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金思维对 APPV717Ⅰ 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月龄的 APPV717Ⅰ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治疗组 (0.92 mg/kg),金思维小、中、大剂量 (0.075、0.15、0.3 g/kg) 治疗组,并以同月龄遗传背景相同的 C57BL/6J 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每天 ig 给药1次。给药8个月后 (11月龄) 用 Morris 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用电镜观察海马 CA1 区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海马 CA1 区 Shank1 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行为学检测显示,金思维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 (P<0.05),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明显延长 (P<0.05、0.01),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海马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 CA1 神经元出现明显变性及坏死,突触结构不完整,数量明显减少。而金思维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剂量依赖性的减轻神经元变性、坏死,增加突触的数目。突触相关蛋白 Shank1,模型组小鼠海马 CA1 区 Shank1 阳性细胞总数、总面积以及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 (P<0.05、0.01),而金思维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显著提高 Shank1 阳性细胞总数、总面积以及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 (P<0.05、0.01)。结论 金思维能明显改善 APPV717Ⅰ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损伤,增加突触相关蛋白 Shank1 的表达,进而改善了 APPV717Ⅰ 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观察IL1ra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及其对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插入丝线结扎(LMCAO)的方法造成脑缺血大鼠模型,分为IL1ra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L1ra组、假手术组大鼠在缺血前30min和缺血后10min左侧脑室内分别注射rhIL1ra10μg,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缺血后再灌的不同时间(2、3、4、12h、3和7d)取材。应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应用IL1ra后大鼠脑海马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标记实验大鼠脑海马区组织中IL1β蛋白和IL1βmRNA阳性细胞数。结果HE光镜染色可见,IL1ra组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退变,神经元数目略见减少,排列较整齐,神经元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透射电镜观察到IL1ra组神经元胞核正常,胞浆丰富,神经元的细胞内器接近正常。大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游离的核糖体,血管内皮基膜完整,神经细胞的细胞内器接近正常,核膜完整,核染色质分布均匀,可见毛细血管周围极轻度水肿。与此同时,IL1ra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574.6±56.7)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h时与模型组(687.6±116.9)相比显著下降(P<0.01),直至第3天,其IL1β蛋白表达水平(15.4±9.4)下降到最低水平,与模型组(83.1±34.2)相比差异显著(P<0.01)。IL1ra组IL1βmRNA表达水平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4h时(277.2±61.3)显著下降,至第3天,其IL1βmRNA表达水平(76.4±25.1)继续下降,显著低于模型组(101.8±36.4)(P<0.05)。结论IL1ra对脑缺血再灌注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了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内IL1β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4.
迷走神经干刺激建立缓慢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常因遗传、感染、供血障碍、纤维化等导致自律细胞数量减少或传导功能障碍所致.早期即可发生电重构,继而发生不可逆性组织重构.使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增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简捷、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早期ST段回落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6年5月首次发生STEMI患者62例。根据测量12导联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ST段回落组(34例)和ST段无回落组(28例),随访时间18~24(17±5)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事件及预后。结果ST段的回落主要发生在术后120 min内。与ST段无回落组比较,ST段回落组患者发病至接受PCI的时间、再灌注时间以及发病至肌酸激酶同工酶达峰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出院前比较,两组患者LVEF均有改善,其中ST段回落组改善明显。与ST段回落组比较,ST段无回落组的LVEF较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P<0.05)。总心脏事件发生率ST段回落组低于ST段无回落组(1.8%vs13.5%,P<0.05)。结论ST段迅速回落近期及远期心脏功能恢复良好,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48.
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改变可引发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中的皮质醇(cotisiol,COR)等在再灌注后迅速升高.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失调将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元损伤.临床急性脑血管患者ACTH,COR升高水平,是衡量急性期患者病情轻重、预后、疗效判定的指标,其值的高低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程度[1~4].  相似文献   
49.
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轻度认知损害(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指一个有轻度认知缺损但没有痴呆的疾病分类单元,是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和新的治疗靶点。欧洲MCI诊断标准及其诊断程序更加符合MCI综合征的异质性特征,基于此,首都医学发展基金MCI联合攻关组提出MCI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神经心理、机能、神经影像和遗传检测,诊断程序分为三步。第一,确定MCI综合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来自患者和(或)家庭成员的认知主诉;(2)患者和(或)知情者报告在过去一年内相对于先前的认知功能有所下降;(3)认知障碍由临床评估证实,在记忆和(或)其他认知领域出现损害;(4)日常生活活动保存,复杂的工具性机能未受损或有非常轻微的损害;(5)无痴呆。第二,辨认MCI亚型,即记忆型MCI、单个非记忆区域MCI以及多个区域MCI。第三,尽可能明确亚型的发病原因,潜在原因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神经变性痴呆,如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语义型痴呆以及创伤、感染、中毒、营养或内分泌缺乏等。推荐的特异性检查包括血清维生素B12、叶酸,血浆胰岛素、胰岛素降解酶、Aβ10、Aβ12、类性因子,CT(最好是MRI)是强制性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其疗效观测指标有(1)主要结果:痴呆或AD转化的可能性;(2)次级结果:认知和机能;(3)补充结果:中医证候;(4)APOEε4携带者:携带状态对痴呆进展率或AD转化率的影响,并比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加味鳖甲煎丸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由皮下注射40%CCl4溶液首次5mL/kg,以后每周2次,每次3mL/kg,连续注射6周,在病理检查证明造模大鼠肝组织出现肝纤维化后,分组给药,连续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病理切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加味鳖甲煎丸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影响,并对脂质空泡和胶原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加味鳖甲煎丸大、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脂质空泡和胶原含量、肝假小叶形成的数量均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减少,肝纤维化病变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加味鳖甲煎丸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