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抗衰抗疲劳胶囊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人群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冬虫夏草菌丝体、枸杞多糖、红景天多糖为主要功效成分的抗衰抗疲劳胶囊由本室研制。本文采用人群调查方法,研究抗衰抗疲劳胶囊对人体主要血液生化指标(Alt、Ast、Cre、BUN、TC、TG、HDL-C、TP、Alb、血糖)的影响,分析该复合方剂可能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用整群抽样法在太原地区抽取三个单位共123例正常健康人,年龄35~60岁。第0日随机分成实验组(A)和对照组(B)后进行服药前体格检查;采用双盲法,第1日开始服用药物,第20日时集中采血行第二次体格检查。。结果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A)血清TG明显下降(8.61%),HDL-C有增高(3.43%),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衰抗疲劳胶囊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增强体内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使TG分解加快,引起血清TG下降,说明本制剂在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该制剂能降低体内蛋白质供能程度,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对抗疲劳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2.
首次构建了一系列含有不同长度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1)上游DNA顺序的PKCPSx-CAT表达质粒,并通过CAT检测观察了CPSⅠ调控顺序的功能及特性。结果表明,CPSⅠ上海顺序具有高度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作用;-142--38bp上游顺序与特异调腔有密切关系,是维持CPSⅠ转录必不可少的顺序;-1700-161bp顺序中含有增强CPSⅠ启动子转录作用的顺序。地塞米松和促分化剂硫杂脯氨酸对肝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有关硒对老年大鼠 (18月龄 )凝血和纤溶功能有关指标的影响以及富硒平菇和亚硒酸钠对老年鼠合适的补充剂量 ,并比较富硒平菇和亚硒酸钠的优劣。方法 对 18月龄老年鼠进行实验 ,实验期12 3d ,分别观察添加亚硒酸钠或富硒平菇干粉的饲料 (含硒量为 0 2、0 2 5、0 4、0 6mg/kg)对血浆血栓素、前列环素、D 二聚体 (D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物 (LPO)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实验前后体重变化的差异。结果 适量硒 0 2mg/kg饲料 ,补硒 0 4mg/kg饲料 ,对于老年大鼠前列环素 (PGI2 )含量的增高有促进作用 ,对血栓素A2 (TXA2 )有降低作用 ,对于PGI2 /TXA2 的比值和GSH PX活性的提高及LPO的降低均有促进作用。 0 6mg/kg饲料不能降低PGI2 /TXA2 的比值 ,并能造成D D含量增高和ALT活性有所提高 ,0 6mg/kg饲料组亚硒酸钠还能引起老年鼠体重下降 ,结果还提示富硒平菇优于亚硒酸钠。 结论 补硒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84.
背景: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不一,如何提高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获得效率的问题尚未解决。目的:优选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制备的消化酶组分。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近胎儿段,按不同混合酶浓度比值划分为3组,混合酶Ⅰ组成分为0.4%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和0.1%透明质酸酶;混合酶Ⅱ组成分为0.1%Ⅱ型胶原酶、0.4%胰酶、0.02%EDTA和0.1%透明质酸酶;混合酶Ⅲ组成分为0.3%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0.1%透明质酸酶和0.1%DNA酶。每组再按消化时间分为1,2,3h3个亚组。最后重悬细胞终体积均定位4mL并计数,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结果与结论:采用3种不同混合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相同消化时间内,混合酶Ⅲ组消化细胞最多(P〈0.05)。在作用3h时,混合酶Ⅲ组获取的细胞中活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混合酶Ⅰ组和混合酶Ⅱ组(P〈0.01)。提示0.3%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0.1%透明质酸酶和0.1%DNA酶混合液消化脐带组织块2h为获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5.
背景: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黏附能力,抑制高糖高脂培养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0.001,0.01,0.1,1.0μmol/L辛伐他汀分别与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h,以正常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比较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对高糖高脂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加入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辛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与高糖高脂诱导组比较,辛伐他汀0.01,0.1,1.0μmol/L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均升高(P〈0.01),其中辛伐他汀浓度在0.1μmol/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升高最显著(P〈0.01);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辛伐他汀0.01,0.1,1.0μmol/L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0.01),其中0.1μmol/L组凋亡率下降最显著(P〈0.01)。0.1μmol/L辛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可被LY294002阻断。说明辛伐他汀能抑制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6.
背景: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不一,如何提高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获得效率的问题尚未解决。 目的:优选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制备的消化酶组分。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近胎儿段,按不同混合酶浓度比值划分为3组,混合酶Ⅰ组成分为0.4%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和0.1%透明质酸酶;混合酶Ⅱ组成分为0.1%Ⅱ型胶原酶、0.4%胰酶、0.02%EDTA和0.1%透明质酸酶;混合酶Ⅲ组成分为0.3%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0.1%透明质酸酶和0.1%DNA酶。每组再按消化时间分为1,2,3 h 3个亚组。最后重悬细胞终体积均定位4 mL并计数,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 结果与结论:采用3种不同混合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相同消化时间内,混合酶Ⅲ组消化细胞最多(P < 0.05)。在作用3 h时,混合酶Ⅲ组获取的细胞中活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混合酶Ⅰ组和混合酶Ⅱ组(P < 0.01)。提示0.3%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0.1%透明质酸酶和0.1%DNA酶混合液消化脐带组织块2 h为获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7.
背景: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黏附能力,抑制高糖高脂培养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0.001,0.01,0.1,1.0 μmol/L辛伐他汀分别与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 h,以正常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比较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对高糖高脂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加入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辛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与高糖高脂诱导组比较,辛伐他汀0.01,0.1,1.0 µmol/L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均升高(P < 0.01),其中辛伐他汀浓度在0.1 μmol/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升高最显著(P < 0.01);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辛伐他汀0.01,0.1,1.0 µmol/L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 < 0.01),其中0.1 µmol/L组凋亡率下降最显著(P < 0.01)。0.1 µmol/L辛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可被LY294002阻断。说明辛伐他汀能抑制高糖高脂诱导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8.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是一种特异性的DNA水解酶,参与了机体调节的许多过程。以前它被认为是一种消化酶,最近发现它在哺乳动物的其他组织中也具有较高的核酸酶活性,并具有其他的功能,其临床应用可能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DNaseⅠ在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及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9.
不同年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的过程,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为BMSC的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和依据。方法选取出生1月、18月、36月的健康中国白兔,分成新生、成年、老年3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分离培养BMSC,用噻唑蓝(MTT)法观察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果各组BMSC均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BMSC典型形态,贴壁率的观察和生长曲线显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新生兔细胞增殖最快,细胞可扩增能力最强,而老年兔细胞增殖最慢,细胞可扩增能力最弱,成年兔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可以从不同年龄兔中获得高纯度的BMSC,干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 以健康人AB血清与以重组人类CD40配体(rhCD40L)为主的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AML-CR)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并分析其形态及表型差异。方法 以健康人AB血清为基础的培养体系中加入GM-CSF、rhIL-4、rhCD40L等细胞因子,诱导单个核细胞分化形成树突状细胞(DC)。瑞特-吉姆萨染色观察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表型;MTT法检测DC对淋巴细胞抗原刺激能力;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IL-12的分泌。结果 培养7 d后的细胞具有典型的MoDC形态,并上调表达MoDC特征性表面分子CD83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AML-CR组与健康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加rhCD40L组较未加rhCD40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后的MoDC可较强地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AML-CR组与健康人组间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rhCD40L组较未加rhCD40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的MoDC自培养第5天始即有IL-12的分泌,AML-CR组与健康人组相比IL-12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rhCD40L组与未加rhCD40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rhCD40L为主的细胞因子体外可诱导AML-CR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生成,两者在形态及表型上无明显差异,DC可刺激白血病特异毒性T细胞增殖,尤以由rhCD40L诱导的DC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