 例, 后纵韧带骨化12 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4 小时~6 天,最常见类型为颈5(C5) 、颈6(C6) 神经根,以运动障碍为主。 结果 完全缓解时间平均为5 .4 个月(2 周~3 年)。完全缓解时间与脊髓运动功能恢复率呈负相关(r= -0 .832, P< 0.01),颈椎病患者预后优于后纵韧带骨化(t=2 .960, P< 0.01)。 结论 手术后神经根病可能因颈椎后路减压后神经根栓系引起;前路减压及融合手术既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又能稳定脊柱,因而可有效预防手术后神经根病  相似文献   

16.
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描述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2l例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4岁。随访时间3个月-2年。记录所有病例入院时和终末随访时的ASIA运动评分,分析颈椎MRI的表现,全部病例经保守治疗后,其中有6例手术治疗。结果: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组、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自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有差异(P<0.01),而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之间无差异(P>0.05),多数病例遗留手内在肌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率并不低;其损伤机制是多原有颈椎退变,受伤时颈过伸,使颈髓前后受夹压,使脊摄灰质损伤重于白质;保守治疗效果较满意,手术治疗应慎重,后期手术提倡前路减压、融合。  相似文献   

17.
仅累及上肢的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回顾分析24例仅仅表现为上肢运动与感觉损害症状的颈脊髓损伤患者,除1例行颈前路减压外均行保守治疗。结果有17例完全恢复正常,另7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手内在肌功能障碍。从受伤至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最短者为2周,最长者为4个月,平均恢复时间为2个月。而感觉功能恢复需4~6个月。作者认为其机制可能为颈脊髓前角细胞和后角细胞损害,非手术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门轴侧关节突螺钉锚定法21例,保留门轴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钛缆悬吊法22例。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I正中矢状面测量各节段代表脊髓及硬膜囊后移的参数: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硬膜囊前缘后移,硬膜囊后缘后移;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E线,其长度为E值,从每个基准点向E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1~6),得到代表每个节段局部曲度的参数(100×Px/E);以颈椎曲度指数 (curvature index, CI) 表示颈椎整体曲度。对以上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硬膜囊前缘后移在不同水平无明显变化,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则随所处节段不同而相应发生变化,且三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脊髓后缘后移最大值位于C5,6水平,但C5,6水平脊髓后缘后移与CI无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呈高度线性相关,与(100×Px/D)具有较低的相关性 。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囊的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与颈椎整体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3例,女42例;年龄(52.3±8.0)岁(范围28~66岁);双节段63例、三节段22例。采用ROI-C治疗45例(ROI-C组),采用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40例(钛板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Cobb角、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8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6.9±2.0)个月(范围12~22个月)。双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10.37±8.25)min,较钛板组(139.5±10.54)min短;术中出血量为(15.74±8.10)ml,较钛板组(23.71±9.70)ml少。三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30.00±5.70)min,较钛板组(162.83±5.59)min短;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颈椎Cobb角分别为15.31°±1.55°、15.20°±0.42°,优于术前11.23°±2.03°、9.20°±1.14°;钛板组为15.89°±1.13°、16.08°±1.88°,优于术前11.25°±2.01°、9.00°±1.60°;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VAS评分分别为(1.83±0.66)分、(2.60±0.52)分,低于术前(7.49±0.51)分、(7.60±0.52)分;钛板组为(1.79±0.50)分、(2.41±0.51)分,低于术前(7.61±0.63)分、(7.42±0.52)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JOA评分分别为(15.00±0.84)分、(14.70±0.95)分,优于术前(7.20±0.87)分、(6.60±1.27)分;钛板组为(15.29±0.85)分、(14.83±0.58)分,优于术前(6.89±1.03)分、(6.92±0.67)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改善率均为优。ROI-C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1例(2.22%,1/45),钛板组发生吞咽困难8例(20.00%,8/40),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2)。结论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采用ROI-C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9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7例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结果62例(67%)脊髓型颈椎病和3例(43%)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因此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