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408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正Kümmell病指轻微脊柱创伤后迟发的椎体塌陷及进行性脊柱后凸~([1])。该病最早由德国外科医生Kümmell于1891年描述~([2]),他报道了5例经历轻微脊柱创伤的患者,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无症状期,最后出现胸腰段疼痛及进行性后凸畸形。Kümmell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比较公认的假说是创伤后椎体骨缺血坏死~([3~5])。椎体迟发性塌陷在X线片上被发现后~([10]),多数学者均认为椎体内真空裂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7例伴IVC的SCOV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1例;年龄69~88岁[(...  相似文献   
84.
北美脊柱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美脊柱学会(NorthAmericanSpineSociety)第十三届年会于1998年10月28~31日在美国旧金山(SanFrancisco)召开。此次大会汇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三十一个国家的近两千名脊柱外科专家学者。大会报告论文55篇...  相似文献   
85.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何并脊髓不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难复性寰根椎脱化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Axis内固定。男16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2岁。其中外伤性19例,先天性畸形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结果:随访7~4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按JOA 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8.6%。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Axis内固定可提供立刻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延长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5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LOS是否超过整体研究队列第75%分位的术后LOS分为LOS延长组(PLOS组)和LOS正常组(NLOS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截瘫、抗凝史、结核耐药、术前抗结核时间、输血、手术部位、手术入路、融合椎体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BL)、术后并发症、输血费用、住院费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蛋白(albumin,ALB)、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套索(Lasso)回归,选择与脊柱结核术后LOS延长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随后将筛选出来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以此来预测脊柱结核术后LOS延长的风险概率。使用自举法(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验证该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以及临床适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152例患者中位LOS为10d,75%LOS为14d,PLOS组96例,NLOS组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史、结核耐药、术前抗结核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IBL、术后并发症、CRP、ESR、术前ALB、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截瘫、输血、融合椎体数目、输血费用、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患者手术时间、IBL、术前Hb、术前ALB,按ROC的约登指数为分割点,手术时间临界值为198(min)、IBL临界值为1000(mL)、术前Hb临界值为118(g/L)、术前ALB 临界值为38.8(g/L)。筛选出与脊柱结核术后LOS延长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女性、输血、融合椎体数目≥3、手术时间≥198min和IBL≥1000mL、术前Hb<118g/L和术前ALB<38.8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融合椎体数目≥3、手术时间≥198min和IBL≥1000ml是脊柱结核患者术后LOS延长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Logistic回归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列线图中的预测因子包括女性、融合椎体数目、手术时间和IBL。进行1000次Bootstrap自助抽样以完成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值为0.882,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84(95%CI:0.782~0.98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表观曲线与偏差校正后的曲线拟合良好。DCA曲线显示在0.2~0.9的阈值区间具有最大临床效益。结论:女性、融合椎体数目≥3、手术时间≥198min和IBL≥1000ml是脊柱结核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LOS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所绘制的连线图可以帮助医生做出临床决策并优化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的踝上截骨术治疗不同程度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54例54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2例,年龄32~67(56.5±10.7)岁;左侧23例,右侧31例。根据改良Takakura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2期11例,3A期29例,3B期14例。均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其中传统踝上截骨27例、踝上斜形截骨21例、关节内截骨6例。术后均随访至少1年,通过对比末次随访与术前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在踝关节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胫骨踝穴角(TC)、胫骨内踝角(TMM)以及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结果 54例患者随访14~65个月,平均34.9个月。2例因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行踝关节融合。术前相比,术后AOFAS评分明显提高[(54.6±14.2)分和(83.7±9.8)分],AOS疼痛评分[(43.6±6.4)分和(26.6±5.2)分]与功能评分[(52.7±11.3)分和(35.4±10.3)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9%(32/54)的患者Takakura分期较术前有改善。影像学评估除TLS外,TAS、TT、TC及TMM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前9例TT≥10°的患者中,有7例术后关节面协调性得到恢复。结论 根据不同程度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解剖学特征,选择合适的踝上截骨方式治疗,并辅助相应的术式来充分矫正力线和稳定关节,其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9.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0.
邹志余  李萌  李琦  张蕊  肖昆林  郝定均  周劲松 《骨科》2019,10(6):526-528
目的 通过收集西安地区成人的影像学资料,为改良Jackson骶骨棒的操作提供解剖学数据参考。方法 将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三维CT扫描,获得所需数据,将数据录入Mimics软件中处理,利用软件确定棒道入口,测量棒道长度,对不同性别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测得棒道长度为(35.05±6.19) mm,最大值为52 mm;女性为(34.19±5.84) mm,最大值为46 mm。男性骶骨棒棒道长度略大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测量100例西安地区健康成人改良Jackson骶骨棒棒道长度得知,术中男性骶骨棒棒道深度应控制在52 mm以内,女性控制在46 mm以内,但个体差异较大,术前进行测量可指导手术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