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效果。方法:对11例13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分别较术前改善70%、57%和3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7年9月15日。因"人工流产术后反复阴道大出血25d"于2017年12月25日入院,25d前于本院行人工流产术+宫内节育器放置术(曼月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术后阴道淋漓出血;12d前突发阴道大量出血约200ml,予以止血等对症处理,急查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采用一种靶向软骨的非病毒纳米基因传递系统,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体内外对软骨细胞进行转染,探讨一种临床可用的促进软骨修复的方法.方法 将高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HMWC)适度降解,成为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LMWC),并与EGFP的质粒复合形成稳定的非病毒纳米基因传递系统.经过体外的转染实验后,这些纳米复合物被进一步注射到伴有全层软骨缺损的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膝关节中,探讨其在体内传递治疗基因促进软骨修复的可能性.结果结果显示LMWC/DNA纳米复合物可以有效地转染体外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和软骨组织片.在体内应用时,LMWC/EGFP基因纳米复合物可以安全有效地转染软骨细胞,并表现出一定的靶向性.结论 本研究显示了由LMWC/DNA纳米复合物介导的体内转染方法促进软骨修复的可行性,其有望成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可控并且可早期使用的促进软骨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感染性骨不连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颗粒状松质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不连伴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19例(20个部位)感染性骨不连伴大段骨缺损患者进行清创、外固定、颗粒状松质骨移植方法 治疗,其中自体骨移植14例(15个部位),异体骨移植5例.结果 平均随访32.7个月(20~56个月).5例异体骨移植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其中3例获得骨愈合,外固定指数是(2.22±0.84)个月/cm;2例发生骨不连,再次手术取自体松质骨植骨获得骨愈合.14例(15个部位)自体骨移植患者,2例(2个部位,13.3%)感染复发导致植入骨吸收骨不连,接受再次清创自体骨移植获得骨连接、感染消灭;12例(13个部位,86.7%)骨愈合患者,外固定指数是(1.96±0.74)个月/cm.共3例(4个部位)发生再骨折,分别接受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及内固定获得骨愈合.结论感染性骨不连伴大段骨缺损采用自体颗粒状松质骨移植是合适的;异体骨移植骨不连发生率高、外固定时间长,应慎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t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62只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LASIK分区切削治疗。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1.80±1.62)D。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等情况。结果术后1、3、6和12个月BCVA平均分别为0.89±0.16、0.82±0.26、0.80±0.23、0.78±0.20。术后1、3、6和12个月UCVA平均分别为0.85±0.17、0.80±0.16、0.79±0.26、0.75±0.28。术后3、6和12个月激光回退发生率分别为25.8%、35.5%和38.7%。结论 LASIK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虽可节省角膜组织,增加矫正范围,但术后屈光回退,视觉质量的下降,均对手术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SLE合并HCMV活动性感染的病例105例,按照HCMV感染和SLE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组,即HCMV触发SLE组42例、HCMV加重SLE组31例、HCMV模拟SLE活动组3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等资料.结果 血细胞减少(81%)、发热(73.3%)、肝功能损害(54.3%)是SLE合并HCMV活动性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蝶形红斑、皮肤血管炎、关节炎、浆膜腔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肾脏受累则提示SLE活动.HCMV-pp65阳性率最高(84.9%).接受更昔洛韦诱导治疗14 ~ 21天后,9例(47.6%) HCMV-IgM阳性患者及17例(45.9%)HCMV-pp65阳性患者未转阴,其中7例在3个月内再次出现病情反复,且6例(85.7%)为抗病毒治疗后HCMV-pp65持续阳性的患者.结论 HCMV活动性感染与SLE活动有很多相似的临床表现.HCMV-pp65是指导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指标.更昔洛韦14 ~21天诱导治疗对于部分患者是不够的,如果HCMV-pp65持续阳性,应当延长抗病毒疗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通过干扰体外培养的成骨样细胞,探索糖皮质激素所致成骨样细胞凋亡的分子细胞机制。方法:地塞米松诱导原代培养并传代的小鼠成骨样细胞,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活性以及EMSA检测核因子Kappa B(NF—κB)活性。结果:地塞米松使成骨样细胞存活数量下降,caspase-3活性升高,NF—κB活性下降。结论:地塞米松对原代未转化的成骨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是Caspase-3依赖性的,但NF-κB似乎不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和方法 研究红 艹夭小、菜中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及该色素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 该红色素为水溶性色素 ,最大吸收波长为 5 30nm。在弱酸性及中性介质中表现稳定 ;耐光、耐热性较差 ;对氧化剂、还原剂、苯甲酸钠、VC 及蔗糖等添加物有较好的稳定性 ,而对柠檬酸等的稳定性较差。结论 红 艹夭小、菜红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 ,可以广泛用于食品、饮料中。  相似文献   
109.
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可溶性因子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破骨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在它的分化、融合和增生期均受到体内激素和多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调节 ,介导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及其对各种细胞因子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 ,主要包括环磷酸腺苷 (cAMP)和受体酪氨酸激酶 (R PTK)。了解破骨细胞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将有助于临床更好地分析各种骨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进而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Objective To develop a clinically applicable approach to enhance repair of cartilage defects by constructing an in vivo non-viral gene transfer system targeting chondrocytes. Methods High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HMWC) was degraded to produce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LM-WC) that was combined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plasmid to form stable nano-sizc complexes. After being tested in vitro firstly, these nano-size complexe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knee joint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 models with full-thickness cartilage defects to detect their feasibility of delive-ring the growth factor gent in vivo.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WC/DNA nano-sizc comple-xes could deliver the gone into the cultured chondroeytes and cartilage tissue efficiently in vitro. When used in vivo, LMWC/TGF-β1 gene nano-size complexes could enhance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prolong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gone. In the animal models of articular osteechondral defect of rabbits, better healing and gentler degener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Conclusion In vivo transfection of LMWC/TGF-β1 nano-size complex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early promote the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