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09篇
  免费   5754篇
  国内免费   3127篇
耳鼻咽喉   576篇
儿科学   1168篇
妇产科学   468篇
基础医学   3690篇
口腔科学   1433篇
临床医学   7988篇
内科学   5458篇
皮肤病学   816篇
神经病学   1364篇
特种医学   1750篇
外科学   5453篇
综合类   18034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预防医学   7912篇
眼科学   666篇
药学   8170篇
  65篇
中国医学   6350篇
肿瘤学   2617篇
  2024年   146篇
  2023年   724篇
  2022年   1809篇
  2021年   2278篇
  2020年   2109篇
  2019年   982篇
  2018年   1096篇
  2017年   1658篇
  2016年   1206篇
  2015年   2278篇
  2014年   3214篇
  2013年   4096篇
  2012年   6117篇
  2011年   6430篇
  2010年   6040篇
  2009年   5365篇
  2008年   5262篇
  2007年   5085篇
  2006年   4650篇
  2005年   3718篇
  2004年   2510篇
  2003年   2014篇
  2002年   1492篇
  2001年   1420篇
  2000年   1075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16篇
  1963年   9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20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慢性强迫游泳应激对大鼠情绪和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P-ERK1/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游泳应激组、装置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游泳应激组每天接受5min的游泳应激,装置对照组每天接受5min的新异场景应激,均连续14 d,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然后观察大鼠行为(体质量增长量、旷场测验和糖精水溶液偏好测验)。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的P-ERK1/2。结果(1)游泳应激组在应激7d和应激14d的体质量增长[分别为(75±22)g和(70±24)g]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1±35)g和(115+47)g],均P<0.05。(2)装置对照组的粪便排泄量[(1.4±1.9)粒]多于空白对照组[(0.4±1.0)粒]和游泳应激组[(0.1±0.3)粒],均P<0.05;而游泳应激组的水平活动距离[(2077±1245)cm]少于空白对照组[(2990±1038)cm]和装置对照组[(3110±1462)cm],均P<0.05。(3)游泳应激组的糖精水溶液摄入量[(11±6)g]和糖精水溶液摄入量占总液体摄入量的比例[(37±16)%]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5±4)g和(47±15)%],均P<0.05。(4)游泳应激组在海马[(46±95)%]和前额叶皮质[(65±24)%]的P-ERK2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76±30)%和(99±42)%],均P<0.05。结论慢性强迫游泳应激能诱发大鼠的抑郁情绪,降低P-ERK2在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63.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4.
CR、CT、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CT、磁共振成像(MRl)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资料,其中55例均有CR平片,21例CT扫描,20例做了MRI检查。[结果]55例中51例CR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40例CR片清晰显示病灶边界,20例CR片清晰显示骨膜反应,19例CR片清晰显示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21例行CT扫描病例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病灶边界、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8例清晰显示骨膜反应。20例做了MRI检查病例均清晰显示病灶边界及软组织肿块,8例显示相应骨髓水肿。[结论]CR片仍为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MRI对显示肿瘤的范围、软组织肿块及相应骨髓水肿有明显优势。三者相结合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5.
垂体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垂体脓肿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记录和随访结果。结果8例早期出现尿崩症,影像学表现为MRI检查T1像等信号或低信号,T2像等信号或高信号,环行强化,5例垂体柄增粗50%,随访6个月至4年,均未见复发。结论早期尿崩症、垂体柄增粗和环形强化的囊性病灶应首先怀疑垂体脓肿,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垂体脓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6.
启发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生理学课程理论抽象、实验操作复杂等特点,阐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必然性。因生理学教学难度大、实验操作条件高,故着重介绍了问答式、讨论式、演绎式、归纳式、直观式等五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7.
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脑卒中所导致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越了冠状动脉疾病,积极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可降低这一社会负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临床病理学家Miller Fisher的研究即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随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逐渐成为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8.
目的: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神经修复用导管材料以及制备方法的研究近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Science1996-01/2005-12有关神经修复及神经导管方面的文献,检索词分别为“nerveconduit,nerveguide,nerveregeneratio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数字期刊库、万方数据库1996-01/2005-12有关神经修复及神经导管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神经修复,导管”,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神经再生、神经修复及神经导管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120篇关于神经修复、神经导管的文献,纳入2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用神经导管桥接断离神经是神经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制备神经导管的材料按其降解性能分为生物不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发展复合材料将是制备导管的主要方向。结论:虽然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还有许多,如神经生长因子、雪旺细胞等,但是新型的导管及制备方法将会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改进直接体绘制技术(DVR)算法中的关键步骤,绘制能表达数据场中不同层次组织的内部结构。方法根据界面对光线的反射和物质本身对光线的衰减,将数据场划分为边界不丰富的简单数据场和边界丰富的复杂数据场,从而采用分段线性函数来构造阻光度传递函数(TF);将数据场中低灰度体素点看为一种不发光但会导致采样光线衰减的物质;根据采样结束时采样光线的阻光度分布来调整TF,完成三维绘制。结果绘制出了不同层次组织的内部结构。结论本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体素点相互遮挡的问题,实现了医学三维整体可视化。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氯氮平、氟哌啶醇和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服用氯氮平(89例,氯氮平组),服用氟哌啶醇(87例,氟哌啶醇组)及服用氯丙嗪(83例,氯丙嗪组)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血糖、胰岛素、血脂及体质量测定,并做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氯氮平组治疗第90天和第180天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浆血糖〉7.0mmo/L)的发生率分别为8%及24%,氟哌啶醇组分别为1%和2%,氯丙嗪组分别为1%及4%。治疗第90天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第180天的血糖浓度高于第90天,氟哌啶醇组各时点的变化则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90天,氯氮平组的体质量平均高于治疗前5.5%,氯丙嗪组高于治疗前4.8%;治疗第180天两组分别高于治疗前9.1%和7.4%;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第180天的胰岛素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80天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患者血糖、胰岛素、血脂浓度与体质量均有一定相关性(r=0.23-0.39);氯氮平组的血糖、体质量、血脂代谢还与血药浓度呈显著性相关(r=0.28-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影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及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