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强的松,环磷酰胺,抗血小板粘附剂潘生丁,抗凝剂肝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d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效果,方法:四联疗法治疗28例IMN,观察治疗前后血生化,24h尿蛋白定量,病理分期,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IMN患者的24h 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P<0.01),CH,TG显著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85.7%,其中缓解39.3%,改善46.4%,结论:四联疗法治疗IMN的疗效与病理分期及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病理分期Ⅰ-Ⅱ期伴或不伴轻度小管间质病变者,疗效最佳。四联疗法是治疗IMN的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2.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现状自 1 977年第一个ACE抑制剂卡托普利(captopril)问世以来 ,该类药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许多临床研究证明 ,ACE抑制剂在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 ,防止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ACE抑制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对胰岛素的抗性 ,逆转左室肥厚 ,减少蛋白尿 ,阻止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 ,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疗效远远超出了降压本身。此外 ,近年来研究发现 ,ACE抑制…  相似文献   
143.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发病率高,我国CKD患病率达10.8%,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s,ESRD)患者数量逐年增加[1-2]。最新版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报告显示,超过4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ontsouris七步法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手术时间360 min,术中出血量150 mL,未输血.术后住院17 d,拔除导尿管时间14d.随访6个月,术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0.05 ng/mL.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有良好的解剖影像,利于术中操作,减少术中出血,更好地保护重要解剖结构,术后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3mg/0.1mL,4mg/0.1mL)的PNIPAAm-PEO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胰岛素的长期作用对人脂肪细胞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24h后脂肪细胞甘油释放率的基础值和刺激值,并使用RT-PCR检测脂肪分解的关键酶激素敏感性脂酶(HSL)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胰岛素的长期作用可增加脂肪细胞的甘油释放率,并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100、500、1 000 nmol/L的胰岛素可使甘油释放率的基础值和刺激值分别增加17%-47%和28%-241%(P<0.01).胰岛素的长期作用对脂肪细胞的HSL mRNA表达无影响,TNF-α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在体外胰岛素的长期作用与其短期作用有所不同,可增加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具脂肪分解作用的TNF-α表达增加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DPLN)的病理参数即活动性指数(AI)及慢性指数(CI)与病程、临床分型、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用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对30例DPLN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形态学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AI、CI与病程、临床分型及肾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I、CI与DPLN的临床分型、肾功能有明显相关,AI≥10分,CI≥6分,提示预后不良,AI与病程无关,CI与病程有关联.结论AI、CI能较准确地反映DPLN的活动性及损害程度,是一项判断肾脏病变严重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8.
目的:多点观察通过补益肝肾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多中心收集Ig A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颗粒剂+氯沙坦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中药模拟剂+氯沙坦的治疗方案,每8周测定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 GFR)并做疗效评估,共观察2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 0%,对照组为35. 0%,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MA/Cr、Scr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e GFR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西医联合优化治疗方案组在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观察组,并随时间延长优势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片治疗临床常见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项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两药剂量均为200mg,每日口服2次,疗程7-14天。共入选病例280例,其中加替沙星组143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14例,安全性评价例数116例;左氧氟沙星组137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10例,安全性评价病例112例。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91.8%,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1%和92.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3%与9.8%。结论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临床常见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0.
背景:阻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是材料具备生物相容性的关键,赋予人造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面预吸附亲水聚合物以阻断蛋白吸附.目的: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疏水基材,考察基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的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预吸附及其抗蛋白(溶菌酶)吸附效果.分析共聚物结构如亲水性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或聚氧化乙烯梳状支链链长和数量对蛋白阻抗性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1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材料: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拟疏水材料表面;以溶菌酶为蛋白模型.方法:①定性分析:在聚苯乙烯微球水介质悬浮液(0.1 g/L)中加入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水溶性共聚物(0.1 g/L),使微球在室温下预吸附聚合物24 h以形成亲水层,然后与溶菌酶混合(0.1 g/L),在37℃下恒温24 h后测定微球表观粒径和悬浮液浊度,并通过微球凝并和絮凝状况考察共聚物的蛋白吸附程度.②蛋白吸附定量分析:采用高速离心(15 000 r/min)法从含溶菌酶蛋白的聚苯乙烯悬浮液中分离出上清液,用紫外(280 nm)分光光度法测定经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后,液相蛋白质量浓度的下降值,由此推算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吸附量.主要观察指标:聚苯乙烯微球的表观粒径和凝并微球的表观粒径;微球悬浮液和蛋白溶液混合物的浊度、水相残余蛋白质量浓度.结果:①37℃下未经预吸附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与溶菌酶接触后,因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吸附导致悬浮液发生絮凝、浊度显著下降的现象,原始聚苯乙烯表面蛋白吸附量达25.5 mg/m~2.②经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两亲梳状共聚物预吸附改性聚苯乙烯后,共聚物表面蛋白吸附量显著降低,因而悬浮液未出现絮凝而仅有轻度凝并.结论:①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预吸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可抑制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吸附.②共聚物的结构对其抗蛋白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共聚物中适量的亲水支链单元(VP或EO)可获得良好蛋白阻抗性能,但是过多的亲水支链会造成预吸附层不稳定,不利于抗蛋白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